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生活认识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现代教学论应实现从近代科学认识论到现代生活认识论的理论基础的转换,具体表现为:在研究视界上,从“认知领域”扩展到“生活和生命全域”,以一种更全面的视角来关注和促进个体生命的动态生成和发展;在价值取向上,从“价值中立”走向“价值负载”,实现从塑造“知识人”到培养“现实生活人”的转变;在思维方式上,从实体主义思维走向关系性思维,促进教学活动从“物的世界”的思维方式转向“人的世界”的思维方式,真正成为一种“人对人的活动”,从而使现代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动态生成过程,成为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  相似文献   

2.
回顾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从“一般”到“特殊”的转向,这体现在研究者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层面。具体表现为:从揭示教学的普适性规律到寻求教学的情境化意义;从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到主客合一的关系性思维;从重视科学性的实验研究到重视解释性的自然研究。客观认识这一转向,保持“领域一般”和“领域特殊”之间的张力,是教学研究的应有追求。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高金山赵美红●当前,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中学教育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这就促使课堂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突出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以“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教学为例,旨在阐述优化...  相似文献   

4.
核心素养的提出体现了教学目标从知识掌握到心性提升的重要转向。从“单声调”转变为“交响乐”,是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思维图景的重大变化。拘于教材致思维视域狭小,信奉教参致思维过程雷同和死记硬背致思维方式呆板,是学科知识本位的课堂教学思维的主要偏误。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思维重建包括拓展教材以开阔思维视域,借鉴教参以推进思维过程,引发新思以改变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给失去了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但同时动态和生成给目前的教学又带来对非预期事件的不能正确处理,教学互动形式化、无目的的“学生中心”倾向等新的问题。教师作为研究者和自我反思的实践者,要真正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思维方式上根本地走向动态和生成。要超越二元、线性的思维模式的限制。建立多元、连续、注重关系和复杂性、生成性的思维方式,促进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给失去了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但同时动态和生成又给目前的教学带来不能正确处理非预期事件、教学互动形式化、无目的的“学生中心”倾向等新的问题。教师作为研究者和自我反思的实践者,要真正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思维方式上根本地走向动态和生成。要超越二元、线性的思维模式的限制,建立多元、连续、注重关系和复杂性、生成性的思维方式,促进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走向生成性的教学--从教学实体论到教学关系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学思维方式从实体到关系的转换,有利于克服教育领域中的“钟摆”现象。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首先表现在教学概念从实体论到关系论的转向上。这种转向为实践“生成性的教学”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逐渐由“教本”走向“学本”,由“文本”转向“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孕育了“以学生为本,学习为中心”的学本课程理念.问题导引型学本语文课程开发要求浸润在日常的知识习得与文化学习中的师生要结合地方文化和校本特色,采取小组合作活动学习的形式,优化师生知识习得与文化学习的生命存在.问题导引型语文学习使大语文教育彰显了学习的生命与文化本色,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彰显师生生命激情洋溢、智慧碰撞与德性养成的人文课程特色.  相似文献   

9.
“用教材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耀眼的光亮,这个崭新理念的确立,语文教学领域形成石破天惊,山鸣谷应的态势,打破“教教材”的传统思维模式,扩大语文教学视野,由“知识”转向“人,”转向“生命”,转向“智慧”。语文课堂异常活跃,在新理念关照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新的思考,新的追求,新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幸福生活的能力,目前,知识教学的种种弊端却离我们的教学目标越来越远。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和教学评价方面都赋予教学新的内涵和特征,使教学具有新的意义转向:教学思维从对象性思维转向关系型思维;教学价值取向由塑造“知识人”转向培养“生活人”;教师的角色由教书匠转向教育者。  相似文献   

11.
“新基础教育”改革对课堂教学的重建在数学教学中的典型体现就是提出了“长程两段”的教学策略。五年来对这一教学策略的认识经历了打开视野阶段的从“点状教学”走向“结构教学”;构建系统阶段的从“单一思维”走向“关系思维”;以及感悟内涵阶段的从“结构程式”走向“结构灵活”。在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思维方式和教育价值观的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12.
《高等代数》对于数学专业大学生素养的提升和进一步数学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高等代数》对于学生来说抽象难懂,同时师范院校作为未来师资的培养摇篮,其课堂教学改革严重滞后于中小学.对此,就《高等代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的改革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其中教学理念应是既注重学科本身的知识文化价值,更要注重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关注“教”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来源与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评价注重方法多元化、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政涛 《中学教育》2009,(5):3-9,34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是在自身方法论的形成、反思和重建中进行的。其特征在于:一是改革主体的方法论自觉日渐凸显;二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分析单位逐渐重心下移至“学校”;三是教育学立场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逐步确立;四是在思维方式的多次转型中形成了“理论-实践思维”;五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方式走向内生交叉式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我国高等理科本科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全面准确了解现状,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高等理科教育改革调研组"对我国高等理科专家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案例访谈。调查发现:高等理科本科质量仍面临严峻的挑战;高等理科教育要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目标,建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建构整体性的学习支持体系;开创革新性的学习工具,让学生能够高效学习海量知识;相关研究要总结并标识理科人才培养模式普遍性的关键特征;加大教学资源投入的制度保障;改革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动力和教学能力;加强专业教师的发展和培训。  相似文献   

15.
李渭作为王阳明的私淑弟子,是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三大传人之一。他继承了阳明心学并有所突破。他的“求本心”反映了“心即理”的阳明心学本体论;“必为圣人”目标体现了王阳明“立志为圣贤”的人生观;“明道”、“不欲”与王阳明“存天理,去人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以行为先”的认识论对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有所突破。他一生着力“躬行”,力求达到“常清常明”反映了“事上磨练”的阳明心学方法论。他一生坚持讲学传道,对阳明心学在贵州、云南等地的传播和兴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慕课"是社会信息化发展作用于教育系统的一个典型代表,它的发展已经触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成为助推传统课堂教学转型的强势力量。中小学教师应对"慕课"挑战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教学方式从"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学习范式从"依赖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教师角色从"知识的垄断者和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教学是融教学与研究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涉及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学习资源建设、实践教学组织和课程考核改革等方面。通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学科研究思想、学术交流和创新思维能力,使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需求相互渗透,为学习者提供自主知识建构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教学论的研究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结出了累累硕果,主要包括教学论研究思维转型,关系思维与实践教学论兴起,教学观、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转变,进而引发深刻的课堂教学研究变革,以及对促进师生发展的策略的研究等。这场变革并未停歇,而是正在迈向"深水区",理论研究的创新将会对教育实践的变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前课堂变革的核心精神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的关键在思考,而推动思考的是一些具体的任务。基于这个起点,并结合品德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学科教学案例归纳了设计"课堂学习任务单"的三种基本类型,即螺旋上升式、递进式、并列式。这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在任务单设计过程中,要讲究的设计策略,初步了解任务单在重构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教师专业实践知识分析的视角出发,结合案例,剖析新入职教师教学模仿的动机和作用过程,总结出模仿对教师个人知识和教师共同体教学专业发展的促进意义。研究认为,教学模仿不仅有助于新入职教师应对教学初期的不确定感,帮助教师了解实际教育情境中的意义、规范和原则,教学模仿也有助于建设教师实践共同体,是发现和发展教师共同体实践性知识的一种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