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在大陆的时光,基本上都是在租界度过的。租界文化不仅是张爱玲的成长背景,更奠定了她的文化背景。在对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新旧思想冲突的感悟中,张爱玲形成一种上海人特有的眼光,这种眼光在她的作品中体现为三个方面的特征:商业化的创作理念、世俗苍凉的审美体验和清醒务实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繁荣于上海,上海特殊的租界文化语境影响了电影的表达.在30年代的电影中,上海租界中的典型公共空间具有隐喻与象征的色彩,成为一座陌生、罪恶的城市.30年代的经典影片,在叙事策略、内容等方面借鉴好莱坞电影的同时,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突围.  相似文献   

3.
师陀的文化立场和创作空间介于乡村和都市之间.由于受到上海租界文化的影响,他由原来的田园书写转而走向了表达都市男女的欲望以及知识分子在租界中的困境,作品呈现出与北京时期不同的讽刺风格.这种转变和上海租界以及由租界所滋生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探讨的是在上海市民文化语境下,张爱玲的创作有着怎样的特色,以及受到上海市民文化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穆时英小说研究趋势是一个从政治层面到艺术视角,从外部批评走向内部研究的过程。从租界文化角度较为详尽地论述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与上海租界之间的内在关系,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穆时英的小说创作。穆时英的上海租界小说具有前沿性,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都市文学或特区文学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上海租界的法制是现代法制.这一法制引导、规范了上海租界现代社会,其中包括:现代议政组织的建立和运行、现代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和施行、现代司法的诞生和运作、现代经济文化与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等.上海租界的现代法制中有瑕疵,包括在立法和执法、司法等方面.形成这种瑕疵的原因主要是:上海租界当局有殖民意识、部分执法司法人员法律素质低、上海租界当局不深谙上海的社会实情等.上海租界现代法制的瑕疵对上海租界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并使之出现了病态.  相似文献   

7.
学界关于张爱玲的电影剧本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不久前,国内首都结集出版了张爱玲香港时期的电影剧本,让我们看到张爱玲剧本的全貌。这一时期的电影的创作生态在张爱玲的生命史中是非常特殊的一段,使得这一时期的电影剧本与张爱玲之前的创作风格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一时期香港的文学生态的勾勒来阐释它对张爱玲电影的影响,其影响表现在类型化创作,笑闹、戏谑、夸张的娱乐精神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在殖民氛围浓厚的上海、香港成长起来的作家,大量异国形象的介入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从形象学的角度探讨张爱玲作品中的异国形象,发现她塑造异国形象时所特有的双重视角: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看香港;试着用洋人看京戏的眼光来看中国.异国形象不仅仅是表现异国文化的语言符码,更重要的是成了作者时自我本土文化反视的符码...  相似文献   

9.
在动荡的历史洪流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上海作为租界文化的代言人,具有租界文化所带来的重要特质,租界文化对上海各个领域的重大影响,导致了上海在历史的动荡中保持着一片繁荣景象。《良友》画报作为当时重要刊物,在租界文化的侵染下,使报刊呈现出显而易见的租界文化元素。本文从租界文化这一角度出发,阐释《良友》画报所凸现的租界文化的特性,即中西合璧、今昔交融的杂糅社会和市民化的商业社会,同时试图阐发《良友》对租界文化作出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传奇》中的作品大多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创作;;其间中国电影也发展迅速。张爱玲在《传奇》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中大量借鉴了电影艺术手法,本文试图谈谈它们的艺术表现力;;并从中领悟它与作者的创作目的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