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在社会建构的理论框架下,探讨职业化译者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比翻译能力与译者能力的异同, 本文试图构建符合新时期译者能力培养要求的优选模式。文章认为, 职业化译者既要具备翻译实践能力, 又要具备职场应对能力; 高层次职业化译者能力的培养需以市场为导向, 以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结构为主要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参与真实或模拟环境下的翻译项目,可提升其翻译能力和职场能力,最终成为能适应市场、 符合国家文化“走出去” 战略实施要求的合格译者。  相似文献   

2.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高层次、 应用型、 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 因此, 翻译( 笔译) 教学应该是以提高学生的译者能力为中心,打造复合型翻译专才。本文以译者能力构成要素为框架, 根据教学实践, 总结出一种行之有效的综合模式: 即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翻译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开办以训练翻译技巧为中心的翻译工作坊,强化学生的翻译能力; 开发以项目为中心的翻译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和误解就需要培养高层次的外宣翻译人才。结合英语专业课程特色,探索如何建设“中国文化外宣”课程思政“课程链”。以“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思政主题为线,联通相关课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项目形成课程思政教育产出,从而培养熟悉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兼具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外宣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4.
王丹阳 《海外英语》2022,(14):146-147
本文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指导,以大学英语翻译课程为实践背景,从中国翻译史概述与翻译技巧讲练两大方面出发,分别探讨了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嵌入课程思政元素的不同途径。通过将价值观引导融入语言技能训练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中,改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当中。  相似文献   

5.
刘怡 《教育教学论坛》2013,(25):136-137
翻译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本文基于翻译的文化转向,讨论了翻译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及其培养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行为,翻译活动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始终,在人类发展、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社会对高层次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扩大,这就对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肩负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的翻译硕士(MTI)专业,其规模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在MTI教育的培养模式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在研究译者翻译能力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翻译能力在MTI教育的课程实现,强调以发展译者翻译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旨在为MTI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文借鉴把关理论来研究国际新闻翻译过程,其假设如下:1.译者是国际新闻翻译过程中的把关者;2.国际新闻翻译过程可以分阶段来进行;3.国际新闻翻译过程有模式可循。为验证以上假设,作者采用概念分析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重点揭示新闻翻译和译者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及地位。  相似文献   

8.
张慧 《山东教育科研》2014,(9):F0004-F000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文化领域的跨文化传播也愈加频繁,翻译工作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和精神愈加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门外译谈》作者李照国多年来从事国学典籍和中医经典的翻译和教学,在总结中华文化精气神韵、诸子学说的主旨精神和中国翻译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提出了典籍翻译主体选择的原则。他认为在中外译者合作模式全面实施前,应加强中国典籍译者的能力培养。《门外译谈》可供从事外语教学、文化翻译和语言研究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翻译工作坊是商业翻译中译者集中在一起的翻译活动模式,将这种翻译模式引介于翻译教学并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合作翻译的能力,通过与交互式翻译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为社会培养职业化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10.
译者翻译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其译作质量的优劣。翻译教学应以培养学习者翻译能力为目标。本文以评价理论为基础,将翻译评价分为翻译道德评价、翻译审美评价、翻译功利评价三个维度,提出以翻译评价为主体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培养学习者翻译评价能力来有效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国际市场对科技翻译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第五届中国职业翻译交流大会会议内容为素材,总结了科技译者不仅应具备双语能力,还应具备术语能力和语言情商,通过国际翻译市场中真实的例证,对如何提高科技翻译译者能力做出思考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翻译教学旨在培养具备双语转换和翻译能力的翻译专业人才,既关注译者个体的内在因素,也离不开译者所处的外在社会因素,因此,探讨如何在翻译教学中从认知、交际方面培养译者的翻译能力,尤其是交际翻译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地化产业的崛起和飞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更为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分析了本地化翻译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行业+高校+国家协同培养模式。以期保证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并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之下,翻译工作者们则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任务。本文主要从归化、异化和创造性"化"出发,结合大量例句,从译者、作者、受众群体、翻译目的以及社会背景这五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探讨译者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创作出优质的译文。  相似文献   

15.
裕固族作为中国唯一、甘肃独有的民族,拥有着璀璨的历史文化,故而裕固族民族文化外译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裕固千秋》(中英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外译者合作的翻译模式,并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探讨裕固族文化名称、文化术语与文化标题的翻译策略,描述其译者行为特征,以期对中华文化,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6.
裕固族作为中国唯一、甘肃独有的民族,拥有着璀璨的历史文化,故而裕固族民族文化外译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裕固千秋》(中英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外译者合作的翻译模式,并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探讨裕固族文化名称、文化术语与文化标题的翻译策略,描述其译者行为特征,以期对中华文化,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7.
魏冉旭  徐未艾 《现代英语》2023,(14):120-122
文章借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从翻译内外两个角度考察了白亚仁《第七天》英译本中的译者行为。通过翻译外的考察,分析发现译者个人、读者意识、翻译选材等方面凸显了很强的服务于社会和读者的务实性;通过翻译内的考察,结合对译本的分析,发现译者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再现原文的语言艺术,展现求真与务实兼顾的语言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特点。通过审视翻译内外,分析得出译者白亚仁坚持“求真务实”的翻译准则,这种翻译行为对推动文化典籍的国际传播以及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都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周梦 《英语广场》2024,(3):11-14
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译者因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和身份特征,往往具备扎实的汉英双语能力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拟借鉴翻译行为理论的重要概念,基于对新加坡籍译者温宏文翻译行为的解读,从翻译选材、翻译思想及翻译策略几个方面考察译者的身份和所处的地域对翻译行为的影响,意在探究东南亚地区华人译者在译介中国文学、传播中国文化方面采取的策略及其发挥的作用,以期为中国文学外译提供参考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9.
莫竞 《英语广场》2020,(8):48-51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结合政治话语特有的生态翻译环境,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方面探讨、分析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旨在进一步提升政治外宣翻译的质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20.
以建设"一带一路"为背景,以翻译在文化外交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切入点,对新形势下中国译者的角色进行定位,提出译者应遵循的翻译原则并重点阐述了双向翻译策略:自信传播,积极推介;包容吸纳,取长补短。译者既要尽力对外推介中国文化特色以扩大国际影响,又要注重汲取外来文化营养以丰富本国文化,从而维护并建设"一带一路"的和谐文化氛围,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