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一种育人模式,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安全管理学作为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已迫在眉睫。文章针对工科专业课程特点,将思政育人元素与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挖掘,针对安全管理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思政改革元素设计以及课程思政实践过程步骤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力求将思想政治素养与能力训练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以达到专业知识传递、能力训练与思政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与多元统一,以期为同类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冯萍  陈霞  范辰 《科教导刊》2022,(24):108-110
实施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生态化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内容、方式与方法进行与时俱进、及时有效的调整。基于生态化教育理念,经济类核心课程“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实践要求教师切实提升自身的思政意识,建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一体化育人理念,通过将经济学中国故事融入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思政议题展开数据分析实践,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是实现育才育德的必然路径,而如何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合二为一的研究还相对匮乏.文章以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为例,以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目标的确定、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以及开展课程思政的"四度"标准为主线,探讨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教学设计与实现路...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全面育人的关键.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学习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土木工程施工组织等后续课程的基础.本文深入剖析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现状,认为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思政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并从重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创新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梁香青 《大学教育》2022,(5):138-141
文章从课程思政的理念出发,分析了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困境,提出了思政教育如何融入课程教学环节,并对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一个可行的框架:以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的总原则,完善课程各章的思政内容的切入体系,推进经济学教学方式的转变,依托课程多层次考核方式使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6.
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作为搭建"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协同的桥梁.围绕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以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倒逼"课程思政",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对整个课程进行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将专业实践知识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解决传统思政课程对专业课渗透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高校工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现状的基础上,从增强高校工科专业教师传授思政意识理念,锻炼工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资源深挖能力、提升工科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思政资源显隐融合的思政教学能力以及建立课程思政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工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提升路径,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例,进行了以专业课为平台的课程思政教育方法的探索,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在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课程的专业教学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正>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将学生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充分结合,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各类专业课理论及实践教学,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实现全方位教书育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族复兴伟业,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整合后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时强化德育渗透。课程思政并非单独设立一门课程,或增加一项实践教育活动,而是重构专业课程教学结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将整合的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实现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思政教育与实践能力训练充分融合。  相似文献   

10.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经济学与思政教育融合既是现代经济学时代性与价值性的直接体现,也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基于呼伦贝尔学院的经济学课程和“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以新文科视角重新审视高等学校经济学课堂,从经济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出发,对现阶段经济学和思政教育融合的痛点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农产品安全与检测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和意义,结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分析爱国主义、诚信、遵纪守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思政理论在农产品安全与检测课程中的契合点,并进行实践探索;积极思考思政教学的素养提升、内容设置和考核的建立健全。通过实践探索,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了思想政治素养,教师的立德树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而树立正确思政观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必要前提。环境设计专业作为应用特征突出的艺术类专业,与社会和市场联系尤其紧密。建筑史课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应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文章对当前建筑史课程思政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现阶段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多维度构建了立体化的新时代高校专业课思政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学校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知识点挖掘课程蕴含思政元素,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思想政治建设融入专业知识教学进行实践探究。教学评价表明,课堂教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授课对象思想政治修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也能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主观能动性。该教改工作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有机融合,可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教改提供新方法、新思想。  相似文献   

14.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文中围绕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混合式教学的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关键难点和主要举措进行介绍,指出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课程思政的科学考核评价是思政教学关键的难点所在。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生态文明思政案例挖掘、“环球眼”兴趣团队建设、课程思政考核体制优化、教学反思和教师队伍强化等方面提出主要的改革举措,以期实现新工科背景下多渠道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培养具备美丽中国建设素质和能力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5.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在涉外人才的培养上,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但在目前的课程思政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待深入融合、教学方法创新不足、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能力亟需提升、课程考核评价需要改进完善等问题。国际商务谈判课程需要从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创新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能力、完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改革探索,以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  相似文献   

16.
"世界近现代史"课程是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探索是创新教育方法和理念的一种体现和尝试,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知识之中,从而构建世界近现代史"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7.
专业知识、创新创业与思政元素三个维度融合的基本出发点是让学生在未来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优势。研究了课程重构的优化思路、路径与方法。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要紧密融合,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课程中深化创新教育。通过专业知识、创新创业与思政元素的三维立体式、多元化的教学改革,将三者紧密融合,相辅相成,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同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背景下,各高校要把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进行融合,积极探索专业课课程育人方法,利用榜样教育法、使命激励法、实践锻炼法、环境教育法、行为示范法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专业是新工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新型工科专业,是新兴工程科学技术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上加强。探索人工智能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深度融合教学的可行路径,从培养体系上构建思政教育体系,从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论述思政教育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和丰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人工智能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深入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建设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以“数字电子技术”为例,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包含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竞赛3个方面,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合,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专业型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