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自我有着多副面孔,例如生态学自我、经验中的主体自我、客体自我,以及叙事自我等。它们既然统称为“自我”,则暗示着自我的诸多面相可能分享统一的最小化结构。预测心智是晚近兴起的认知纲领,为心智活动构建统一计算原则:认知过程是基于生成模型的预测误差最小化过程。援引预测心智的晚近成果,特别是借助朱利安·齐沃斯坦(Julian Kiverstein)的洞见,尝试论证生态学自我作为包含自我最小化结构的初始自我,是由整合关切、身体与行动三要素的自我模型所实现的。进而,经验中的主体自我(呈现为在场感、拥有感与施动感这三种现象性感受)在预测心智框架下,亦可视作基于自我模型的认知机制在意识层面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茹梦杭  王红艳 《英语广场》2022,(35):122-125
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在20世纪提出了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框架,即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这一理论包含五个维度,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和“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文章探讨该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致力于降低教学中的负面影响,提高口语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正>自我经验嬗变理论倡导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主生长式的发展,秉持“外铄+内生”的发展取向。该理论认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教师借助“专业共同体”、在反思伴随下实现“自我经验”的“四阶”嬗变:第一阶,对亲身体验进行反思,提炼出事例经验(重在内生、“自变”);第二阶,在对系列事例经验的反思中整合出类经验(凸显同伴的“外铄”,让“助变”成为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三阶,在若干类经验的反思中凝练个人经验体系(融入“专家”元素,让个人经验体系更加系统、完善,发生“共变”);  相似文献   

4.
下面初次发表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組成部分”与”卡尔·马克思(傳略和馬克思主义概述)”这两篇著名论文的提綱。列宁在这两篇论文中說明了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分析了馬克思主义的組成部分(哲学,政治經济学,科学共产主义)并阐明了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級的学說的革命意义(见“列宁全集”1959牟人民出版社版第19卷第1—8頁,第21卷第25—72頁)。头一个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組成部分”一文(为纪念馬克思逝世三十周年而作,1913年发表于布尔什维克的社会政治和文学杂志“啓蒙”第3期)的提纲。“卡尔·馬克思(傳略和馬克思主义概述)”一文是列宁于1914年为格拉納特兄弟公司出版的百科辞典而写的,这里发表的文章的两个提纲说明,列宁做了什么充分的准备工作。列宁不  相似文献   

5.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要点(第三版)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司修订说明《“科学社会一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要点》(第三版)是国家教委社会一;科学司在1991年6狠修订出版的该课教学要点(修订试用本)基础上再次组织修订的。这次修订,在总体框架未作变动...  相似文献   

6.
语篇隐喻是由单位隐喻、结构隐喻和系统隐喻构成。语篇隐喻可以在上述三个层次得以实现。语篇隐喻机制包括两类,一种是“相似性”,即在人们的认知框架内,本体、喻体之间具有某种相同之处,这又可以分为“同形”“同构”“同态”三类;一种是“差异性”,即在人们的认知框架内,凭借表达、内容差异实现隐喻功能。复杂语篇的隐喻分析程序包括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与重构主义方法的综合动用。  相似文献   

7.
学科教学知识(PCK)是区别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引导教学能力生成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工具。本文聚焦医学院校英语课程,从学生、教学、课程及教师四个维度,构建了该课程教师PCK的要素框架:理解学生的知识、教学方法策略、情景知识、课程知识以及教师的自我认知。本文旨在通过该框架,剖析医学院校英语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实现“两融合”与“两创新”。  相似文献   

8.
预测心智主张大脑是一台预测机器,用有层级的感觉推理和主动推理来减少预测误差。这一理论强调认知的实践优先性,掀起了认知科学和心灵哲学内部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预测心智的认知观与杜威的认识论有共通之处。杜威将实验探究视为认识的本质,蕴含了知行合一、行动优先之旨。杜威的实验探究认识论在三个方面与预测心智相契合。首先,探究是一种预测误差最小化,其形式是主动推理。其次,具有操作本性的观念对应于数字化概率的假设。最后,在康德的意义上,由探究后果建构的认识对象对应于先验概率。由这三个相似点出发,能更好理解二者对知行优先性的处理:二者都将知识和行动看作实现善果的手段。阐明预测心智和杜威认识论的联系,有助于发掘古典实用主义思想在当代心灵哲学中的价值,推进知行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基于CTCL开发高中信息技术原有认知测试工具,针对搜索引擎、汉字的处理、资源管理器、信息加密、知识产权五个学习单元。首先确定了要测试的知识点;其次,针对要测试的知识点开发了开放式问卷;再次,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形成了一般二阶问卷;进而,根据一般二阶问卷调查结果初步形成了二阶选择题问卷,该问卷的第一阶选项来自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第二阶选项来自一般二阶问卷调查结果;最后,根据初测结果对该问卷进行修改,从而形成了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构效度指标良好的二阶选择题问卷。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任会明教授《自我知识与窄内容——关于心智外在主义及其影响的反思》一书导言中对于自我知识的描述出发,首先从自我知识特性描述联系到自我知识认知主体、认知对象、认知方式的特殊性.接着以自我知识认知主体、认知对象、认知方式的特殊性结合自我知识特性描述过程来分析论证自我知识研究中现实情境的地位以及现实情境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认知生成主义的产生有其认知科学的学科资源和现象学哲学基础。认知生成主义在挑战、批判并超越传统认知科学研究范式的基础上,目前已经至少发展出了三条理论研究进路:自创生的生成主义、感觉运动的生成主义和激进的生成主义。这三条并存的理论研究进路对认知生成主义研究的侧重点和结论各有不同,表明了当代认知生成主义研究呈现出复杂的“争鸣”现象。这些理论研究进路具有重要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但也暴露出一定的模糊性、争议性和不彻底性。因此,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哲学反思,这对于揭示当代认知生成主义这一研究纲领的复杂性和对未来生成认知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自我”,“自我如何被认知”,关于“自我”的命题是20世纪哲学和文学致力于探讨的主要命题。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拉康通过“镜像”理论对“自我”的问题作了深刻阐述;米兰·昆德拉是一位高度关注人类灵魂的小说家,他认为每一个个体都体现自我存在的可能性。在其1994年的长篇小说《不朽》中,“自我”作为一个突出主题而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3.
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动机?这是我们政治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根据奥苏博尔的成就动机理论,学校情境中的动机理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方面构成。在这三种动机中,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都是外部动机,只有认知内驱力是一种内部动机。因此,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渴望认知、理解、掌握知识及解决问题的倾向,是把求知作为目标,了解和理解了所学知识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和报酬。  相似文献   

14.
作为第工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190-197)毕生致力于儒家文化的价值彰显与精神弘扬,他以道德自我为中心观念,建构了一个庞大的“三向九境”体系,展开了“唯心论的本体——文化论的哲学系统”。牟宗三称他为“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涵盖于他的哲学的主题──一是“超越的唯心主义”;一是“道德的理想主义”。一、超越的唯心主义:本体论的建立儒家心性之学属于唯心主义,它是儒家泛道德主义的本论论根据。唐君毅的独到之处是以“合生心为性”作为哲学的运思方式,把生命实体与感通实体合而为一。为此,他进行了多方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根源与逻辑起点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是“后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近年来,随着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渐增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受到愈来愈普遍的关注。本文主要论述了这一学习理论的发生根源与逻辑起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四功能范式”理论与“一般化象征性媒介”理论是塔尔科特·帕森斯进行高等教育研究的解释框架.专业问责是高等教育问责的主导形式,“认知理性”与“认知复合体”、“专业”与“专业复合体”以及“工具行动主义”与“制度化个体主义”,分别为专业问责提供了内在的知识-价值基础、结构化的制度基础与宏观的社会文化基础.专业问责以“价值承诺”流通的形式对大学施加约束,意味着大学“部分自主”的地位,并且与深层的大学信任问题相联系.社会与公众对于大学信任的流失,既刺激了外部问责的扩张,又对专业问责与大学自主提出了挑战.帕森斯关于高等教育问责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析认知心理学的三种研究取向及其未来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它共有三种研究取向,分别是符号加工取向、联结主义取向和生态学取向。这三种研究取向都不能单独说明认知的本质。认知心理学未来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的生态学研究相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一、理论依据 (1)元认知理论:从广义讲,元认知是“任何以认知过程与认知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从狭义讲,元认知是“个人对自己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元认知活动表现为对认知活动的计划、支配、监督和调控。  相似文献   

19.
现象意识是意识的困难问题.自我表征理论把主体特征看作现象意识的核心,认为一个有意识的心理现象是心理状态的自我表征.它的论证思路是把主体的觉知作为有意识状态的必要条件,用表征来界定觉知,然后指出表征是自我表征,最后把自我表征纳入自然主义框架,从而实现对现象意识的还原解释.自我表征主义是布伦塔诺主义和高阶表征理论相互融合的产物,它和高阶表征一样,实质上也引入了多于一阶的其他表征关系,不仅面临不同表征之间的表征机制,还需要进一步阐释为何表征必然是自我表征.  相似文献   

20.
一、元认知概念的基本观点1.元认知的含义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Flawell首先提出了“元认知”(m etacognition)概念,将其定义为“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知识或者认知活动”。Brown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Stem berg将其含义揭示为“对认知的认知”,也就是认知主体对其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2.元认知要素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结构成分,分别是个体进行认知活动的知识背景、中间媒介和根本条件。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