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的高考,我班共有30余人参加考试,被录取的学生共有24人,其中被本科及重点院校录取的学生达16人.在农村高完中的一个班里,能出现这样的升学数字,确实令人欣慰,让人激动.但我知道,这样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是与学校领导的关心密切联系的,也是和学生的刻苦努力分不开的,更凝聚了我本人的辛劳和汗水.  相似文献   

2.
屈原不满时俗而追慕先圣,而在先圣中又尤为推崇舜帝.舜帝的"耿介"之德深深地影响了屈原,使屈原形成了"中正"不阿九死不悔的抗直心态;湖湘人在追慕屈原纪念屈原的同时,亦深受屈原这种抗直心态的影响,从而又形成了湖湘人的坚毅顽强一往直前的"蛮劲",也就是陈独秀所概括的"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3.
社会道德现象的三维结构分别为实践经验、实践理性和实践假说,这三者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层次的区别,各自承担着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因此,学校道德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理性道德的实践教育和优秀文艺作品的熏陶,促成学生情感的转化,进一步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和信仰信念,以满足社会之"道"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就西方传统思维模式走出困境做出思的努力,其意指诗意运思的道路即老子之道.然而,笔者认为,在最本原的层面,老子之道实相通于海氏存在论,而其诗意运思之道路,在某种意义上与老庄达于道境界的体悟之途有可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5.
“境界”说,是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的著名词学理论,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对推动古典诗词的研究有很大的裨益。王国维说,词以有“境界”为最佳,有“境界”方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唐五代和北宋词所以能够“独绝”词坛,原因即在此。而境界说中尤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提出为佳,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总结及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一、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解《人间词话》开宗明义便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接着为境界规定了两个基本审美形态:“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  相似文献   

6.
7.
新课标规定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这样的: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注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是语文教师追求有效性教学的前提,实现有效教学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新课程理念呢?  相似文献   

8.
南极之"极"     
由于气候的特殊性,南极成为地球上人类最少涉足的地方。也正因为这种特殊性。南极创造了许多其他地方都望尘莫及的“世界之最”。  相似文献   

9.
留心一下当前职业院校宣传与招生广告,不难发现一个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学校都在宣传自己具有办学特色,或干脆自名为"××特色学校".比如,实训教学、"双师型"师资、产教结合、对口升学、创业教育,等等.有的学校增添了新的课程内容、新的设备,或挂靠科研机构、企业,甚至仅仅聘请了外籍教师或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就迫不及待地称自己形成了办学特色,成为特色学校.按照这种理解,"特色"不免有泛滥之虞,而且将不成其为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指出在正确看待信息技术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激励学生情感、丰富学习资源的看法,并强调信息技术的服务性.  相似文献   

11.
“诗言志”作为一个诗学命题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它的发掘和开拓,前人和今人都留下了丰硕成果。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人们赋予它多种的意义。在这个基础上披繁诗言志会发现不同时期无论言说角度抑或指称之意都有变化。  相似文献   

12.
"玉兔"之死     
先要说清楚,这里讲述的“玉兔”可不是传说中月宫里的玉兔,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兔子,只因生存的地域发生了变化,从中国到澳洲,它的主人变成了一对善良而淳朴的澳洲夫妇,兔子的身价便就此飙升,享受到了非同一般的主人级待遇,故冠名为“玉兔”。  相似文献   

13.
文章参照诸家论述,在把握刘勰《文心雕龙》独特话语方式的前提下,结合具体语境,逐层辨析了“风”、“骨”、“风骨”、“辞”、“采”各自的内涵、相互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它们借“气”与写作主体生命发生关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道"之新解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一章),"道"可以说是<老子>的核心概念,它究竟是可名的还是不可名的,究竟还是可道还是不可道的,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而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界说,对于"道"的"可道"或不"可道"的解析提供了合理的角度.而对于"道"本身的界定,也不应该局限于"最高规律"等说法.  相似文献   

15.
"戮"之探究     
上古汉语中的"戮",其义不同于"杀",今人往往忽略它们之间的区别.其含义略等于"责罚以示众".对活人可以行戮,对死人也可以行戮.  相似文献   

16.
"象征"之辩     
自象征主义于19世纪中叶滥觞于法国并传入中国后,现代文坛的许多文艺名家对"象征"多有论述.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出对"象征"概念的生发阐释相互龃龉,集中体现在梁宗岱<象征主义>一文的论述中.朱光潜阐释了"象征"的基本概念,梁宗岱则阐释了象征主义的"整体象征论",成为新文学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7.
1.汉语"中"之概念考辨.诚如中哲史家陈荣捷所说:"中"之含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形,非中也,上不荡于虚无,下无局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中国哲学论集>)陈氏所言极是,然未免抽象,如果认真检点起来,则汉语"中"之概念在传统典籍中不外乎如下三种最有代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说文>系统记载五行学说,而释"木"欠妥.对"木"之形音义加以系统分析,发现"木"之字形为整体象形,"木"与"冒"音近却异源,"木"之本义应为"众树之总名";以甲骨卜辞及相关文献为据,发现五行学说与中国先民木祭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对"辅车相依"中"辅车"的解释,历来存在分歧.概言之,无非是"车之一物与车"和"面颊与牙床骨"的不同.这两种解释都可说明"辅车相依"的比喻义,但到底哪种说解更正确,更符合历史原义?"辅车相依"中"辅车"的意思到底是什么?通过对现存典籍及以前研究的考察,我们认为"辅"就是大车载物时两旁的挡板,"车"就是古代用来运物的大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