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王安忆都力图通过回忆将旧上海拉回人们的视野,作品中表现出了对于旧上海的物质存在和精致细腻的生活情趣的迷恋。但张爱玲的怀旧是失去以后的回望,因而对以前的生活既厌恶痛恨,又感伤眷恋,难以忘怀。王安忆并非旧上海的亲历,她对上海人日常生活细节和情趣的追忆,不是沉溺干过去,而是希望藉此突出城市的历史沧桑感,是为了增加自己应对未来的定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论述了张爱玲和王安忆上海小说的不同叙述视角,并力图揭示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太原大学学报》2015,(3):88-91
王安忆在《纪实与虚构》中反思个体成长历史,她一方面反思先祖"英雄"成长历史,另一方面反思自身成长历史。在反思先祖"英雄"成长历史时,她认为先祖缺乏理性态度以及对道义与责任的担当,并以具有稳定的精神家园和和谐文明的生命状态为理想。与此同时,她反思自身的孤独与"无根"的生命状态,表达对允许较高精神境界和精神需求存在的物质生活的期待,以及对建立在优秀传统基础上的生命状态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的《长恨歌》实现了对上海的独特寻找。在文化景观上,精彩描绘了弄堂、闺阁、爱丽丝和平安里;在文化风俗上,着意表现了流言、小姊妹情谊和派推;在文化性格上,深刻发掘了上海人的"三小姐"品格、日常主义精神和孤独飘零心态。总之,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上海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5.
解放前,资产阶级大本营的上海文化,和革命根据地的延安文化严重对立。解放后,延安文化作为“经典”来改造、放逐上海文化,上海文化处于边缘状态。而在王安忆笔下,上海文化并未在新的政治气候中销声匿迹,而是在抗拒中顺应,在缝隙中生存,其具体体现,就是上海人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以此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接管上海的革命者。王安忆在无意之中写出了这一片风景。  相似文献   

6.
上海是王安忆文学创作的重要场所,王安忆在小说中,用温情细腻的笔触和情感,描绘上海的城市风情,构筑了充满独特魅力的上海城市空间。文章探讨了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城市空间,以及其展现出来的上海城市空间中两性权力的角逐,并对上海城市空间中的生存审美体验进行了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7.
上海在中国的版图上所体现出的文化地理意义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在近现代史的研究方面,上海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的研究对象,即上海学。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写作中,上海因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更是一个充满了话题的城市。王安忆的写作就直接与她居住在上海的生活经验相关。文章就是从她最初确定将中国经验作为写作的主要方向人手,继而自觉、不自觉地发现上海,并为之而写作。王安忆用她的写作,用她笔下的人物形象证明了上海乃是乡土中国的一个他者。  相似文献   

8.
通过讲述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张爱玲王安忆描绘出新旧上海不同的情韵风貌,以及上海市民真切细密的生活质地。张爱玲作品中具像化的人物和经验性的情节都表明她的创作一直受着传统小说的影响。王安忆刻意为读者展示出性格模糊的人物群像,追求小说的逻辑性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反叛着传统小说的成规和构成要素。张爱玲王安忆从不同维度为读者构建了一道丰富多彩、意蕴深厚的上海景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上海城市身份重建与对“现代化”的思索两方面论述了王安忆上海题材小说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他者的城市与王安忆的上海寓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王安忆小说中,上海是乡土/传统中国的异地,也是全球化图景中的东方奇观,具有一种天然的他者身份,同时上海也在生产着非上海/现代的他者,上海与它所制造的他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对于在现代性震惊体验中的自我虚无化的无奈体认。他者即是王安忆对于自我、上海和国族的身份认同,而通过对上海——他者的城市的描述,王安忆完成了关于现代中国的寓言式叙事。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与王安忆都有着鲜明的女性意识。她们立足于中国女性自身的生存体验,从女性的生存状态、情感层面对上海女性加以观照。她们描摹了中国女性由女奴向女人的回归,对男性的态度也有彻底否定与妥协宽容的区别。真正的女性意识必须从男女两性的对立转变为性别的整合,应具备"双性和谐"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上海很早就进入了文学作品。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反映的是晚明时期的上海,可以说是上海的前传,呈现了上海在开埠之前的历史。这部小说的书写把上海的历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这部小说的完成可以说阐释了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的原因。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以上海"天香园绣"从闺阁走向民间的过程为线索,反映了乡土时期上海文化的特质,书写了开放、博大、务实的上海精神,丰富了我们对于上海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3.
解放前,资产阶级大本营的上海文化,和革命根据地的延安文化严重对立。解放后,延安文化作为“经典”来改造、放逐上海文化,上海文化处于边缘状态。而在王安忆笔下,上海文化并未在新的政治气候中销声匿迹,而是在抗抿中顺应,在缝隙中生存,其具体体现,就是上海人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以此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接管上海的革命者。王安忆在无意之中写出了这一片风景。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安忆始终将视线定格在上海这个魅力非凡的城市,并因为书写上海的独特角度备受关注。在她的“上海往事”系列中,《长恨歌》、《妹头》和《富萍》是三部影响较大的作品,也是对上海的书写相当成功的作品,并且这三部作品可以见证作家书写上海决心的逐渐坚定和逐渐游刃有余的过程。王安忆以自己对上海的亲身感受为基础,开阔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相结合,将以女性为主角的琐细的上海世俗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本文试从上海印象、上海的女人、上海的男人以及王安忆的上海与张爱玲的上海的比较几个方面把握王安忆笔下独特的上海面貌,提取她的作品中的上海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的小说《启蒙时代》以酣畅绵密的笔触,叙述了文革期间上海一群中学生的生活状态和青春困惑,揭示了他们的青春与文革的内在契合,展现了这一特殊年代上海市民文化的余韵。这部小说仍延续着她在《长恨歌》中所推崇的"日常生活"叙事,并探索着对文革的民间化表达。  相似文献   

16.
走出上海的王安忆——评王安忆小说《遍地枭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一改其惯常的书写上海,书写女性的小说惯例,让女性作为背景,书写了一个别样的枭雄世界,带领读者走进了另一个生活空间和新的小说空间。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与王安忆二人的生活经历和个性迥然不同,但她们却一致取笔于上海都市民间生活,展示上海底层百姓的喜怒哀乐,呈现给读者的是城市民间故事,创作中张爱玲更为注重个体生命体验,关注的是一个个瞬间上海,而王安忆更为关注的是上海的历史,是历史中的人物,在传承中较张爱玲有了超越。本文就是试图从其内在的精神联系和逻辑发展中发掘她们的似与不似之处。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和王安忆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她们经常同时出现在评论家的文章里和读者的心目中.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已经经历了并且还在经历着激烈的空间重组。城市空间成为全球资本与各种力量角逐博弈的对象,空间性问题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境下充分凸显了出来。上海作家王安忆自身的成长经历与这个城市的变化息息相关,她对于城市经验的敏感以及对于整个城市精神史的反思,凝结成为复杂的小说文本。其作品《长恨歌》与《富萍》指向着上海空间的独特性,为进一步的空间批判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觉得我们可以将现实进行重新梳理和编码,相信大自然总是会选择某一类人和事来承担某种特殊的使命,让我们相信不可能是可能发生的,也许就在某一个犄角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