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造是人类的特征之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手段。显而易见,人的创造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尤为重要。但是人的创造力并不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适当的途径,主要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各类教育活动来加以培养。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对于发展青少年的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活动是一个人在强烈的创造动机推动下,将个体的各种认识能力运用到某些内部的与外部的材料上,从而产生有一定社会价值或个人新经验的产品的复杂过程。有了创造动机,学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展示创造才华,产生创造成果,发展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
教育提倡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创造力是个体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可能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及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的能力。创造力是教育兴旺的推动力。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满堂灌”,教师授多少,学生就受多少,极大地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可以进行一些改革,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创造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提供新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人类在享用已有创造成果的同时,又在进行新的创造,从而不断地完善和更新人类生存的手段,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民族的独创能力,企业的生命力也在于不停地创新。科技人员的创造发明,推动着生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领导和决策者的创造性思维转化为科学的方法或运行机制以后,就会获取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开发创造力作为战略任务,将其纳入了继续教育轨道。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是运用科技知识与方法在各个领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并且具有积极价值的新成果的活动。科技是手段,是载体;创新是目的,是结果。科技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通过科技创新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创造  相似文献   

5.
徐月新 《江苏教育》2010,(10):14-15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我看来,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过程就是对生命的唤醒、对人性的完善、对价值的发现。作为一名校长,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把激活师生潜能与创造力作为学校管理的哲学思考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6.
审美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是一种较高级的形式,是语文教学中能力培养的高级层次。审美教育的价值,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审美趣味、审美需求的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需求的培养,可以在人身上唤起和形成那些具有人的价值的性质和属性。其次,审美教育的价值还表现在对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对人自身美的创造上。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劳动创造了美”的含义也就在于此。审美教育的价值最终表现为,它是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以造就最高审美价值的总体的人为根本目的,把真正人的审美价值的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及创造力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著名教育家王国维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美育,也称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定向的审美关系,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和情趣,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凯洛夫说过“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在语文教育中实施美育,有着积极的价值和功能。它能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创造型人物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成果,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创造力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出创造力的发展因素,最终促使人类创造力的发展从自发转向自觉,从而尽可能地挖掘人类的创造潜能,造福于人类自身。创造力是由个体等因子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其水平取决于环境、人格和认知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创新教育的提出,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以其学习艺术创造的基本学科特点,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普遍存在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主体地位、个性审美、创新意识还很薄弱的现状,在地方高校美术创新教育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对现代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以“全人”的培育为目的,通过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目标创新等途径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创造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多样的技能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实现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0.
智力成果商品化、市场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集中探讨了智力成果商品化的内涵、实现途径及其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关系。智力成果商品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走市场化道路,是实现智力成果商品化的基本途径;通过智力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可以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观念创新,从而把大量的智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 ,其教育观念、自身素质、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水平 ,对创新教育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面对创新教育问题 ,已突出地摆在每一位教师的面前。为此 ,教师应树立创新观念 ,培养创新情感 ,提高创新能力。   一、要树立创新观念1 创造的价值观创新教育的成功实施 ,首先要使创造力的价值深入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全社会每位公民的心中。那就是 :创造是人类文明之源泉 ,是新世界之母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之重要手段 ,是社会前进之动力 ,是个人成才之基础 ;创造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 ,是人类智慧…  相似文献   

12.
<正>著名教育家吕型伟曾说过:"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阵地是课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渠道。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者,应  相似文献   

13.
王宏 《中国教育学刊》2006,(7):68-68,78
一创造力及其个性特征 创造力是人普遍具有的一种潜能,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事实上,教育对人的潜能开发存在双重影响: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抑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美育与创造力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育与创造力培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认真探明美育在促进创造力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通过美育去促进创造力的发展。为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创造力的心理要素 创造力是个体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可能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及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全新的心理形式的发展,以非理性因素(即非逻辑性因素)重于理性因素为其最主要的特征。这些非理性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直觉、想象、灵感、创造幻想、形象思维、形象记忆以及创造过程的目标迷恋和强烈情感等,它们所起…  相似文献   

15.
谈环境对创造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 ,现在的青少年是新世纪的一代。要想使他们在新世纪中成功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肩负起振兴民族的重担 ,教育必须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核心目标来抓。创新教育理论认为 :创造是人的潜力。人人都有创造的潜力 ,人人都有创造力 ,创造面前人人平等。对大多数人来说 ,创造力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极少有人达到极限。创造力是否得到充分发展 ,与环境的影响有极大关系。这种环境影响有政治的、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等。良好的环境可促使学生创造力积极发展 ,而不良的环境则会抑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一、政治环境影响时代呼…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是以语言立人的教育———即人的教育。人的教育必须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 ,而创造力不可能离开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的一般思维规律 (即心理因素 )。本文试就语文教育中创造力构成的心理因素———思维、想象、联想、记忆及其训练途径略作探讨。一、思维 ,培养创造力的前提思维作为一种心理因素 ,它的最高水平是创造思维 (或叫创新思维 ) ,而创造力的核心要素正是这种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水平高低与创造力发展有密切关系 ,创造思维水平越高 ,创造力就越强 ,所以 ,创造思维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造思维是一种能动思维 (…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为什么需要创造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创造是人之为人、追求意义的需要,人通过创造活动实现自身发展的可能性。教育及创造教育的功利化,不仅损害了学生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品质和创造性,也损害了教育通过培养人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基于人性发展需求的创造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创造的欲望、发展人创造的才能、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培植人独立自主的个性、促进人性的完善与卓越。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以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导向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有序进行.这一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机制创新,利用市场手段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如何从理论上认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产业化发展趋势?这是否意味着精神劳动、服务劳动等非物质生产劳动也创造价值?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价值的本质规定和科学内涵的分析,揭示了价值是物质产品在商品社会中的特殊历史形式.非物质生产劳动的产业化发展也不能改变这些劳动不创造价值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首先,创新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充分展示人类的创造力,并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创造力。其次,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类认识的发展,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个人成为一个认识的活的有机体,根本途径在于实现学生个人认识的自然发展。自然发展的思想是整个创新教育观的实质和灵魂。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是研究、引导、设计。  相似文献   

20.
生成式人工智能创造与已经存在之物并不相同的创造之物成为一种突出的教育景观和社会事实。创造发生关系性共在与意识性交互的人机创造主体、具身文明削减与数字文明增加的创造内容、机器将人作为辅助工具与助手的创造模式的系统性革新,我们正在从人类创造时代迈向机器创造时代。机器创造可能引发机器外脑挤压人类内脑的创造之生物学基础危机、机器主体挑战人类主体的创造之人的主体性危机与机器文明冲击人类文明的创造之文化与文明危机。从机器创造反思人类创造,人类创造应实现人类双驱动创造对机器单驱动创造的超越、人类意识流创造对机器数据流创造的超越、人类颠覆式创造对机器模仿式创造的超越。以创造力培养为指向的创造力教育为人类创造危机纾解提供了现实可能,创造力教育基于人类关怀与自我超越、机器他性与人机共生、生命特质与个性发展培养人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