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教学研究的"合法性"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情境性/地方性(情境构成/区域性),介入性(主体对世界的介入),机会性(对机会的把握)。这与科学实践哲学所倡导的有关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卓越作用和基础性地位的观念内涵一致。科学实践哲学倡导实践是科学的基础,科学来源并依赖于实践情境,只有将科学置于实践视域中才能深刻、恰当地理解科学。这一视角为全面认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行为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实践性理解是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下基于境况性认知规范的科学理解新进路。科学实践哲学认为,对科学的认识离不开科学实践得以发生的实践境况,即实践境况对科学的理解具有规范涵义,科学理解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理解。科学作为一种实践现象和科学理解规范的实践境况内在性,是科学的实践性理解的存在论前提;科学的实践性理解要求融贯自然主义哲学立场和以实践因果性作为规范原则。  相似文献   

3.
对身体的现象学概念及其如何影响认知实践的阐明,可对持反表征主义的认知实践作具身解释。科学实践哲学放弃对必然性的追求,而在实践境况和冲撞纲领中寻求规范性的权威和约束力量。在物质与人类诸力量要素的阻抗和适应中,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下的认识论、本体论和历史观均呈现出后人类主义特征。同时也对它们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4.
国内的科学实践哲学研究主要着眼于新兴的科学实践研究的科学观方面,即以实践的科学观取代表象的科学观。事实上,新兴的科学实践研究不仅实现了科学观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哲学观的更新,即以实践的科学哲学取代表象的科学哲学。实现从科学实践哲学到实践的科学哲学的转变,不仅是从理论上完整把握新兴的科学实践研究的需要,也是实现科学哲学本土化的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5.
科学教育强调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是因为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凸显了将科学看作了解世界的方式在认识论上的重要性。出于个体认识论的需要、科学研究的认识论特征以及科学外行与科学家在认知劳力上的区分,科学教育的目标转向受教育个体未来的社会行动,应培育学生建立对科学的信任和维护科学的认识论权威。为实现这种目标,科学教育应从理解科学的本质转向理解真实的科学实践的本质,在科学教育中呈现真实的而非理想化的科学实践,采纳基于科学哲学模型和理论的实用主义进路。科学哲学对科学实践的新近研究,虽然可以提供理论基础,但应该与科学教育进行建设性对话,更加关注非科学家理解科学的模式,将哲学模型转化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需要、符合教学情境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6.
科学实践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路径,但很多教育工作者对科学实践仍存在认知偏差且不够重视。科学实践哲学为科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既有的科学教育理念的弊端以及核心素养育人理念的实践本质都体现出科学实践的重要性。核心素养背景下融合认知(概念和认识论)、社会(语言和共同体)和物质(材料和时空)三个维度的科学实践内涵,充分表明了科学实践与传统意义上的“实践”以及科学探究的不同。基于科学实践的国际科学教育在课程、课堂、教学以及评价四个方面落实科学素养的实践经验,可为我国通过科学实践在学校教育层面落实核心素养育人理念的本土化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务农 《教育研究》2022,43(1):81-90
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对教学主体的阐释囿于现代主体哲学所揭示的理性主体与非理性主体之争,无法有效说明技术在教学主体发展中的作用,也无法为人工智能对教学主体的扰动进行合法性辩护。通过对现象学技术哲学及主体哲学发展的考察,发现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身体分析和后人类主义的超人假设,能够进一步发展教学主体理论。身体既是非理性主体反对理性主体的关键,也是非理性主体证明自身的依据,还是技术主体出场的必要过渡。超人假设则突破了人的局限,建构了新的人性论。由此,人与“技术人”之争成为教学主体理论研究面对的新矛盾。规避教学主体的技术性建构带来的伦理风险,需通过人的认识自由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存;通过认知工具协同实现人类认知与机器认知的融合;通过人的理性、非理性与技术的协调发展实现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知识的确证进路诉诸“指导-道义论”的内在主义原则,将知识视为具有内在可及性证据的真信念,然而该理论无法应对记忆问题和证言知识的挑战,因此被可靠主义知识论取代。可靠主义的知识论以可靠性为出发点,建立了一种外在主义和后果主义的知识理论,使认知主体成为知识论研究的重心,成功区分了知识和真信念,将价值问题引入了知识论研究中。知识论中的可靠主义转向可以为科学哲学的研究提供借鉴,科学实践哲学和科学的社会-文化研究的流行,都蕴含着科学哲学研究的可靠主义转向。这一转向有助于科学哲学回归实践和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9.
科学实践观是科学实践哲学所倡导的一种有关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卓越作用和基础性地位的观念。科学实践哲学的核心论题不仅仅在于提出一种新的科学观,更在于引导人们规范地去理解作为实践的科学。这里的规范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构成性、动态性和介入性。科学实践观为全面认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行为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行为。  相似文献   

10.
模型与建模是科学思维的核心要素和科学研究的关键工具,世界各国均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的重点。科学哲学领域对模型与建模的认识在20世纪经历了从句法观到语义观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中介观和认知的人造物观成为主流观点。承袭科学哲学对模型与建模的认识建构分析框架,梳理科学教育领域对模型认知与实践的研究,提出七维度五水平的科学模型认知与实践的学习进阶框架。利用该框架,分析现行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提出优化建议,为建模能力的培养与学习进阶的实证检验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思想意识创造世界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正确理解这一问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根本要求,它不仅关系着对于以往旧哲学的改造和继承,同时关系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趋向。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了思想意识创造世界的含义、作用及其实践导向,意在进一步强调不断提高主体的思想理论素质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强调科学实践是当前基础科学教育界的共识与目标。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认知主体是科学实践教学的关键。从“一师一优课”平台上筛选36节以科学实践为取向的化学课例,构建确定认知主体和了解课堂权力使用情况的话语分析框架以及视频分析流程,采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对视频样本进行编码统计和案例研究,发现存在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科学实践环节“无”“少”“多”三种情况,且以教师为认知主体的课例居多,教师主要采用讲解、要求表达和推理的话语类型,学生的话语贡献中事实和观察水平占比大。从科学实践四个环节对3节代表课例进行话语分析揭示了教师使用权力的具体方式及其对认知主体转移的影响,据此提出促进科学实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学革命引发了科学认识论对科学绝对客观性的质疑。假设性科学实在不能从根本上支持实用主义、符合论与融贯论的三种真理观。经验主义三种方法论蕴含的相对主义倾向使逻辑主义科学哲学对科学的合理性重构陷入困境,从而表明自然界无法对人类获取的科学知识之真伪做出单边裁决。由于范式转换缺乏相应的标准与方法,最终只能诉诸科学共同体的集体意志做出民主抉择。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对科学的实践过程再现表明,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实际上也是科学实践主体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磋商求同的民主过程。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的发展与哲学密不可分.体验哲学通过“体认”的方式认知世界.范畴是认知主体对客观物质世界普遍本质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并不是任意的,而是认知主体结合自身经验和体验对客观事物进行的一种范畴化认知.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具有体验性.范畴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认知主体的情感、认知主体的视角以及认知主体的认识等方面.范畴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探讨范畴主观性的同时,范畴的客观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从《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通过主体性革命,以“实践主体”取代“认知主体”,把握到主体与客体在感性实践活动中的相互生成关系,有效克服了近代主体性哲学中的主客体二分困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与主体性革命的完成包含了从“异化劳动”“感性实践”到“全面生产”三个理论环节,形成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演进逻辑。其核心是借由对实践概念的“劳动—生产”化重构,将劳动概念中的自我意识原则与生产概念中的物质第一性原则相统一,进而打通了哲学批判和社会历史批判的理论关节,实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中主体向度和客观向度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科学解释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当代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科学解释理论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发现当代科学解释问题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科学理解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从把理解看成是解释的副产品到认为理解是认知成就的观念上的巨大转变;二是对机制解释有了新理解,强调机制中的行动;三是注重科学解释实践方面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科学实践在科学解释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呈现出延伸断裂到各门具体科学中进行专业讨论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后,科学论开始寻求综舍科学哲学与社会建构的第三条道路。然而,在这种综合中,我们可以发现,具有传统科学哲学趋向的哲学家是把社会消解在认知因素之中,而具有社会建构趋向的科学社会学家却是把自然消解在社会之中,两者都还是在关注作为知识的科学,结果还是没有走出表征层面上的无意义之争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转变研究视角,即从作为理论的科学转向作为实践的科学,转向科学实践的辩证法。为此我们必须放弃在科学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康德式的认知框架,转向马克思的历史辨证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一章为依据,阐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分析和批判改造。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过程中提出的唯物主义对象化理论即实践的观点,为实现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改造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由于坚持了这一观点,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在世界,才在批判继承哲学史上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实践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为基本内容的唯物辩证法。建立科学实践观,并将科学实践观引入辩证法,是马克思在辩证法上实现伟大变革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来理解和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把实践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总是随着当代科学和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前沿.因此,面对当代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具有全球视野、未来视野和全人类视野.  相似文献   

20.
劳斯的"科学的文化研究"是科学论研究的一种新的转向,他在吸收了库恩、海德格尔和福柯等人的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把科学作为实践进行研究。他提出了"科学的文化研究"的六个主题,强调科学实践的异质性、科学实践的叙事性、科学实践的"物质性"与"局域性"和科学实践的文化开放性,坚持对"实在论"和"价值中立"的颠覆、对科学知识的认识论批判和政治批判。劳斯的"科学的文化研究"尽管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相对主义问题,未能走出其存在于认识论、科学的政治哲学之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