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knowing how(KH)与knowing that(KT)的关系问题构成了知识论的热点议题,理智主义与反理智主义围绕着KH是否是一种KT进行了反复辩难,而从盖梯尔问题出发则构成了论争的一个主要方面。斯坦利和威廉姆森认为可以构造出有关KH的盖梯尔案例,进而证明KH与KT具有同类属性。但斯坦利无论是从KH与认知运气不兼容的角度出发,还是从KT与认知运气兼容的角度出发,都面临诸多的挑战与困难;借助两类认知运气的区分,KH与KT也被证明是完全不同的。不同于KT,KH与能力和成就要素有关,当某人行动上的成功是由于其能力使然就可被视为知道如何做某事。  相似文献   

2.
Knowledge-how(KH)与knowledge-that(KT)之间的关系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理智主义认为,KH是一种KT.反理智主义认为,KH和KT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前者不能还原为后者.支撑两种不同观点的基础是双方对KH的理解不一样.按照日常用法,KH与行动、能力、有意相关.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如果一个人持有KH,当且仅当,他拥有有意做相应事情的能力.这一定义不仅能够解释绝大多数KH的归属现象,而且突显了 KH与KT的差异.通过回应潜在反对意见可以发现,在本质上,KH不能等同于有意做相应事情的能力,而是体现在这种能力当中的知识.虽然KH不同于KT,但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透明性理论认为我们心灵的各种状态对于我们自身是透明的,一旦我们的心灵拥有内容,我们就能够对这些内容有所觉知。威廉姆森在论证知识的限度时对透明性理论进行了反驳,认为我们的认识要遵循误差余地原则,透明性理论所揭示的认知家园并不存在。现今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反驳威廉姆森论证的策略,包括没有区分透明性的类型与区分知识的类型。因此,即使承认我们只能有限度地获得知识,作为一个理性的主体,透明性理论依然是值得期待的。知识内省的特征使得我们能够跨出知识的限度,重建我们的认知家园。  相似文献   

4.
这是本文作者在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对蒂摩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所做的访谈录,后者是牛津大学威克汉姆逻辑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访谈首先从威廉姆森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经历开始,然后主要围绕他的四本书<同一和分辨>(1990)、<模糊性>(1994)、<知识及其限度>(2000)和<哲学的哲学>(2007)展开问答与对话.在<模糊性>一书中,威廉姆森提出了一种初看起米十分反直观的观点:从本体论上说,像"秃头"、"谷堆"这样的模糊事物,本来有确切分明的界限,只是我们不知道那些界限在哪里而已!也就是说,模糊性源自于我们对事物的本体论状况的无知.这种观点被叫做关于模糊性的"认知主义".在<知识及其限度>一书中,他一反西方哲学中根据"信念"、"真"、"证成"(justification)等等来分析"知识"概念的传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知识是第一位的",应该根据"知识"去分析"信念"、"断定"、"保证"(warrant)等概念,而不是相反.在其新著<哲学的哲学>(2007)中,他指出,上个世纪西方哲学中所发生的"语言转向"和"概念转向"是错误的,哲学并不只是研究语词和概念,后两者具有关涉性(aboutness),它们是关于、指涉这个世界的;哲学也是人类理解这个世界的整体理智努力的一部分,在题材、目标、方法论、评价标准诸方面与其他科学没有实质性差别,哲学例外论是错误的.访谈还涉及对戴维森、克里普克工作的评价,以及对一组形而上学概念,如"to be"、"to exist"、"being(s)"、"existence"、"reality"和"actuality"等等的理解,对年轻一代哲学工作者的建议,以及威廉姆森在近些年打算做的工作,等等.读者可以从本访谈录中获取关丁威廉姆森本人、他的学术工作以及当代西方哲学的大量信息.  相似文献   

5.
教育中的“反智主义”为一种对待知识、理智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理智培养的反驳、否弃、怀疑、嘲弄和改造。教育中的“反智主义”表现形式多样,在不同的语境下所指不同。“反智主义”主要源于知识与政治、文化的斗争关系,其既有来自外部因素对知识、理智的挤压,又有来自知识、理智对自身的反思。就中国语境而言,反智主义是一种长久的思想传统和教育实践。它有着和西方语境甚至完全不同的特质和作用,常常会成为一种追求真知、崇尚理性精神的桎梏。重塑知识的理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智力)、锻炼理性批判力和养成思维的乐趣等,显然更为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6.
关于虚构对象的作者创造主义是创造主义的主要形式,而作者创造主义信条隐含个体创造主义信条.本文论证个体创造主义者面临判定难题,并提出一种新型的创造主义观点,即合取创造主义,并论证合取创造主义者不面临判定难题,最后为合取创造主义做进一步辩护,说明合取创造主义是一种更有前途的创造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7.
武善增 《红领巾》2004,(2):70-73
人性价值立场的缺位与将“道德形而上主义“抱持为惟一价值立场的错位,使张光芒重构“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的理论诉求导向了一种新的精神陷阱.这种精神陷阱就是“道德形而上主义“对人的建构所必然导致的“自杀“、“杀人“与“被杀“.  相似文献   

8.
反智主义是一种反对或怀疑理智、知识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态度或倾向。在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它主要表现为“泛工具化”、“泛兴趣化”、“泛情感化”等形式。其根源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作为“专业社会”面临着知识权威的失落、作为“市场社会”导致了对实利的过分崇拜、作为“政治社会”呈现出对知识价值的贬抑。要超越反智主义的限制,就需要回归教育本身,以理智自主为根本目的,促使个体真正从自身出发获得对有价值事物内在利益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国内学术界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具有现实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阻碍了我们对于新闻专业主义更深一步的认知。新闻专业主义存在于媒体从业者的日常行动中,从解释学的路径出发,探讨媒体从业者的日常行动及其背后的主观意义,能够将个体行动、主观意义、权力控制等微观和宏观视角链接起来。由于这一视角是植根于媒体从业者鲜活的日常行动中,它能够深刻阐释媒体从业者的实践状况,重构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批判话语的解放意义。  相似文献   

10.
意向和行动是因果关系还是逻辑关系,是意向主义和因果主义争论的焦点。逻辑关系论证是意向主义哲学家早期用于反对因果主义的一种理论。冯?赖特支持逻辑关系论证,并为之提供了新的证明方式。但在行动和意向之间是强逻辑关系还是弱逻辑关系的问题上,冯?赖特早年支持强逻辑关系,而后又转向弱逻辑关系,也就是概念关系。这一转变反映了新维特根斯坦主义对行动说明所做的探索,即坚持行动说明的独特性,一方面要反对自然科学中因果说明的僭越,另一方面真正承认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行动说明给予合适的定位。  相似文献   

11.
学术创业的实质是大学通过将专有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向外部组织换取自我实现和满足社会需要之资源的过程.学术创业行动是学术创业联盟中的行动.从组织发展伦理视角审视,当前学术创业的计划和行动存在工具主义、自由主义和发展中心主义三大深层次的伦理障碍,需要从组织发展性角度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里德是一度被哲学史所遗忘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其知识论的重新发现是当代知识论的一个重要事件。里德的知识论包含了数个维度:首先,它是一种基础主义,即把知识建立的常识原理之上;其次,它是一种自然主义,积极引入心理学的方法,尤其强调对人类心灵与理智能力的探究对于知识的奠基作用;最后,它包含了一个先验论证,为基础知识或常识原理提供终极辩护。里德的知识论对于当代知识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辛亥黄花岗起义是集同盟会精英的破釜沉舟之役,一直被视为辛亥革命的重要前奏。起义爆发时原定姚雨平、胡毅、陈炯明三路选锋未能行动,致使黄兴一部孤军奋战,可谓是导致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关于姚、胡、陈三路选锋未能行动的原因历有争论,总体而言可分为两种主要观点,即"因故愆期说"和"有意避战说"。本文主要从忆述史料的细节处入手,从对姚、胡、陈三路选锋起义时之情状的逐一详细分析以及对胡汉民之伪说的甄别与反驳,多方面论证了姚、胡、陈三路之未动无故可因,无期可愆,纯系有意避战,所谓"因故愆期说"实不足信。故而从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持"因故愆期说"史书的不实记述,弥补了以往持"有意避战说"史书皆有论无据的缺憾。  相似文献   

14.
能力,是近代实验心理学研究较多的一个概念。由于近代心理学科学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和教育中的唯理智主义倾向,能力主要与知识、技能、逻辑,理智相联系,人的情感素质在能力范畴中没有地位。现在,通过不同学科的研究资料已经证明,人的情感既是瞬息多变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既是内隐独特的,又是可能外显泛化;既作为内在感受由个人独享,又作为外部表现与他人分享。当它处理人与外部环境,人与他人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活动时,表现为一种功能状态,其中,人的感受、思维判断与行动之间没有明确可辨的界线,似乎迅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对这种外化的,有外在功能  相似文献   

15.
关于当代知识论怀疑主义,国外知识论者已有很多探讨,但是,这个问题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因此,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答。认真考察怀疑主义的论证结构,分析怀疑主义论证中的非充分决定性原则和确证的闭合原则的关系,以探讨何种知识论原则才是这种论证所需要的,何种形式的论证结构才是怀疑主义论证最基础的结构,在当代知识论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外部世界怀疑论认为我们没有关于心灵之外的对象存在的知识。马尔康姆通过扩展摩尔反怀疑论的常识论证,指出怀疑论内部的语义不融贯性:如果怀疑论是正确的,那么怀疑论者用来证明其观点的语词将无法具有其所赋予的意义。这种对怀疑论自我驳斥的语义学分析构成了反怀疑论的典范示例论证。借鉴维特根斯坦诊断语言问题的独特视角及其自身对怀疑论的讨论,文章将考察典范示例论证是否有资格成为一种反怀疑论的普适性策略,并结合当代语言哲学和认识论的特定立场(语义外在论、认知语境主义)分析该论证背后所涉及的语词(思想)之意义(内容)赋予问题,以及心灵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为辨明怀疑论内在困境和有效回应怀疑论勾勒一条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任何知识归因理论都必须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知识是否是可错的;以及知识的归因是否应该包含实践理性因素。语境主义选择了可错论和理智主义,但是它既无法解决由可错论所引起的阈值问题和反直觉宣称,又无法对语境的转换机制做出确切地说明。理由-知识原则虽然提出了更加符合我们直觉的反理智主义,但是却选择了不可错论与之相结合。我们关于日常知识的打赌表明,我们的知识并不满足认知概率等于1。并且,将知识视作唯一能够作为行动理由的认知状态,这点也不符合我们对日常行为的评价现象。只有知识-辩护原则和用实践因素定义的可错论相结合,才能够在尊重我们的直觉的同时,最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代,理智主义把审美形式归属于认识论。然而经验主义对此却极不以为然,他们借助于直接的审美经验来证明其开创者约翰·洛克的权威。我们认为康德的审美形式理论渊源于理智主义的传统,其理论的特殊内容又与经验主义的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这样,康德的审美形式理论有着极丰富的哲理与科学内容,迄今仍是最使人信服并对当代学术有着积极影响的审美客体理论。  相似文献   

19.
综合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生态主义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的生态主义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研究范式,以生态主义观点研究综合课程,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能使他们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并从中汲取力量、获得智慧,进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综合性、整体性循环的教育经验。为此,自然资源必然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哲学界早已有人指出不能把规律等同于必然性,但因为这种等同而导致的认为规律有强制力的观点却未得到纠正.其实,规律只是一种关系,是人概括或对应必然联系作出的建构,也是人对于必然的认识,因而它的建立有人的意志的作用.人认识规律除了要发现必然的联系,还需要对联系进行了思维加工.人一旦掌握了规律,不仅能够利用必然实现目的,而且还能通过改变根据和条件,使某些不利于人的必然不再出现,还可通过自己的行动造成新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