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非常重要的交通线,更是一条流动的文化血脉。尤其在革命年代,大运河被赋予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通过引入大运河这一线性文化遗产,把人物、故事、遗址串联成体系,探究徐州大运河文化传播现状存在传播途径单一、体系化缺失、辨识度不高、文化育人功能缺位等问题的解决办法,构建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融合发展的大运河徐州段文化传播路径,对大运河徐州段的文化资源梳理、传播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功能与价值,分析了南通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针对南通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面临的问题,借鉴苏南经验,提出南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路径:开发大运河景观长廊,建设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挖掘大运河历史故事,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坚定文化自信,打响大运河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3.
从传播学角度,对水文化向三峡地区日常生活传播、社会生产传播及精神文化传播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述了三峡水文化的传播途径以及三峡地区人水和谐互动的生存状态的现状,诠释了人类社会的水务生活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4,(A0):19-20
各个民族在生存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水文化。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民族水文化的内涵各有特色且丰富多彩,如有的民族生活在江河流域,有的民族生活在平坝,有的民族生活在山区,有的民族生活在湖畔,这一切都决定了各民族的水文化有不同内涵,但是各个民族与水相关的观念、习俗所构成的文化都是存在的,仰阿莎湖水利风景区一带的苗族和侗族也不例外,他们长期居住在一起,各自的水文化相互交融,传播,从而形成了相似的水文化。  相似文献   

5.
从大众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哈罗德·拉斯韦尔"5W"模式出发,分析中华水文化传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并完善水文化传播机构、增强传播意识;丰富水文化传播内容;拓展水文化传播媒介与传播渠道;全面深入分析传播受众;建立反馈机制,跟踪反馈传播效果等水文化传播策略,提高水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关涉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航运、水利、环境、生态、景观等多个要素,高质量建设大运河文化带需要对大运河的相关概念和属性、大运河所处环境的相关空间结构、大运河发展历史以及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建设等若干核心关系进行综合认识和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7.
水文化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当下讨论的热点话题。长江三峡水文化是中国水文化和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结合有关三峡的纪录片影像,分析三峡水文化的传播内容,探讨水在三峡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三峡人对水的态度和信念。  相似文献   

8.
巢湖水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极具地方特色. 文章主要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巢湖水文化的传播优势与传播策略,为巢湖的区域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巢湖的水文化传播研究,将会对构建巢湖文化圈的城市形象,打造安徽地方品牌,增强安徽文化的竞争力产生特别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水利旅游是一种新兴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目前,许多水利旅游项目开发时,其水文化建设还不到位,制约了水利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导致水利旅游缺乏水文化内涵的原因主要有:专业化太强,文化内涵深度不够,水文化单一,水利景观设计不合理等方面。通过大力建设专业导游队伍和运用科学展示技术、深度挖掘水文化内涵、有机结合水利景观与地方文化、科学合理设计景观、水文化的宣传与推广等,提高水利旅游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深入探究大运河安徽段非遗与旅游融合思路,对推动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带非遗旅游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非遗与旅游融合机制的基础上,详细梳理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带非遗资源与旅游发展现状,基于目前非遗与旅游在竞争力、非遗资源挖掘、融合层次及深度方面存在的融合困境,从挖掘非遗内涵、创新运河非遗旅游产品形式、优化多种宣传方式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四方面提出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与旅游融合的路径,以促进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为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发展以及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也为其他地区做类似研究提供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长了知识,发展了能力,陶冶了情操,更重要的是挖掘水文化资源,解读船文化历史,感受桥文化魅力,促进了家乡的水文化、船文化、桥文化的发掘,促进了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12.
水弄堂是无锡古运河独一无二的历史人文景观,被称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对"水弄堂"(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修复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综合评析,提出其未来规划的保护与发展对策:深化保护与发展理念,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完善街区运营与管理,引入公众参与的机制。通过大运河绝版地景观无锡水弄堂现状探究,以期保护运河原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改善两岸原住民生活环境,推动大运河惠民进程。  相似文献   

13.
解读傣族水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影响和形成了傣族人民个性鲜明的水文化。文化是各个民族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成果的总和,透过傣族人民对水的独特钟爱,将可以领略到该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审美追求和民族文化。以神话传说、节庆活动、人生礼仪为切入点,探讨傣族水文化。  相似文献   

14.
侗族水文化与文化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族源主要为江海之滨的古百越族,经迁徙来到湘黔桂边地,逐水而居.侗族热爱山水环境,其物质生产活动、神话传说、古歌和民俗事项多与水有关,形成了以水为魂的栖居观和上善若水的文化性格.水为侗族文化记忆中的重要原型意象,山水侗寨是触发文化记忆的场景地.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侗族也面临着文化失忆的危机,需要保护记忆的载体,重建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在云南迪庆藏区,水不仅是当地人生活的必需品,而且是藏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载体。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在云南迪庆藏区的田野调查,从水与藏族民间传说、水在藏族家屋中的位置、水与藏族日常生活和水葬等方面论述了水与藏族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反映了生活在滇西北高原地区的藏族对水的崇敬与重视。水不仅在藏族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还且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理念与水文化体闲特征密切相关。该类园区的发展,需要在政府的规范管理下,与当地历史文化、区域文化乃至行业文化等因素相结合,在特色上做文章。坐落于钱塘江南岸的中国水博园,是以人水和谐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水文化园区。借助地缘水文化和休闲文化背景,其开发、建设、管理和服务,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现代社会注重休闲娱乐、获取个性体验、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不仅具有重要社会文化价值,同时也带来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洛阳水文化高地建设要生态先行,以深入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实施"四河同治""三渠联动"等项目工程,实现"一河清水入洛城"的目标。打造洛阳水文化高地,要彰显城市历史文脉,通过河流水系景观讲述洛阳故事,建构心灵栖居的诗意场所。对洛阳河流景观进行大力度的建设、改造、提升,以丰富城市景观肌理,传承创新河洛文化,展示国际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魅力,有力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和社会经济发展。期待在中原大地、在"一带一路"的起点,把洛阳建设成为一座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东方文明都市。  相似文献   

18.
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传播某种文化的过程,和人类其他文化一样,体育文化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我们所主张开展的体育活动是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因而也是先进的。传播先进的体育文化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传播先进的体育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更加繁荣;传播先进的体育文化有利于在全社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传播先进的体育文化有利于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水文化作为一种表达人水关系的文化,其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的角色。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追求着人水和谐的状态,这也是水文化的根本价值所在。人水和谐体现在水祀活动和水利活动两个方面,在活动中应该尊重水作为生命主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水文化是水利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水文化不仅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水关系演化的足迹,而且是水旅游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水利旅游的视角出发,在认识各种形态水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并把握其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在未来水利旅游中水文化应重视的方向,以期使游人在享受水利旅游地优美景观和宜人环境的同时,得到水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