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认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要把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而不是主要对幼儿进行技能训练,立足于教会孩子一首歌、一个舞。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其中,音乐感受力是最主要的,没有感受就没有理解,也没有想象,更不可能表现。 何谓音乐感受力呢?即当幼儿听到一首乐曲时,不仅能感受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而且能体验到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的一种能力。整体感受音乐的教育形式,就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为主,它是通过一个活动,运用一个教材,用唱、跳、听、玩等形式来整体感受音乐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是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文本细读训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选取元杂剧部分,采用硬读法、溯源法、比较法等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细读训练,培养学生直面文本、感受作品、解读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中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同样是向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音乐教学内容中,作品欣赏占了相当的比重,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体验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为了实现预期目标,如在欣赏作品时都千篇一律,即从头至尾欣赏,而后让学生谈感受,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再一次进行全曲欣赏,如果没时间,一堂音乐欣赏课就这样仓促地结束了,这样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在学生的脑海中只留下了模糊的印象.笔者认为对于容量较大的乐曲作品应"重"乐曲片断欣赏.  相似文献   

4.
《夜莺》是由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根据歌曲改编的一首钢琴变奏曲。整首曲子给人一种明亮欢快优美的感觉。要演奏好这部作品,要求我们具有很好的想象力,模仿能力,还有些技术重点和难点需要节奏,本文从技巧训练和音乐情感处理两方面出发,对乐曲做一个简要的演奏分析。  相似文献   

5.
钢琴乐曲的学习既能训练学生的技能技巧,又能提高学生艺术处理作品的能力。教师只有以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包括板书设计等对乐曲作出全面的认真细致的构思,才能尽快地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6.
一、情感的认知与乐曲内容的统一一部钢琴作品是作曲家情感的寄托,是钢琴表演者酝酿感情的依据。我们拿到一首新的乐曲,首先是读谱,对整首作品要认真研读与揣摩,在整体上感知和把握作品。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还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创作意图、或者参考其他的文字资料。这是因为每一部作品,总是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作者可能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论述了"倾听能力"在学习钢琴演奏过程中的技巧训练方面和对乐曲的音乐进行分析处理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培养"倾听能力"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对语言文字由外而内的吸收,语感则是对语言文字吸收内化的感受。朗读训练与语言感悟能力相辅相成,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朗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9.
对学生生活感受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基础的工作.在我们目前写作教学中,人们把精力往往用在立竿见影的技巧训练上,而忽视有着长效作用、决定着写作格调和内涵的感受能力的培养.单一的写作技巧训练状况虽有一时的改变却缺少后劲,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加强生活感受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0.
加强英语朗读训练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朗读是对语言文字由外而内的吸收,语感则是对语言文字吸收内化的感受.朗读训练与语言感悟能力相辅相成,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朗读训练采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1.
所谓语感能力简单说就是对语言的感觉能力 ,它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 ,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 ,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就是要给学生精讲作品 ,向学生推介优秀作品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语言优美的作品 ,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感受和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 ,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感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一、注重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兴趣初中教材选编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 ,作为教师首先要立足于教材 ,熟练…  相似文献   

12.
对于学习、从事和爱好音乐的人来说 ,乐感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心理能力。本文以音乐要素中的音高、节奏、和声、力度、速度、音色为例 ,介绍了乐感与音乐要素之间较全面的关系 ,指出在音乐活动中 ,乐感除包括音乐的敏感性和感受能力 ,还包括理解音乐与表达音乐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 ,并不一定是先天的 ,通过训练和培养是可以提高的。文中除介绍了国内外一些优秀的钢琴教材和乐曲外 ,还提出了培养乐感有益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陈和琴 《成才之路》2013,(30):94-95
在理解乐曲情景内容的前提下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并试着记忆哼唱旋律。用分段欣赏乐曲的方式使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通过欣赏,使学生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相似文献   

14.
一、听的训练音乐课上,听的训练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听旋律。学唱新歌之前,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在歌曲教完后,再次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再次感受旋律和内容,以提高自己对歌曲的理解。2.听音训练。这是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开始时可以是听单个音,后来可以加大难度,听2至3个音,乃至听一个乐句。3.音乐欣赏。这是音乐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欣赏时,可以感受乐曲表现的情绪,也可以感受乐曲表现的主题。二、说的训练音乐课上说的训练,是学生对歌曲的一个内化过程。上述听训练中的三个方面,都…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 ,三年级学生不但要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 ,还要加强作文训练 ,这就要培养学生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等等。但我们常在重视观察力培养的同时 ,忽视了对感受力的培养。此处所谈的感受力主要是指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想、体会及反映能力。同是观察某种事物 ,感受力强的学生观察的收获就丰富、深刻 ,反之则不然。培养、提高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能力 ,不仅帮助他们增长见识 ,还能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 ,促使其积极向上。为此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提高感受能力。一、词句的学习与对事物的感受紧密结合。感受外界事物时 ,词语丰富 ,有助…  相似文献   

16.
打击乐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作为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深受孩子的喜爱。通过节奏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协调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技能。对于中班孩子,他们已经对节奏练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乐意用节奏乐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每天,都能看到孩子在表演区,拿着自己喜欢的乐器,和好朋友一起敲敲打打,自我陶醉,不亦乐乎,可见孩子对节奏活动的投入与喜爱。选择这首民歌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旨在帮助幼儿通过"感受节奏、倾听音乐、拍打节奏、敲击乐器"等多种形式,带领幼儿畅游扬州民歌,表达无限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打击乐器的快乐,感受节奏活动的愉悦,体验用乐器传递快乐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7.
稿源采珠     
湖北谢先梅、黄力谈情商理论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同情能力在音乐欣赏和音乐乐感培养中的作用。同情能力,在心理学上即体验他人情绪感受的能力。在音乐欣赏中,同情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若能体验到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就能更好地领会乐曲所蕴含的感情和主题,加深对乐曲的理解。这样,通过乐曲赏析,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目标就实现了。二是创造能力在艺术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通过音符、旋律、节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没有一定的感受能力,是无法理解作品主题的,因此,要培养和训练低年级学生听音乐的能力,关键是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他们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怎样培养这些能力呢?我觉得首先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培养学生感受能力的基础,只有学生对音乐发生兴趣的时候,才能注意地听、想、体验,音乐课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我每次接受一个新班或新一年级时总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今年我接受四个一年级新班,上音乐课时,每个班近70名学生,只有川名左右的学生能跟老师听听、唱唱…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欣赏《森林狂想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绿色畅想》)教学目标:1.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情绪。2.熟悉主题,培养音乐记忆能力。3.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4.师生合作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教学重点:1.感受乐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20.
节奏是音乐的第一核心。培养幼儿最初的节奏感是音乐活动的基础,感受节奏是一种艺术享受,能帮助小班的孩子更好地理解简单的音乐,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对于幼儿大脑的发展及良好性格的形成都是很有好处的。好的音乐能陶冶幼儿的情操,增强幼儿身心健康。小班的幼儿年龄小,节奏感的形成还有待培养。绝大部分幼儿无法正确地合拍感受乐曲的节奏。为了帮助初小班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活动,体会简单的乐曲节奏,教师要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初步感知,奠定幼儿一生对音乐的感受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