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社队制及单位制逐步式微,党的基层组织出现一定程度的边缘化、无根化现象,导致基层产生“去组织化”的碎片状态,缺乏有效的底层利益表达通道和途径,这影响到党执政的基础,也影响到基层社会的治理绩效.执政党积极回应新挑战、新问题,通过“组织嵌入、体制吸纳、价值引领”等,构建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有机整合基层治理机制,力求实现提升治理能力、增强基层治理合法性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普惠性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政策目标。普惠性作为社会福利用语指"惠及人人"的社会福利国家供给方式,普惠性学前教育只有建立在社会福利制度框架内,才可能获得合法性和有效性。基于中国的现实,我国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只能是适度普惠型学前教育国家供给,学前教育成本必须有国家、社会、家庭合理分担。在政策意蕴上,普惠性学前教育必须解决三个问题:政策的合法性,稳定的财政支持体系,国家供给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3.
要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必须率先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现代化。回归高校本质属性、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和走出高校改革困境,决定了高校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构建和提升的紧迫性。高校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至少应当包括政治方向的保障能力、治理主体正确参与的驾驭能力、治理平台与渠道的提供能力及治理规则的制定与遵守能力。提升治理能力,需要高校基层党组织系统学习治理理论、习惯运用法治思维、强化平等对话意识、自觉实行角色转变和带头遵守治理规则。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公立高校纷纷成立董事会机构,董事会的实践及功能的发挥引发构建董事会治理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争议。治理合理性与合法性彼此互补的分析框架,对于理解和分析中国公立高校董事会的实践与争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解决争议的关键在于构建合理性与合法性相结合的高校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公立高校纷纷成立董事会机构,董事会的实践及功能的发挥引发构建董事会治理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争议。治理合理性与合法性彼此互补的分析框架,对于理解和分析中国公立高校董事会的实践与争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解决争议的关键在于构建合理性与合法性相结合的高校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6.
受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新加坡开启以大学自主改革为核心议题的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之路.其具体改革举措包括:确立大学公司法人制度;实施弹性拨款机制;引入绩效协议机制;强化质量保障机制等.基于此,新加坡高等教育治理的"均衡器"开始形塑,国家规制、学术自治、管理自治、利益相关者引导、竞争等治理机制之间开始形成彼此界分和动态制衡的互动关系.其中,传统的国家规制开始转型,学术自治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而管理自治、利益相关者引导以及竞争等治理机制持续强化.新加坡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经验表明,五种治理机制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应被简单地视为冲突对立关系,而应将其视为既动态制衡又合作互补的关系.任何一种治理机制的过度强化、弱化抑或"异化",均可能对高等教育治理构成结构性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模式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概念,治理的现状和主要障碍为基础,论述了"三社联动"的概念,运作流程,运作模式和组织结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三社联动"的作用价值取向与对策和建议,在我们认为,"三社"能有效的衔接和有效的互补进行联动,"三社联动"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下能有效的不断提升基层社会的治理水平和加快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三社联动"对促进我国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  相似文献   

8.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一总体目标下,教育领域就是要围绕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教育治理能力提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适应当前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背景下教育的新形势。而教育综合改革的落脚点应聚焦在转变教育发展范式上。一、治理:时代赋予的新型管理范式治理的实质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利益和合法性认同基础上的合作。治理关注的是过程,而不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从传统的"管理"走上"治理"的过程,其实是响应国家治国方针的重要转型策略,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核心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它分为系统层、大学层以及基层学术组织三个方面的治理。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现状,然后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方式需要解决十个问题,分别是政校分开、社会问责、学校开办体制、法人治理结构、大学董事会、大学校长选取机制、学术权力、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基层学术组织、大学章程建设。最后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给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发育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区管理水平,但其行政性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化社区管理尤为重要,"治理"的兴起契合了社区成员对公共事务管理效能的诉求。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对治理有着现实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乡村基层的现代治理也至关重要。在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乡土文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一是乡土文学可守护乡村传统,挖掘乡村基层治理的成功经验;二是乡土文学可呈现乡村风貌,丰富乡村基层治理的精神维度;三是乡土文学可丰富乡村文明,为基层治理呈现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12.
政治合法性是公民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以及具体的感受对现存的政治体系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政治合法性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公民对该政治体系的认同程度。在政治变迁与权力交替的过程中,不同国家终究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政治合法性危机问题。合法性危机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国政治系统能否健康发展,更关系到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顺利与否以及政治发展的获得。而作为近代公民实现权利、表达利益诉求的政治参与,对合法性危机问题的解决以及政治系统的健康发展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治理模式是大学内部治理的核心话题之一。在当前我国强调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的背景下,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的嬗变过程。总体而言,西方大学内部治理模式先后出现了四种形态:学院式、层级式、管理型和创业型,它们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大学发展的四种不同环境。这四种大学治理模式的出现时间虽然先后有别,但并非相互取代;相反,它们在一定时期之内能相互共存。西方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的嬗变也凸显出大学内部治理模式改革的两大趋势:学术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充分保障,行政权力的行使越发专业化。毋庸置疑,西方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的改革之路仍在继续,"网络治理"模式在理论上被认为是可行路径之一,但在实践层面却有待进一步检验。西方大学治理模式的演变可为我国当前的高校治理改革提供些许思路。  相似文献   

14.
明王朝以伦理作为其合法性基础。张居正为了顺利实施其改革计划而采取的与李太后、冯保结盟,用人及“夺情”等手段,客观上触犯和践踏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伦理,侵蚀了明王朝的合法性基础。张居正强国富民、稳定王朝统治的改革目标,虽然能获得合法性认可,但他为达致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改革手段却不具有合法性。目标与手段的合法性悖论正是张居正改革的悲剧性所在。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创新活动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是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的关系,地方政府创新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价值偏好一致。以"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为样本,对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分析,对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国家治理有以下启示:市、县两级地方政府是国家治理的主体,需密切关注这两级地方政府的发展;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四类内容均有发展,日后仍应全面推进,不可偏废;不同地域分布的治理效果差异明显,应重视国家整体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治理是着眼基层,防范化解各类矛盾,维护社会良性运转的一项系统工程,经历了封建社会"差序格局"下的族权之治,新中国成立初期"政社合一"的社会管理,逐渐向"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转变。社会治理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着眼于助力国家顶层制度设计与基层治理衔接,畅通社会矛盾解决,化解国际动荡可能的不良影响等现实诉求。以先进理论引导社会治理实践优化,发挥多元化治理主体的现实效能,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及先进科技的保障作用是新时代做好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切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传承、改革和创新。现代学徒制与现代制造业有着一定的渊源,但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学徒制试点所关注的重点领域。学生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利益主体,要注重保障学生的利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发展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目标,多元主体的协调性劳动力市场并不是发展现代学徒制的前提条件。现代学徒制试点,在一定程度上是解决"校热企冷"问题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建设的紧迫性显著增强。认识和把握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维度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对推进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大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技术,又具有一定管理生产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在大农业背景下的农林高职教育所具有的职能和目标人才培养的特点则符合这一要求,这就使得农林高职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可能,而且非常必要。本文就农林高职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建构与完善是基层社会的治理有序性、有效性的制度保障。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基层,中央各项政策落实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重点难点也在基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避免体制机制冲突,保障体制机制有机衔接,已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