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历时三十余年的同光新政是中国近代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关键时期。新政的倡导者们在艰难的境况下,“借法西洋”,创建企业,兴学育才,内办新式学堂,外派幼童留学,第一次将西学付诸实践,推动了晚清的教育变革,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大门.整体上推进了我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何振岱是同光派闽派的殿军,他的一生不仅以高尚的人格为后人所敬佩,而且作诗最无艰涩之态,以深微淡远、疏宕幽逸的诗歌美学在闽派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冯涛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5):104-105
李绅是中唐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他首创《乐府新题》,成为“新乐府运动”的先锋,其关注民生的《悯农》二首也脍炙人口。但从他晚年编辑的《追昔游集》看,其后期诗歌创作远离了前期批判现实的道路,究其原因是时代环境、自身经历、主观思想几方面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葛春蕃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43-45
陈三立和郑孝胥是同光派两大代表诗人,对晚清民国诗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和对陈三立研究的相对热闹相比,对郑孝胥的研究尚未起步。文章主要探讨郑孝胥学诗的经历及诗歌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外清内厚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5.
葛春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2)
陈三立和郑孝胥是同光派两大代表诗人,对晚清民国诗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和对陈三立研究的相对热闹相比,对郑孝胥的研究尚未起步.文章主要探讨郑孝胥学诗的经历及诗歌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外清内厚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6.
葛春蕃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0,10(1):70-73
陈宝琛是同光派中福建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清王朝前途无可奈何的哀叹、社会动乱的深切忧虑;他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他对韩愈、王安石两种不同诗歌风格的学习和吸收,由此我们看出陈氏诗歌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许芳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10(4):18-22
深婉蕴藉、章法巧妙和清词丽句是施闰章诗歌最为突出的特色。深婉蕴藉直接继承自“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诗歌传统。施闰章诗歌的章法极为巧妙,五言律诗从容完备,段落划分清晰,布局有序,各有巧妙之处。乐府诗更是别开生面,曲折动人,体现出了诗人的匠心独具。清词丽句则不局限在“清新华丽”这一含义上,而是以“清”为主,“清”,首先表现为清真之意,同时也有清新之味,此外还带有些清寒之气。而“丽”也不是栋丽绮靡,而是淡丽,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点染和勾勒。因为施闰章是安徽宣城人,时人也将这种诗歌风格称之为“宣城体”。 相似文献
8.
佘登保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9):45-48
高启提出了诗歌的三要素:格,意,趣。在这一主张的指导下,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从沉郁走向了奇丽。在体裁方面更多的是对前人的继承,在语言方面从清新自然走向对冷色字调的偏爱。诗中饱含真情,从直露走向了含蓄。 相似文献
9.
10.
陈蒲清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32(1)
陶澍是一位卓越的改革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一生爱好诗歌,自编有<出山草><玉堂草><江湖草><太史草><皇华草><抚吴草>等诗集六部,后编入<印心石屋诗钞>初集和<印心石屋诗钞>二集,计738首,但还不到他现存诗歌的一半.他以诗会友,留下了苏州五老沧浪七友的美谈;他结社吟诗,成立了消寒诗社,经常举行文酒之会.陶澍是清朝嘉道年间诗坛领袖,其影响甚至到达海外. 相似文献
11.
江淹历经宋、齐、梁三代。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作者在分析探讨四类诗歌的基础上,认为豪荡古峭与工整巧丽,构成了江淹诗歌创作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2.
包红君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3):111-112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端,其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有保守落后的一面,但主要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化技术,而甲午战争的失败又为洋务运动提出了在中国政治体制上进行近代化改革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两个封建国家在类似的历史命运下做出的相同选择,但却获得了大相径庭的改革后果:一个仍然是老大衰弱,一个却从此走上中兴之途,成为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近代资本主义大国.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改革,明治维新却是一次非常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谈及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切入点是:思想观念上的转变,重点说明洋务派冲破顽固派封建保守思想的束缚,为封建地主阶级思想意识注入新的活力;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点谈其付诸实践,实际操作;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社会改革的物质、思想、人才基础,主要探讨一些企业的后续存在,一批科技人才的造就,具有维新思想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在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客观上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潮流,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通过对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创办、发展、特点及作用的分析,可以给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使我国的教育改革更能体现新时代的要求,给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陆润兰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3):30-34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其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个运动开展的本身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保守势力和保守观念;同时,随着西方文明成果的引入,人们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通过创办新式学堂和选派留学生,培养了大批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是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相似文献
17.
邓国琴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9(2):24-26
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历时30余年。这一时期,是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日趋加深的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局”时期。震惊于“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人物积极从国外引进军事装备和机器生产,师其所长,夺其所恃,并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于实践。洋务运动便是这一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标榜,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在中国兴办了一批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这些新式企业的出现,引起了近代中国社会领域的深刻变化,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革命的序幕,推动了近代中国向近现代化道路的迈进。虽然洋务运动本身未能使中国走向近现代化的道路,但它对日后中国人民探索近现代的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应密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4):33-36
同为东方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几乎在同一时期分别经历了一场改革运动。但改革的最终结果却相去甚远,日本从此走上了国富民强之路,而中国却越来越颓败。通过对比两国的改革运动,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差异,这些差异或许就是导致两国改革运动产生截然相反结果的根本原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探讨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中所表现出的极度的功利主义思想,并对两国教育改革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对洋务运动教育改革失败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胡佐斌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51-53
晚清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新式学堂,其中一部分学堂从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看,已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这些学堂的创办,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度,开创了近代新教育的先声,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也为后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