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世纪50、60年代艺术社会史兴起,“艺术赞助人”作为艺术史研究结合社会学的方法衍生出来的一种新视角,使人们注意到艺术创作与社会外部环境的关系,介绍了“艺术赞助人”在艺术史中的生成流变以及“艺术赞助人”视角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的运用。柯律格《雅债》一书以文徵明为文化个案,研究文徵明在不同的场域中与他人的社交活动,探究隐藏在“互惠往来”行为背后的“艺术赞助”是如何影响文徵明的艺术创作的。“艺术赞助人”研究模式打破了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画如其人”的固有印象,为中国艺术史研究开启了一个充满新意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不同专业的教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等音乐学院中,一项重要的组成课程就是钢琴艺术史.因为“钢琴艺术史”课程教学的起步相对比较晚,所以相关的钢琴艺术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等环节比较薄弱.分析“钢琴艺术史”的教学意义,坚持一定的教学原则,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钢琴艺术教学的顺利完成,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雅明身份定位模糊多样,而将其作为艺术史家的则鲜有.事实上本雅明和20世纪初德语系的艺术史家(李格尔、沃尔夫林、瓦尔堡)有着密切的学术思想联系,他发表了关于艺术史方法论的文章《艺术的严格研究》,他酷爱艺术、参观过诸多画廊美术馆、绘有自画像、喜爱工艺美术品收藏,对艺术和艺术品本身作了独到深刻的剖析.他准确地把握了绘画艺术从架上走向影像的发展历程,并为摄影及机械复制艺术摇旗呐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史”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雅明是20世纪德语系国家一位重要的艺术史家.  相似文献   

4.
自步入工业化时代,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在21世纪的“后工业时代”,世界正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革.然而,与此同时,工业化所带来的弊病也日益显现,“自然”问题日益突出.有感于“自然问题”的严重性,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为了扩大艺术视野,尝试以一种艺术史的“方法论”去反观和审视自己的创作思考,选择了艺术史上以自然环境为艺术创作题材的其中一个艺术流派—大地艺术(Earth Art或Land Art)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5.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从形式和观念上颠覆了传统艺术的创作理念和呈现方式,是对传统艺术的反拨和反思。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的后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都是艺术家十分“私人化”的创作之后的“残余”。认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规律,选择合理的观看方式以及艺术史建构。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厦门达达”团体在’85新潮美术运动期间的艺术活动,反思其艺术具有模仿性,观念与行为相矛盾,艺术语言泛化、缺乏文化内涵的弊端,以期更加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厦门达达”艺术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征,了解“厦门达达”团体及其成员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影响与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20世纪比较有争议的文艺理论家、哲学家,丹托从艺术终结于哲学、艺术史叙事的终结和“艺术界”机制的丧失三个方面提出他的“艺术终结论”.但是艺术并没有终结,只要有人在,艺术就会经久不衰;艺术同时是一个历史概念,一代有一代之艺术;艺术也并非简简单单终结于哲学.因此,艺术终结论值得进一步思考,尤其是在当下中国.  相似文献   

8.
唐代山水艺术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本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回溯了唐前山水艺术“自然”精神的贯注历程,并以唐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为考察对象,探讨了“尚自然”精神在唐代山水艺术的艺术展现和唐代山水艺术对“自然”的审美追求,以期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中国山水艺术的传统化精神。  相似文献   

9.
“艺术的终结”是20世纪末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对于“艺术终结”的论战催生出当代思想家的一系列新观念新认识。鲍德里亚以反叛者的姿态站在西方主流艺术史家、美学家和批评家的对立面,从“物”的现实境遇出发全面拆解了“艺术”概念背后的观念史,由艺术生产的当代特性解构了艺术终结话题的内在形上逻辑,在对价值的重新辨识中将我们引向对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艺术史学科虽然自成立以来就遭受质疑,但也不难予以合理的回应:西方的艺术史正在从艺术门类史而变得越来越具有艺术门类综合性和文化多元性;中国自身的文化、学术及艺术传统本身则具有艺术史书写的动力。中国艺术史学科的可能性来自于两方面:艺术史学科制度建立本身,中国式门类艺术汇通及古今学术汇通传统。艺术史学科路径可以有门类艺术史、宽视角门类艺术史、观念艺术史、比较艺术史、跨门类综合艺术史等。对艺术史学科路径的反思可能引导出艺术史学——对艺术史研究方法或路径的反思。中国艺术史学科可以由三个分支构成:艺术通史,跨门类、跨媒介或跨学科的艺术史,艺术史学。  相似文献   

11.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化史一样久远。自古以来,佛教因为具有深奥的经教的历史文化,不仅丰富了传统艺术的内涵,而且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华夏民族文化及各个方面。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至宋元,在敦煌、龙门、云冈等地的石窟中,先人们创造了辉煌的“佛教艺术”和经典的集建筑、雕塑、绘画为一体的石窟艺术杰作,人们在其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上共鸣和震撼。“宗教艺术”是游离于此岸性与彼岸性之间,介于宗教与艺术之间的精神产品,兼而具有宗教与艺术的两种因素。  相似文献   

12.
"85艺术思潮"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艺术现象。"85艺术思潮"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中国人观念上的整体面貌,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开创了中国艺术发展的新局面,对其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大公报》“文艺副刊”对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物质载体,展开文学批评活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观、批评观以及批评方法,并扩大了这一流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艺术是一种创造的活动,创造是艺术的生命和本质。在现代阐释学的视野下,一成不变的传统的“原意”其实是不存在的,不同历史时代的艺术创造构成了艺术传统的链条。把传统看成是历史和阐释主体的参与物,使创造获得更自由的施展空间。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把艺术创造置于现代阐释学的视野下,以思辨的态度对待传统与创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5.
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母机",它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高职师范类院校,历史课程是其必修课之一。目前五年制师范学校历史课教学艺术化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从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采取举措,进一步优化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16.
孙绍振文艺理论思想与当代文艺理论的重大问题之间始终处于一种深层的勾连、互动与衍生状态之中.前者以自身的"原创性"、"前瞻性"、"历史感"、"超越性"特质与后者形成一种独特的"桥"与"墙"的关系.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不断置换与推进过程中,孙绍振文艺理论的价值与意义获得自我确证.它始终从中国文艺理论的边缘处自觉地抵制着主流的话语.  相似文献   

17.
程代熙以其坚实的文艺理论功底、渊博的中外文学史知识和熟练使用多种外语的能力,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做了深入的阐发,对西方现当代文论做了广泛的介绍,对新时期各种文艺“新潮”做了认真的辨析,从而为我国的文艺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毕飞宇是对“历史”有着深厚兴趣的作家,创作了一系列的历史寓言小说。在这些小说中,毕飞宇对“历史”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对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意识进行了解构,用小说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个人化理解。  相似文献   

19.
体验是西方“感性史”的一个核心概念,体验概念的出现及其发展,是对西方理性主义的一次反击,对凸现西方感性历史的发展其有重要意义;体验和生命具有密切联系,体验是对生命的体验,把体验作为生存范畴来理解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体验的本质:审美体验与艺术密不可分,研究审美体验对揭示艺术的本质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初的展望,带给中华民族无尽的反思。美术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发展演变与世界同步,面对今天的化背景,“关于艺术的去向”成为艺术界讨论的焦点。本旨在对版画史上具有典型性的派别性剖析,讨论在版画艺术作品中技法、审美、人精神和化背景的位置关系,以史为起点,为今天的版画艺术发展提供一隅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