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回首“十五”,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那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日渐深化,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相继启动实施的新形势下,“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工作将有哪些新的任务,将围绕哪些重点展开课题研究?对于这些研究课题,相关职能部门是如何规划和管理的?作为教研人员,我们又应如何申报和组织课题顺利开展?……让更多的教研人员明晰上述问题,积极参与到“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中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我们策划本期专题的目的。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晓芜在全国“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宏观上分析了“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总体发展思路,并对“十一五”课题研究从规划、管理,到推动、推广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介绍》则对“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的目标、任务、研究重点、课题范围以及课题的组织管理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为教研人员申请和开展课题提供参考。最后,本刊邀请中央电化教育馆学校教育技术研究部负责人,专门介绍了在“十一五”课题申请中可能遇到并应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够为课题申请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各位来宾.各位代表。老师们: 今天。省电教馆、省教育技术协会在这里召开现代教育技术“十一五”课题研究总结表彰暨“十二五”课题工作会议.总结“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经验和成绩,展示成果,表彰先进,共同商讨“十二五”期间我省教育技术工作思路,很有意义。“十一五”以来.湖南的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优...  相似文献   

3.
(一)“十五”期间,全省基础教育技术研究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新型教学模式创设、教育信息化和信息资源建设、学与教的评价研究、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模式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促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教育信息技术》2012,(5):23-23
2012年1月9日至10日,广东佛山顺德区申报的20个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在顺德容桂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以联合会议结题方式进行了结题鉴定。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热潮中,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深层次应用。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逐渐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重视。为此,本刊今年加大了对校长的关注力度,申报的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已正式立项,以期通过各方人士的努力,使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校长的领导下操之有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6.
《南昌教育》2005,(8):21-23
2001年.在东湖区教体局的支持下.东湖区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实现在线指导和在线管理的“东湖教研在线”网站,该网站是以东湖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宗旨,以扩大教研职能、改进教研手段为目的,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基础教育溧程改革省级实验医”课题管理、课题指导为核心内容的教科研管理网站。  相似文献   

7.
2006年3月17日下午,上海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和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在长宁区教师进修学院召开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十一五”申报工作会议。上海市全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各区县教育信息主管负责人70余人山席会议。  相似文献   

8.
2008年12月5日,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业评价实践研究”课题开题会,在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十一楼会议室召开。全省信息技术教研员、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推进教育强市的重要一年。今后电教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继续以“电教扶薄”为措施,以用促建、按需建设,推动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以府用为本、开发项目,着力建好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为核心,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着力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课题研究已经起步,作者结合以往课题研究的经验就如何做好课题研究从选题的原则、课题的来源和类型、实验研究方案的设计等方面提出个人的一些见解供“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十五”期间,全国教育技术研究成绩斐然,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创建和谐社会的最有效途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研究是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创新试验研究是由此衍生出的一个新课题。它直接瞄准了农村教育信息化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层面——农远工程建设中的教育运用。多年来,课题在农村中小学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10月下旬以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试验成果为基础,中央电教馆在河北省丰宁县召开全国基于农远工程的农村课堂教学研究现场研讨会,向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全面推广成功的农村教学改革经验。本期专题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着重介绍了农村地区如何借助农远工程环境与现有资源,在教育起点不公平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实现教育结果公平的具体情况。与此同时,试验区教育局、试验学校及试验教师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他们是如何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的研究与工作的。最后呈现的是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中的行动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希望给广大农村地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5月12日至13日.湖南省电化教育馆、湖南省教育技术协会在长沙组织召开全省“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总结会。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晓芜、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廖湘生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来自全省各市州的5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及电教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近日,经形式审查、专家评审会评议和主管部门研究,以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珠珠同志为负责人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课题在全国多所院校、科研单位上报的多份课题方案遴选中胜出。中央电教馆已收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该课题被确定为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课题的通知。目前课题研究工作已经启动,以确保2005年1月底前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课题被确定为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央电教馆办公室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及“十一五”工作的顺利开局。我省基础教育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新背景下迎来了新主题和新挑战。如何进一步根据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深化发展教育信息化以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全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我省今年工作的重大亮点和任务。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任务之一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社会背景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国家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将“研制、开发适合中小学各科教学的多媒体教育软件”作为“十五”教育技术研究的专项课题之一,我校承担的子课题——《高中学科教学软件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7.
苏飞跃 《今日教育》2004,(11):11-12
教育科研机构一直都承担着运用教育理论指导中小学教学实践,拉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尤其凸现了教研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各级教委直属的教研机构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深入学校调查,加强课题研究.发挥引领教育改革的作用,重庆市奉节县加强教研工作的经验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4月18日,全国“十一五”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的虚拟学区资源整合研究”和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重点课题“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和绩效评价相关问题研究”在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举行了开题论证会,由此拉开了北京“十一五”教育信息化规划布局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继往开来的一年。在这即将过去的一年,全国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部分“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已顺利通过结题。岁末,全国第二次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结“十五”其间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经验,研究“十五”其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十一五”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规划,指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技术》2004,14(1):7-10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于2001年申报了《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专家评审,于2002年3月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