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2 毫秒
1.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新教育运动中,乔治·凯兴斯泰纳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家,是19世纪后期在欧美各国开始流行的劳作教育思潮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凯兴斯泰纳的主要教育思想是公民教育思想,他注重强调国家利益至上,主张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在实践上,他倡导通过设立劳作学校来实现国家教育的目的,对劳作学校的创立和运作做了有益尝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作教育思想,适应了当时德国生产力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蒋莉 《职教论坛》2004,(1):62-6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欧新教育改革的浪潮,在德国出现了以劳作学校的办学精神改造公立学校,对学生实施"劳作教育"、"公民教育"的教育改革主张与实验.这种国家本位色彩浓厚的教育改革思想符合一战前德国的国家民族主义倾向,对于当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极为有利,从而在德国境内很快得以传播,并跨越国境、流行于欧亚部分国家,致使"劳作教育"成为当时最"醒目"的字眼,劳作教育思想成为20世纪初职业教育思想的主流.本文拟对以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Gerog Kerschensteiner,1854-1932)的劳作教育理论为核心的"劳作教育思潮"略做简述.  相似文献   

3.
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兴斯泰纳倡导的劳作学校及劳作学校精神为德国的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劳作学校精神体现在:劳作课作为必修课程、实践兴趣的教学原则、性格教育为教育目标。凯兴斯泰纳的劳作学校及劳作学校精神对当今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在于,尊重劳动是提升职业教育地位的根本,职业教育改革要遵循实践兴趣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内存价值与性格教育。  相似文献   

4.
罗周燕 《文教资料》2006,(7):144-145
德国教育家乔治·凯兴斯泰纳是公民教育理论和劳作教育的倡导人。本文讨论了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公民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以及作为公民教育实施前提的劳作教育和作为公民教育实施组织机构的劳作学校。  相似文献   

5.
凯兴斯泰纳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倡导者与改革家,主张通过提供有意义的劳动促进个体自由发展、通过彻底的劳动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通过注重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成长为合格公民,极大地促进了20世纪初德国教育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德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当前我国劳动教育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吸取凯兴斯泰纳教育思想的精髓,主要从清晰定位劳动课程性质、重点发展项目教学法、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等三方面推进学校情境中的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劳作学校”出现于19世纪末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教育探索和改革中。它是在实施义务教育的国民学校中,在不偏废普通文化知识传授和人文素养精神陶冶的基础上,渗透劳作教育的内容,把与生活有关的实践活动和实际操作的手工技巧纳入不同年级学生的课堂中,改革教学方法,调整学校培养目标,最终达到强化职业教育,以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乔治.凯兴斯泰纳被誉为德国“职业学校之父”。他的职业教育是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重要途径的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德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改革家,德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凯兴斯泰纳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了“劳作学校”改革实践。本文从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环境改革与师资改革四个方面分析了劳作学校的做法,为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的精神是把劳作课作为必修课,以劳动集体作为培养训练学生道德、职业伦理和性格的途径,把从学生的实践兴趣出发作为教学原则。本文借鉴凯兴斯泰纳的劳作学校精神,反思目前我国中职教育的弊端,提出中职学生性格养成的途径是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对学生的多种智能的培养及学生的个性、伦理和道德的培养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具有知、情、意训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凯兴斯泰纳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兴斯泰纳是德国著名教育家,公民教育和劳作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然而其教育思想中的教师观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关注.凯兴斯泰纳教师观的主要内容有:知识不能成为评价一个人是否是教师的惟一标准,一个仅仅具有一些理论知识的人不能称之为一个真正的教师,判断一个教师是否合格更应该从实践的角度,教师应该是一个"实践的教育者";教师应具有爱的倾向与热情、教育机智、对个性诊断的能力、人格影响力等素质.凯兴斯泰纳的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民指在一个国家里,具有该国国籍,并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社会成员.就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公民教育,把它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现代西方各国公民教育的内涵、途径各有不同,但公民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大致相同.即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所述:公民教育的目的是"造就适合国家与时代需要的有用公民".他主张"国家一切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便是造就公民".现在全国通行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也加进了一些公民意识的内容,各学校也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公民意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一、生平和时代凯兴斯泰纳(Georg Michael kerschensteiner 1854—1932)是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教育家。生于巴伐利亚的慕尼黑,1871年在一所乡村小学里开始了教师生涯。自1883年起,在中等学校任教达12年之久,并于1887年在慕尼黑创办了德国第一所职业学校。1895年,被任命为慕尼黑市的教育局长,制定了慕尼黑劳作教育制度。1901年,刊行《公民教育》一书,力倡公民教育和劳作教学。1905年,正式提出与“学习学  相似文献   

13.
“劳作教育”是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劳作学校是实施其“劳作教育”的机构。职业的训练、职业训练的伦理化和共同团体的伦理化是劳作学校的三个基本任务。凯兴斯泰纳关于这三者的精辟见解,对我国职业学校开发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的德育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美红 《宁夏教育》2000,(11):51-51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指出:教育者的本性首先是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其次是成功的实践这种爱的能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工作、热爱学生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只有植根于爱的土壤,把自己最真诚的爱奉献给教育、  相似文献   

15.
凯兴斯泰纳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毕生倡导国民教育。实践劳作学校并贯彻劳作学校精神。凯兴斯泰纳在其《国民教育的概念》一书中对国民教育有如下论断:“教育学生为集体服务,习惯于尽义务,在自愿参与、服从、相互关照以及自愿奉献和重视道德勇气的情况下,从道义上促进这一集体的发展”。同时“国民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公民自觉地,或者不自觉。直接地或者间接地服务于使由他们组成的现有立法国家越来越接近于道德集体这一无限遥远的理想,即由全体公民组成的集体,在这一集体中,国家的法律制度将被自觉遵守,而不再需要任何强制的措施”。“国民教育最后的目标。即教育人们获得这种国家意识。其实,获得国家意识不外乎是兑现道德的国家理想和时刻准备着,用自己的行为参与发展现有国家。使其向着道德的国家理想迈进。  相似文献   

16.
职业责任感是目前职校学生身上极为缺乏的,且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人士所积极呼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思想的介绍,来分析在当前职校中引入劳作学校思想是否有实现的价值,是否对树立职校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有意义,并且讨论了这一思想在职校中究竟应该如何去实现,最后提出了有效实施这一思想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德国劳动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劳动教育理念经过了三次重大的转变,特别是围绕德国“工业4.0”国家战略,实现了劳动“育人”与“推动经济”发展的双重价值导向。德国劳动教育,对我国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劳动教育理念及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职业责任感是目前职校学生身上极为缺乏的,且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人士所积极呼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思想的介绍,来分析在当前职校中引入劳作学校思想是否有实现的价值,是否对树立职校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有意义,并且讨论了这一思想在职校中究竟应该如何去实现,最后提出了有效实施这一思想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提出职业教育伦理化的思想,并就其实现途径和载体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当前我国高职生职业伦理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借鉴凯氏职业教育伦理化思想,提高对高职生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视程度,综合各方积极因素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加强高职生职业伦理教育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李赟吉 《职教论坛》2007,(4X):48-50
职业责任感是目前职校学生身上极为缺乏的,且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人士所积极呼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思想的介绍,来分析在当前职校中引入劳作学校思想是否有实现的价值,是否对树立职校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有意义,并且讨论了这一思想在职校中究竟应该如何去实现,最后提出了有效实施这一思想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