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慧敏 《教学随笔》2013,(12):129-130
在唐代诗坛上,杜甫和李白双峰并峙,人们称杜甫为"诗圣"。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透过他的诗作,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其真挚的爱国忧民情怀。他的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还原。在其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尤其是在其晚年时期,深陷困境,但是他不会为自己的际遇而伤感,他时刻关注的是国势的安危,是百姓的疾苦。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其不朽诗作中充斥着真挚的爱国忧民情怀。杜甫的诗歌海洋中,始终荡漾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条大船载着诗人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尤其是在其晚期代表诗作"三吏"、"三别"中,最能体现出诗人的爱国忧民情怀。本文将在简要叙述杜甫爱国忧民情怀形成的基础上,分析其爱国忧民情怀的具体内涵。之后,将主要分析其代表作品中的爱国忧民情怀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内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愈发展现出来,爱国主义情怀是当今时代的主体思想,也是我国思想教育的基本核心,中职作为我国教育的一部分,有义务为校内学生们做好家国情怀的思想教育,正所谓无家不成国,无国不为家,家国是统一整体的,虽然在主观上有主次之分,实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国对于家国情怀的思想教育更是十分重视,中职的思政课正是学生们的思想进行更新换代的启明灯。  相似文献   

3.
唐朝诗人杜甫家国情怀深沉炽热,关爱忧念天下苍生,作品是其情怀体现,命途行迹是其情怀践履。从家国情炽和泛爱天下的角度看,宋代词人辛弃疾是杜甫在宋代最好的精神传人,其词作精神、人生行止与杜甫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邹婵 《林区教学》2021,(5):22-25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家国情怀,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蕴是高中思想政治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分析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特征,探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并从家国情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构建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闪光的明珠。人虽久亡,其诗犹存。我们纪念他是要向他学习。学习他关心治乱和同情人民的思想,学习他现实主义的丰富诗作,取其精华,用为借鉴,以发展我们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感想有三。  相似文献   

6.
张坤 《高中生》2009,(15):20-21
经典素材杜甫:可敬的爱国者杜甫是一个爱国者,又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杜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总 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相当高的教育价值。近些年来,西 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正在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当代人们 家国意识缺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一形势下,保护传统文 化、传承传统民族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高中历史教学来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国相关教育 工作者应着重研究的一项重点课题,需从多角度入手激发学生 的爱国意识,助力学生形成一种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本文对 家国情怀教育的历史价值进行分析,并对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的实践策略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家国情怀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对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和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家国情怀等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中小学思政课中家国情怀教学衔接的目标整体性、内容系统性、教学实践性有待加强。因此,对中小学家国情怀教学进行衔接,需要建立目标体系以提高整体认识,整合教学内容以加强系统学习,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灵活发展。  相似文献   

9.
家国情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与价值源泉。回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可以发现,其展现出从家国同构走向天下一体、从救亡图存走向民族振兴、从家国使命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进逻辑。家国情怀思想的核心意蕴体现为以家国共同体为内涵要义,以知情行合一为基本构成,以时代新人为目标指向和以家国情怀教育为动力支撑。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有助于挖掘丰富独特的教育资源,焕发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构建和谐共生的教育空间,搭建家国互融的发展平台;创新中国特色的教育话语,激发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打造多元一体的教育格局,增强家国认同的内生动力;提升家国天下的教育境界,树立人类情怀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家国情怀是我国思想体系中的一种品质素养,是 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国情怀是维系一个国家和 谐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人文科学的共同价值呈现取向。在政 治,语文,地理,历史这些学科中都有呈现。那么在初中历史教 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家国情怀就成为我们共同关注 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家国情怀这 一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实现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的传承、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厚植、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结合。高中历史教师应从以往传统教学思想中解放出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家国情怀;营造教学情境,渗透家国情怀;深挖历史人物,呈现家国情怀;拓展课堂内容,内化家国情怀;开展实践活动,升华家国情怀,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使他们能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从而更加努力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2.
杜甫是"诗圣",也是"情圣",其诗作总是饱含着自己浓厚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对国家社稷的关心,也有对百姓的忧虑,既有儿女情长的真性情,也有胸怀千古的英雄志。而这些意蕴在他所作有关眼泪的诗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本文拟从这个角度,以他的五首诗为例分析杜甫诗作的内在情怀。  相似文献   

13.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同情人民的诗人之一。他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说得具体些是孔孟思想,这几乎已成定论。由于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家世的影响,儒家的忠君爱民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杜甫超越了这种传统思想中的消极成分,表现在诗作中则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14.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教育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还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应立足教材、活用教材,充分解读历史事件中的家国情怀,挖掘名人故事、文化遗存中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5.
历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学习发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可以不断发挥其在学生的思想文化传承和爱国精神培养方面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实现历史教学素质化教育、提升学生学习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国情怀的培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存在着教学力度小、教学方式不合理的情况。本文从历史教学对提升初中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入手,进而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家国情怀教育是爱国教育的重要内容环节,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中,家国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底蕴和价值高度。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利于提供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探求路径方法,致力于将家国情怀文化理论与当今时代精神相结合,为高校思政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实现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教师培育学生情感与人格的重心和关键。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可以:撷诗引歌入课,唤醒家国情怀;对话、牵手历史名人,渗透家国情怀;弘扬乡土教育,提升家国情怀;找寻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升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教学视角下的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和历史认识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历史育人功能实现的重要标志。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面临着评价难、冲击多的挑战。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将家国情怀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董亮 《教师博览》2022,(9):93-94
历史教学视角下的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和历史认识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历史育人功能实现的重要标志。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面临着评价难、冲击多的挑战。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将家国情怀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石雯卿 《少年月刊》2024,(Z1):14-15
<正>本期好书:《杜甫传》分享心得:“读完这本书,我被杜甫心系家国的伟大情怀和无以伦比的文采深深折服。”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诗圣杜甫也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给同学们推荐的书是《杜甫传》。在这本传记中,作者融杜甫生平、诗作、时代于一体,通过“家世出身”“长安十年”“两次流亡”“走向人民”“成都草堂”等十三个章节的生动描述,形象立体地叙述了诗圣杜甫游历,为官,漂泊的生命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