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认为,网络谣言之所以会产生裂变现象,与重复传播有很大关系,这实际上就是"谎言重复一百遍就会变成真理"的戈培尔效应在网络时代的阴灵还魂。为了及时铲除网络谣言这颗"毒瘤",就不能给其重复传播的机会。当前要通过官媒介入、行政约束、法律规制、技术屏蔽、网民自律等多种途径,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阻止网络谣言的泛滥成灾。  相似文献   

2.
刘毅 《东南传播》2011,(9):60-63
传播效果的“魔弹论”早在70年前即被证明是过于简单、笼统和天真的,传播学者包括施拉姆、克拉珀在内均以“盖棺定论”之态度将其否定。然而,对于每一种传播效果理论,我们都不宜用单纯的“是”或“非”进行评判。“张悟本现象”、“马悦凌现象”的出现却仿佛预示着“魔弹论”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本文将通过分析“伪养生大师”现象中受众加工信...  相似文献   

3.
周音孜 《今传媒》2013,(6):144-145
"魔弹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最初成果,同时也是收获最多批评和鞭挞的效果研究理论之一。本文试图从"魔弹论"的产生原因和历史演进过程入手,探析"魔弹论"的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并以高速发展的现代大众传媒环境为背景探求"魔弹论"的再现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说:“除了沙漠,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万年以后也是如此。“①于是,以先进、中间和落后人物为对象的典型人物报道(以下简称“典型报道“)似乎也要万年长青。然而,雷锋、焦裕禄时代终究远去了,随着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的多样化和思想的日渐多元,典型报道再也不能像“魔弹“一样发挥威力。  相似文献   

5.
对“魔弹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受到传播业界的影响,在传播学的起步阶段,魔弹论的部分思想作为未经证实的常识天经地义地成为了传播研究默认的前提。尽管有限效果论挑战了这种观念,但实际上有限效果论仍然是在魔弹论的思维框架下得出的。学者们仍然相信并全力维护这样的观念:传播具有强效果,而且是直接的效果。在有限效果论出现以后,魔弹论并非完全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是从显性的观念转化为一种隐性的、不易觉察的潜在观念。由于实用性和社会控制导向的传播研究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型塑了当代美国的传播学,美国学者之所以在骨子里维护魔弹论的观念,是与他们雇主的价值取向相一致的。对强效果论的潜在维护使美国传播研究者将绝大多数精力放在了效果的研究上,使美国传播学的视野失之于狭窄。  相似文献   

6.
说真话     
《中国新闻周刊》2013,(6):26-27
媒体的责任在于说真话。虽然大多数时候说与不说一个样,但是,我们还是要说。虽然人所说的大多数话,都是重复别人说的话,但是我们带是要重复。当谎言重复一万遍便被误认为真理,而当真话说过一万次之后,仍然可能被认为是谎言,但是,我们还是要说真话。因为,惟有真话,才能反映真相,惟有真相才是真正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7.
荷马说:“罪恶有很多工具,而谎言是最适合工具的手柄。”若进一步想,那么“包装”就是谎言手柄上裹着的一层漂亮皮套。  相似文献   

8.
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说,以《人民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个人影响》卡兹、《创新与普及》罗杰斯和《大众传播效果》克拉伯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研究者,批评“靶子论”(或称“子弹论”、“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夸大了媒体传播的社会效果”和“带上了强烈的唯意志论色彩。笔者经过长达三年的考察与对比分析后认为。这是...  相似文献   

9.
面对媒体,身负重伤的他,动情地讲述着因见义勇为被歹徒砍伤的故事。当全国众多媒体和网络在一遍又一遍传播他那惊心动魄的故事之时,当他所在的学校正考虑发动学生为他捐款疗伤之时,当读者和观众为他的事迹而感动之时……我们却发现这竟是一个弥天大谎。而令人痛心的是,这个谎言的导演者是一个仅15岁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10.
1945年初,疯狂一时的纳粹帝国已经走到了墓地的边缘. 一天,希特勒从宣传部招来了戈培尔,他们在书房密室中探讨了德国战败后的情况.这几个月来,戈培尔一直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一旦德国战败,包括他在内的纳粹高级官员都会用随身携带的毒药自尽.可他的家人孩子怎么办?戈培尔曾想到让妻子带着孩子前往德国西部,那里是英国人控制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佟怡儒 《视听》2021,(1):201-202
智能媒体语境中,信息生产、传播的形式千变万化,舆论生成、传播的模式被重塑.社会民生事件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呈现新特征.自媒体信息建设充斥主观色彩,舆论引导权威性受挫;信息内爆助推群体极化,魔弹论大势已去;海量机器通信升级内容分发,加速官方与民众话语权对抗.主流媒体为提高舆论引导力,应能动看待形势,把握舆论引导的"时"...  相似文献   

12.
晓鹏 《新闻天地》2005,(5):18-21
2005年3月17日下午,在成都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的琴房里,11岁的重庆小姑娘侯思雨正在一位老人的指导认真弹琴。“思雨,你弹出来的节奏还不够稳定,琴音显得有些虚飘。来,爷爷给你打拍子,你再弹一遍。”说着,老人便为侯思雨打起了拍子……为纠正侯思雨在弹琴上要解决和纠正的问题,老人坐在钢琴前亲自为爱徒示范弹奏起了自己60多年前练琴时所学的曲子《小奏鸣曲》。  相似文献   

13.
围堵     
《中国新闻周刊》2014,(8):16-19
2014年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市长袁宝成在广东代表团驻地首都太酒店,被二十多名记者围堵采访,面对记者就东莞扫黄风暴的追问,袁宝成始终回应说“你们辛苦了!”  相似文献   

14.
在早期的新闻传播理论中,曾经非常流行的“魔弹理论”,视新闻媒体对公众的作用如同子弹一般击中人的身体。今天,从伊拉克战争中,人们不仅再次看到了新闻媒体对公众舆论强大的影响力。更看到了它对战争及其进程的左右与巨大影响力。可以说,战时的新闻媒体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舆论宣传工具,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军事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一种全新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我国舆论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况宏 《军事记者》2009,(3):50-52
古罗马军事家韦格蒂乌斯曾说过:“你想要和平,就要准备战争。”伴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和各种新兴媒介的出现,舆论战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战中,英国利用新闻审查制度,在与德国的舆论战中技高一筹;二战中,希特勒和戈培尔的宣传武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近年来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舆论战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在河北某报上读到一篇文章,题目叫《为了真实的谎言》,是“本报记者”写的采访感言,说的是她多次巧用谎言采访成功的故事,并宣称“为了大众的知情权,谎言自然也就成了记者的‘通行证’”。据我所知,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类似的采访“花絮”也常见诸报刊。说到底,就是“只看结果,不择手段”,认为只要目的和结果正确,至于采取了什么方式则不重要。记者为挖掘新闻事实,有时在采访中需要巧妙周旋、斗智斗勇,甚至不得不借助偷拍、偷录等“隐性采访”方式。但把说谎作为“通行证”发给记者,作为一种常规采访手段而滥用,或干脆把撒谎说成…  相似文献   

17.
2005年6月10日,《成都晚报》以罕见的5个版面的强大阵容,连续推出了《美丽谎言》新闻报道,立即在新闻界引起了反响。各大网站、报纸媒体争相转载,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大电视媒体也纷纷派出精良队伍,前往成都采访报道。可以说“美丽谎言”的成功是意料之中的。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条新闻的原始报料仅仅是个简单的车祸求助。联手编织“美丽谎言”去年的5月27日中午,我们得到了一条被同行弃之不要的新闻线索:一名男子在清晨上班途中因车祸意外死亡,肇事者逃逸,家属希望寻求媒体帮助。咋一听,这不过是件极其普通的车祸逃逸事件,成都每天都会上演数起,…  相似文献   

18.
报数与报价     
英国政治家迪斯雷利说这世上有三种哄人的东西:谎言、可诅咒的谎言以及统计数字。他的意思是说,数字瞧起来精确无比,却未必反映客观事实。举例言之,1992年美国搞“国家健康与社会生活调查”,结果显示男人拥有性伴侣的人数比女人多47%。换句话说,如果  相似文献   

19.
4月上旬,一位参加过日本侵华战争,在战败后曾“残留”山西的日本老兵奥村和一,到山西省档案馆查阅“残留”档案,并前往太原烈士陵园,向被日军杀害的解放军烈士谢罪。奥村说,“这次来山西查档的目的,就是要澄清‘残留’事实,还历史本来面貌,揭穿谎言,……  相似文献   

20.
马荣丽 《新闻世界》2012,(11):144-145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和依赖网络,使网络成了最有力的传播工具之一,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一些网络语言通过网络的传播迅速走红,成为“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与传播学中的“魔弹论”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