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评述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的写作由来、思想内涵和反响,认为这是一部向西方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2.
书目     
<正>民族的幽默:"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吾国与吾民》林语堂著江苏文艺出版社林语堂将"幽默"一词引入中国,也将幽默之精神贯穿于其作品的始终。《吾国与吾民》一书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通过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探索美国华裔作家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给读者或外国人诠释更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林语堂乃至中国作家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吾国吾民》这部作品的仔细研读,提炼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深和扩大广大读者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关联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依赖于他者的动态建构.林语堂从自身的文化间性身份出发,在《吾国与吾民》中建构了与西方相异的中国文化身份,修改了西方“中国形象”话语的负面成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的期待视野,获得了西方读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把握历史机遇、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及包容性、林语堂的自身素质四个角度剖析了林语堂的英文教科书、《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两本英文著作能够畅销并创造版权神话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与林语堂的《吾国吾民》这两部著作都是以中国人的身份为西方讲述中国人,与西方人带回去的中国形象相比,他们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东方。但他们描述的中国人终究还是脱离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有对应依附的后殖民色彩。作为西方文化的“他者”,辜与林的创作是在西方话语权的隐蔽制约下用西方的期待视野来阐释中国。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化由输入向输出转型的当口,在中国文化要真正走出去的当代,堪称文化译出典范的林语堂,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都值得学习和仿效。本文从"中国文学走出去"这一现实关切出发,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纵派翻译观为基础,并以林语堂西方成名作《吾国与吾民》为例,探讨其海外成功传播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当代学生》2013,(Z1):50-53
姓名:林语堂别名:和乐出生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出生日期:1895年10月10日逝世日期:1976年3月26日职业:文学家毕业院校:哈佛大学、莱比锡大学代表作品:《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老子的智慧》等  相似文献   

9.
郗明月 《海外英语》2013,(7X):242-244
该文以《吾国与吾民》为个案,以目的论为指导,结合林语堂著译的根本动机,通过对作品在词汇,句子和篇章三个层面所体现的中国英语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运用策略和现实意义,进而揭示了林语堂如何通过他独具风格的中国英语成功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跨语际传播。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是 2 0世纪文化与文学大家。《语丝》时期思想激进 ,文风泼辣 ;《论语》时期思想尚属进步 ,慑于专制文风转向幽默 ,但时常由风月谈到风云 ,颇具个性特色 ;《吾国吾民》时期 ,在海外用英文写作 ,思想趋于理性 ,文风平和冲淡。  相似文献   

11.
从一组争鸣文章出发,梳理林语堂提倡"幽默"的历程,探讨林语堂及其提倡的"幽默"在三十年代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左翼的"指责",右派的"制裁",京派的"批评",进而得出一些有关史实真相、有关作家态度等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近代作家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从“气韵”、“性灵”、“韵律”、“自然”等角度论及中国书法特征,显示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以及对中国书法美学的精深把握。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展示出中国书法共时性发展规律。作为近代中国书法美学的初步奠基者,林语堂书法观具备向西方介绍中国书法文化的积极意义。辩证对待林语堂书法观,有助于当代中国书法研究多向层面的展开。  相似文献   

13.
东西方两位伟大的作家赛珍珠与林语堂在各自的小说创作中,基于共同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和所受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基督文化的影响,从各自性别角度出发,塑造出个性不同的传统依附型女性和新时代女性,表现出了女性外在的生存价值和内在的生命体验,指出了女性的弱点和误区,他们的创作具有深厚的社会内涵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极为丰厚的内涵。如果说西方文化是穿在其身上的洋装或外衣,是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标准,那么,中华文化乃是他内在的生命灵魂,而闽南文化及其乡土情结则是其重要内质。或者说,其文化精神源于中国文化传统,且根植于闽南文化土壤中。因此,从作家笔下的闽南书写和文化记忆的角度切入,考察林语堂精神范式,可见从闽南乡土和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走出的林语堂,其中潜在的因素在其生命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作家,具有不平凡的生活创作经历,形成了儒道共济、中西互补理想的文化精神.林语堂小说在文化层面上向我们展示了林语堂“传统理想主义”的独特的家庭文化审美取向,承载着中西合璧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语境下,以林语堂为中心的《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等散文刊物,一方面积极顺应读者文学消费的需求,使散文作品具有浓郁的市民趣味,另一方面又竭力用文人情致来提升市民趣味,力求达到雅俗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林氏刊物在散文创作上寻找雅俗平衡的努力,为中国现代散文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西方的"中国形象"从古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形象影响着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接受。林语堂以其丰富的西方学习、生活经历对西方文化当然也包括西方的"中国形象"非常熟悉。他知道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样,也知道西方人接受中国文化的方式。因此,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注重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进行吸纳和利用。从小说《朱门》可以看出林语堂是如何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西方的"孔教乌托邦"形象加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理性、功利、和平、包容、幽默的,它能够适应现代社会,未来的中国必须确立民族自信,走东西文化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何新著作《思考:我的哲学与宗教观》的分析,概括了何新在强调意识形态、突破传统哲学观点、探索构建新逻辑——泛演化逻辑诸方面所作出的哲学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