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石涛在中国绘画史上,可谓是最富创新精神的画家,不仅创造出独诣之妙的山水笔墨图式,更在于把宋人臻于“高古、神秘”和元人取向“清逸、士气”的山水风貌,引向了“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的美学境界。尤其是他旅居宣城十余年间,游尽江南名山大川,在自然里“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搜尽奇峰打草稿”,从而构筑其千姿百态、境界无限的山水之美。  相似文献   

2.
一、小学生学书法的作用 1.具有修养品德的作用 古人云:“书品即人品”,从教育角度来看,应提倡“学书先学做人”。清·松年《熙园论画》中指:“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从重视其笔墨,更钦仰其人。”历代书法家多有崇高的品格,虞世南的“德行忠直”;颜真卿的“忠义光明”;柳公权的“心直则笔直”;蔡襄的“才德俊伟”等无一不令人景仰。学生在学习古人碑贴的同时学习其人的品德品质。  相似文献   

3.
艺与技石涛(1642-约1718)十分重视自己的感觉,竭力主张每次依据不同的感受创造相适应的绘画技法,这就是他所谓“一画之法”的基本观点。别人批评他的画没有古人笔墨,因为他拒绝将古人的须眉长到自己的脸面上.但是凡主张创新的人们却常引用他的名言: 笔墨当随时代。他珍视艺术的整体效果,画而的局部绝对服从全局的需求,他大胆用拖泥带水皱、邋遢透明点,有意将自己的作品命名为“万点恶墨图”。艺术规律没有国界,不分古今,只是人们认识规律有早晚,有过程,有深浅。威尼斯画家弗洛内兹(Veronese,1528- 1588)画画以色彩绚丽闻名,有一次面对着雨后泥泞的人行道,他说:我可以用这泥浆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他阐明了一个真理:绘  相似文献   

4.
石涛以“一画”的命题为核心,将笔墨技法与山水画的画理相结合,敢于大胆创新,他所作的画构图新颖,立意奇异,明确地指出画家只有把握并运用“一画”和“一画之法”,才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才会感到物为我用,法为我化,他提倡“具古以化”、“借古以开今”的立场,并强调师法自然和物我交融合一,以达到山水画创作的出神入化,在作品中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雅敏 《教学随笔》2014,(10):26-29
【名家选段】 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相似文献   

6.
故乡树影     
在北京多年,门头沟还是第一次去。去看一位老人,他现在住山上,房子是自己设计的,戏称“大鸟巢”。我去的时候,正有电视台对老人采访,我就在院子里喝啤酒。山里的空气湿润,我皮肤难受,又过敏了。喝了几罐啤酒后,才忘记搔痒。院子是绿的,全是树,觉得古人的造句真是美而准确。古人形容这个季节的树,有“夏木阴阴”之说。真是美而准确。  相似文献   

7.
永不后悔     
我是一个从不后悔的人,从小到大我没有后悔过一件事。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非圣贤,自亦有过,但我从不因“过”而后悔。后悔没用!  相似文献   

8.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一首凝练的诗。其实就是一幅精致的画。现在,老师特别想读一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画面上有什么。  相似文献   

9.
古人也疯狂     
采薇 《课外生活》2021,(2):32-35
如今,网络购物逐渐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当你从购物屏幕上移开目光,伸着懒腰,揉着酸痛的脖颈时,有没有想到,生活在千百年前的古人,是否也曾为购物疯狂过?不用怀疑,古人当然也曾为购物而疯狂。在那个没有相机的年代,有人耐心地挥洒笔墨,将这样的盛景虔诚地描画下来,让后来人叹为观止。这个人就是张择端,而这幅画,就是《清明上河图》。  相似文献   

10.
《作文》2020,(1):F0003-F0003
早在先秦时代,雪就被写入优美的诗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你知道古人给雪起的“雅称”有多美吗?现在让我们通过诗词来欣赏吗!  相似文献   

11.
古人的旅游     
古人的游资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读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被李白的浩然之气感染的同时,就想,他坐的轻舟贵不贵?  相似文献   

12.
以“立一画之法”为核心,剖析了石涛的“墨海抱负”和师法自然的中国山水画创作理念。如“借古以开今”、“法自我立”、“搜尽奇峰打腹稿”和“笔墨当随时代”等观点。  相似文献   

13.
刘能强 《成都师专学报》2001,20(1):45-46,50
关于中国画前途命运的焦点,目前集中在“笔墨”问题上。但无论是“笔墨等于零”论,还是“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论,都各有其偏执的地方。而对于现代中国画来说,“笔墨”的地位和价值,主要是其形式意义。通过对“笔墨”的工具属性、技法属性、形式属性的逐层分析,给中国画“笔墨”的本质属性以明确的定位。认清“笔墨”属性,是我们如何对待“笔墨”,并进而思考中国画“出路”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最感激的人     
宋正洁 《辅导员》2014,(7):58-58
虽然古人早就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是我仍然要对我的妈妈说一句:“妈妈,谢谢您!”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人文,文人心,永不失矣”。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学生多读书,会读书。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疑多读书对学生来讲是有好处的。但读书是要讲究方法的。新课程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要求具有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阅读不但要做到“知其然”,更要做到“知其所以然”,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做到精读深思紧密结合就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巧妙做法如下:一、“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习惯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平时学生读书时,我便要求学生养成这一好习惯,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不明白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就圈画…  相似文献   

17.
恽格不仅是康熙时期著名的画家 ,其绘画思想也极有创见。他不似古人之以绘画寄托高雅之情 ,而以特有的“摄情说”寄寓民族感情 ,以物明志 ,既旁取于诗之以情为本 ,又蕴涵哲理。对历来陈述不已的“逸品”之说 ,他表达了自己的完整定义 ,尤其强调人品高逸 ,对相关的取景、笔墨、风格、技巧亦多创见。他对于画意、画理、画法、画境的看法亦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 ,做了虽零散却又系统的表达。其充满诗意的画跋自树者甚多 ,意态悠然 ,令人神往。  相似文献   

18.
多音字出现在古人的名字里,确定其读音就是比较麻烦的事。例如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字“子长”的“长”该读何音—— ch ng还是 zh ng?我认为这样的问题可以从古人的名与字的关系上寻找答案。   首先得从古人取名的习俗说起。上古时代,男子生下来三个月父亲就给命名。到了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再给他一个字。从此以后,只有君父和尊长以及他自称时称名,卑辈和平辈对他只能称字,不能称名。男子既有名又有字,这个习俗贯串整个封建社会。名与字之间还很有讲究,在意思上构成一定的联系。因此,当你决定不了其名读音的时候,不妨参…  相似文献   

19.
“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未有心不和而能书画者!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者而能臻绝品者,未知见也。”古人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读书目的在于“养气”,“气”乃精神也,而画者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便直影响到作品的外在效果。人物精神有高下、清浊。  相似文献   

20.
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文字,每个汉字几乎都是一幅画,都有一个故事……“六书说”是古人x,l-~量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后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其中假借、转注后来被证明只是古人的两种用字方法。)既然汉字是用这四种方法造出来的,而且多数汉字的造字方法十分明显,那么我觉得教师应该从造字方法出发,用“六书”理论来指导学生理解汉字的意义,才能事半功倍,使学生终生不忘。十多年来,我一直做着这样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