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将发展文化产业纳入我国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引擎地位。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将迎来跨越式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带动产业升级中发挥重大作用。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历程中面临着如何进行路径选择的问题。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将是“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2.
《美育》是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个美学教育刊物。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对人们进行美学知识的普及和审美教育。它的对象是广大青少年、中小学教师、文艺工作者、美学爱好者。审美教育本来是世界各国普通教育的基础之一。新中国建立后會经对青少年进行过德、智·体、美和综合技术的教育,但是后来被忽视了,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把“美育”列为禁区,甚至作为批判的对象。今天拨乱反正了,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审美文化功能愈发重要的今天,美育更是无所不在.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育的社会性、自发性及愉悦性,都更为明确地彰显出来.今日的大众传媒以非常明显的态势担负了社会美育的功能,同时,还远比传统的社会美育更为集中,更为抢眼,也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充分认识大众传媒所负载的美育功能,发挥其塑造"完整的人"的积极作用,是当代美学的重要任务.大众传媒中的艺术因素是真正使人们对其青睐的核心原因所在,能否真正开发人们的审美感觉,培养人们的审美趣味,正确引领时代审美风尚,大众传媒担负着主要责任.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意识,即大众传媒应该担负社会美育的责任,给人们健康美好的审美享受是大众传媒不可推卸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融合是当今社会的常态,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媒体融合经历数次更迭,其演进的轨迹和支撑融合的逻辑对于文化产业的转型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文化产业必须以“文化+”与“互联网+”为轴心,分别从文化内涵的输出与技术的轨迹这两个层面去重构产业,在此逻辑下,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有两条具体路径,一是走文化特色化、集群化之路,二是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之路。  相似文献   

5.
张霞 《大观周刊》2011,(35):107-107
初中生正好处在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时期。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  相似文献   

6.
历经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浙江省已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省份之一,全省文化产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期。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将文化产业发展提到新的历史高度,文化产业领域也逐渐进入发展的“深水区”。如何以协同创新的大文化格局为视野,推进浙江文化产业发展,使之安全顺利通过“深水区”,真正实现“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转型,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在“五讲”、“四美”活动中,湖南人民出版社创办了一种新颖的丛刊——《美育》。这个刊物旨在普及美学和进行审美教育,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一代新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美育》以青少年、中小学教师、青年职工、文艺及美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电视是二十世纪人类文明的宠儿。为了认识和总结电视对当今人类文明的影响,人们正从各个角度、各个学科如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信息学、公共关系学、教育学等研究电视,美学当然也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角度。事实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电视是当代工业社会的绝妙馈赠”,电视“对于当代审美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电视既“全面刷新了传统的美学观念”,却又隐含着对“人类审美能力的伤害。’①可以说研究电视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影响,是今天美学研究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今天美学家们的历史重任。与印刷文化相比,电视的最大优势是对人…  相似文献   

9.
陈思思 《大观周刊》2011,(39):208-208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教育,是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培养人爱美、审美、创造美的素质及能力的一种美育活动。音乐是一种善于表达、激发情感,让人产生情感共鸣并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门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音乐的审美功能有着特殊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生产力,这已是全球性共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为此,我国早在2001年就正式将文化产业纳入了中国“十五”规划纲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胡锦涛总书记还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宣传文化部门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黄怀璞 《新闻界》2006,(2):81-82
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新闻理论界开始关注新闻美学问题,进入90年代,这种研究渐趋深入。另一方面,随着电视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日益突显,美学理论研究也就自然眷顾到电视新闻的审美属性、审美功能、审美价值等相关美学问题。但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新闻美学及新闻类别美学,仍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期望通过对“审美的新闻”这一命题的简要阐释,粗略探讨电视新闻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如何审视非遗的存续,是亟待探讨的一个议题。已有研究多以进化论为视角,探讨传统舞蹈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狮舞的历时性存续逻辑,遮蔽了时间截面上狮舞存续的空间性。国家级非遗醒狮也随社会变迁显示了多维的“脱嵌”症候,但未彻底脱离传统而散溢出“留嵌”特征,呈现了以“假晶化”为空间状态、以审美分层为美学表征的内部文化多样性。民俗传统的现代转变与“现代性的本土化”构成难以剥离的一体两维,塑造着醒狮活态传承的“文化生态壁龛”。鉴此,我们需顺应非遗存续的空间规律并构设多样态、多审美杂糅的空间关系,深层维续依托于此的身份认同和共享情感,以促进非遗在城市化发展中的永续传扬。  相似文献   

13.
刘飞 《大观周刊》2012,(26):70-71
分析朔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提出打造文化龙头企业、文化品牌,培育新型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区建设,大力挖掘文化发展潜力是实现我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马强 《今传媒》2015,(4):128-129
从视觉艺术领域的现代主义创新浪潮中,数字化“革命”为各个门类的艺术形态带来了美学思维中的重大转型.新媒体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不论从其创作形式、语言体系、美学理念、视觉思维等方面,都在这门古老的艺术——舞蹈中渗透着.舞蹈的美学思维已经开始与新媒体艺术的美学思维相互融合,新媒体在广阔的“艺术田野”里燃起了“星星之火”,其艺术魅力的鲜活,为舞蹈创新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本文从新媒体舞蹈的具体实例为支点,分析其“重构美学”[1]中视觉思维的转型,并探讨新媒体与舞蹈融合的创新与发展之未来新路.  相似文献   

15.
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战略定位,地方党报的经济报道必须体现“新常态”的要求,原来经济报道的模式、内容、文本呈现方式、话语体系等应该在此背景下做出改进、调整. 立足全局,做好经济报道的顶层设计 经济“新常态”是基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情况作出的经济发展的战略判断,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特点.这是地方党报“新常态”报道的主要参考依据. 1.用全局的立场来看待“新常态”.报道本地的经济转型发展是地方党报经济报道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地方党报应以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新方向、新理念为解读“新常态”的案例,帮助公众更新经济发展观念、立体把握“新常态”特点.  相似文献   

16.
传媒艺术的审美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媒对艺术的影响是划时代的.电子科技使传媒形成了与以往任何的艺术样式都不可同日而语的艺术形态.当代美学与日常生活有着不解之缘,"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体现了美学的转向,却不足以建构当代美学的内在机理,艺术作为人的审美之维还是当仁不让地应该成为美学研究的主要角色.传媒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整合性概念,是在与传统艺术相对举意义上提出来的,它为当下的审美活动提供了最主要的对象和审美经验.传媒艺术固然包括了传统艺术的内容,但是传媒艺术的时代性特征,又是我们探讨新的审美方式的逻辑起点.在传统艺术中,艺术家的形式创造特征是显性的,欣赏者在面对艺术品的时候,所感悟到和鉴赏的首当其冲是艺术家的形式创造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形似"并非艺术家的首要追求.而传媒艺术供我们观赏的图像在运动着的时空中被摄录,又在运动着的时空中被播放,因此,就显得异常真实.与传统艺术相比,主体的形式创造因素在欣赏者面前淡化退居其后.距离感的消解,审美主体对于对象的融入,在传媒艺术的审美过程中是普遍的.传统美学主张"无利害"的审美,也就是远离欲望,传媒艺术的审美则是和欲望密切相关的.在传统艺术中,娱乐的功能只是诸多功能之一,而且决不会占有首要的位置;而在传媒艺术中,快感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审美需要,娱乐提供了最为普遍、广受欢迎的快感资源.传媒与生活密切相关,但传媒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在日常生活的呈现不能取代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郭萍 《新闻世界》2012,(11):182-183
我国的文化产业从建国以来,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科技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中国经济在惯性发展路径上的进程,使文化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凸显。随着经济基础逐步坚实,人们对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尤其是精神消费欲望“愈发膨胀”,而这正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条件和大好时机。同时,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唐龙 《新闻爱好者》2011,(1):137-138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心中。“诗、书、礼、易”为安身立命之本,“琴、棋、书、画”乃修身养性之源。而从上古到商周时期,古琴的审美价值取向却与现代不同.本文从文化历史背景更替的角度略论这一时期古琴文化功能和审美角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进步,有效地推进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但与此同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不断浮现的深层次问题也极大制约着农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因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征,本文以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探讨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样本考察,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纪晓楠 《青年记者》2017,(29):69-70
从市场到消费,从创作到审美,中国电影商品化美学特征正在消费化的滚滚浪潮中经历着一次蜕变,着眼于“粉丝电影”“明星经济”的与日俱增,艺术创作的崇高性正面临着“世俗消费”的严峻挑战,然而对于近年我国喜剧电影人来说,大刀阔斧剔除“类型”中图解式的视觉形象之趋势逐渐升温,尤其从名利双收的《泰囧》开始,人物的思维方式、行为言语、价值导等都呈现出“滑稽”与“崇高”互融的“另类”表征,经典式英雄被逐渐消解,一个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草根形象如陌路侠客般为审美主体演绎着全新的个体价值与群体映射,并于自我矛盾的压迫、反思中重构着喜剧电影的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