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汉代的算赋定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汉代的算赋,据《汉书·高帝纪》注引《汉仪注》说是“百二十为一算”。对于《汉仪注》所说的“百二十为一算”,一般都认为是从高帝时就开始实行的用于整个汉代的算赋定额。但是,有不少材料表明,汉代的算赋定额并不始终都是百二十钱一算的。第一,在文景时期,算赋的征收达二百以上。1973年9月从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发掘出一片编号为5的木牍,记载着市阳和郑里所收的算赋数量。市阳征收算赋的始月是二月,止月是六月,共收14次,总计二百二十七钱。中间没有残缺。郑里征收算赋的记录,在这片木牍中,只记有二月份的,其征收的次数和数量同市阳二月份征收的情  相似文献   

2.
丁赋·口赋·算赋殷利涛丁赋、口赋、算赋,都属中国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人头税。但三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的征收对象及范围是有严格区别的,是人头税中三个不同的税种,决不能混为一谈。丁赋,亦称“丁税”、“丁钱”、“丁银”、“丁税钱”、“身丁钱”。是一种一般只对...  相似文献   

3.
汉代军费的基本来源是按丁,口征收的算赋,口钱和更赋。当战事繁多,军费紧缺时,汉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又采取过若干特殊措施来予以弥补。  相似文献   

4.
走马楼孙吴简最常见的名籍有两类,第Ⅰ类结句简通常作"右某家口食若干",第Ⅱ类结句简写作"凡口×事×算×事×"。"右某家口食"类的里结计简中,一里民户分"不任调"户和"应役民"两类统计,前者指蠲免赋役的民户,后者则是承担赋役者。"口×事×算×事×"中,前一"事"释"口",指应缴纳口钱的人数,后一"事"释"算",指应缴纳算赋的人数。第Ⅰ类简主要目的是统计人口,第Ⅱ类简是为了征纳口算赋兼及更赋的人头税。与之相应,第Ⅰ类简登录的是全里所有人户,结计简统计的是全里的总户数和总口数;第Ⅱ类简登录的只是该里承担口算赋的人户亦即"应役民"和吏卒户,里结计简统计的也是这两类人户的总数,相应的口食数或为两类人户的总口数,但更可能是其中应纳人头税的总人数。"右某家口食"类简更具有基础台账的作用,是户籍无疑;"凡口若干"类简也被称作"黄簿",属于广义上的户籍。  相似文献   

5.
算赋和口赋是汉代封建国家向广大编户民征收的人头税,是其财政收入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但目前学术界对它们的征敛情况,尤其是由赋向调的演变等问题的专门研究还很少。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一、算赋、口赋的出现及其内容(一)算赋“赋,口率出饯也。”(《周礼·太宰》注)即按人头征收钱帛,这种制度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为田开阡陌,东地渡洛.十四年,初为赋。”《史  相似文献   

6.
丁赋、口赋、算赋,都属中国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人头税。但三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的征收对象及范围是有严格区别的,是人头税中三个不同的税种,决不能混  相似文献   

7.
汉代更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界对汉代更赋的认识颇多分歧,影响较大的有“月为更卒”代役钱说,“三日戍边”代役钱说,“月为更卒”和“三日戍边”代没钱统称说。本文根据大量文献资料认为更赋的性质是固定征收的赋税,而不是代役钱。“月为更卒”的代役钱是当直者直接把钱交给受雇者,而不交给政府,不可能成为更赋。更赋实为封建政府以“三日戍边”的名义征收的一项赋税。征收更赋是汉代戍边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其征收时间当是从汉文帝十三年以后开始的。  相似文献   

8.
汉代算赋作为一种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它的起征对象、征收数额及其征收时间,汉代政府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是也有例外,因此,算赋在某种程度上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本文除了对上述问题一一详述之外,还针对赋税制度中"算"的含义较为含混的情况,归纳探讨了"算"所具有的几种含义.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出,算赋是汉代财政的一项主要收入,但同时这种征收制度也是最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不仅是封建国家赖于存在的经济基础,而且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土地制度、农民战争、商品经济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税赋制度既有前后因袭部分,又有时代的特点。田税、口钱、算赋和更赋(战国至东汉) 马克思指出:“赋役是官僚、军队、教士和宫廷的生活源泉,一句话,它是行政权力整个机构的生活源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7页)正因为如此,封建统治者把征收赋税作为第一要务。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封建赋税制度初步形成,但不同国家的赋税,名称及征收方式是互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0.
二、经济类《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赋敛财贿,……九曰币余之赋。”郑注:玄谓赋,口率出泉也,今之算泉,民或谓之赋,此其旧名与?……币余,谓占卖国中之斥币,皆末作当增赋者,若今贾人倍算矣。贾疏:云“玄谓赋,口率出泉也”者,按《大府》云九贡、九赋、九功各别;义见《司会》云“以九贡致邦国之财用,以九赋令田野之财用,以九功令民职之财用,”贡、赋及功各别,赋为口泉也。是以郑君引汉法,民年二十五已上至六十出口赋钱,人百二十以为算,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赋役征派的内容历来是户、丁和土地。大体说来,封建社会前期,征敛的重点是户、丁;后期,主要是土地。唐代的两税法正是征敛重点由户、丁转向土地的一种税制。因此,它在中国赋役制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封建社会前期,按土地征收的赋税在赋税总量中远不如按户、丁征收的赋税所占的比重大。汉代所征敛的租赋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租,即田租;赋,即口赋、算赋和更赋。《汉书·食货志》记载:高祖“轻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期的人头税分为算赋、口赋、更赋三种。人头税的征收对象几乎涵盖了全体国民,成为封建国家最主要的财政收入。人头税政策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国家人口数量的变化。若封建政府所征的人头税数额较低,则百姓安于生产,人口增殖速度加快;反之,沉重的人头税会迫使百姓采取诸如杀婴、流亡等消极行为逃避赋税的征收,而这些消极行为不仅抑制了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也直接导致了封建国家在籍人口数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3.
长沙走马楼吴简中,“右某家口食”类户籍簿的里计简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先统计一里的现有户数和男女口数,再按照人户身分,分门别类地统计该里人户。官府编制此类籍簿的目的是著录并统计一里的所有户口,而非记载役龄男子的服役情况,其性质与派役簿无关。从东汉同类户口簿标有“卒”、“甲卒”等注记以及孙吴时期仍保留征收“更”钱的记载看,孙吴“凡口若干”类户籍簿具有征发口算赋与徭役的功能。与“凡口若干”类户籍簿相比,“右某家口食”类户籍簿更具有基础台帐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问题解答     
问:什么是算缗?什么是告缗?汉朝为何要设立这些制度?答:“算缗”,“告缗”,是汉武帝时期,为了打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而采用的一种政策——即赀产税。缗是丝绳,即钱贯,用以贯钱,叫作缗钱。算是征收税额的单位,“一算”一百二十文。算缗令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前一一九年)颁布的,详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及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其办法:(一)商人高利贷者,囤积居奇,及非商人而营商利者,都应各将自己占有的物资财产,造册向官府呈报,官府按照其呈报所值的缗钱数目,每二千钱,征收赀产税一算——一百二十文;(二)自力生产出卖的小商人,减低税额,每缗钱四千,征收一算;(三)车船也征税,一股私人所有的车,每辆一算,商人的车,则加重征收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这叫作算缗。如  相似文献   

15.
开心竞技场     
<正>别笑,我不是笑话限购我到菜市场买菜,看到一个孩子在看摊,我问:"一只鸡多少钱?"那孩子回答:"88。"我又问:"两只鸡多少钱?"孩子愣了一下,一时间没算过来,急中生智大吼一声:"一次只能买一只理发一位顾客到理发店理发。顾客:"理一次发多少钱?"理发师:"10元。"顾客:"这么贵!你看,我是一个快要秃顶的人。"理发师看了一下道:"3元是理发的,另外7元是找头发的。"  相似文献   

16.
据北京晨报最近组织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消费分为四档:"贫困型"消费,每月三四百元,"经济型"消费,需要七八百元,"小康型"消费为千元出头,而奢侈型消费则达万元。在校大学生到底该如何消费?一月花多少钱才合适?如何才能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其实,这并不是一件纯粹个人的私事。  相似文献   

17.
据北京晨报最近组织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消费分为四档:"贫困型"消费,每月三四百元,"经济型"消费,需要七八百元,"小康型"消费为千元出头,而奢侈型消费则达万元。在校大学生到底该如何消费?一月花多少钱才合适?如何才能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其实,这并不是一件纯粹个人的私事。  相似文献   

18.
《教育》2007,(25)
拾荒卖钱不是为了补贴家用,7年时间用捡破烂所得的钱资助贫困学生也不是为了"逞能",一位75岁的退休教师,凭借"回报社会"的信念用拾荒换来的钱先后帮  相似文献   

19.
刘邦建立汉政权后,针对"秦钱重难用"的问题进行货币改革,对秦半两减重,所铸行的是小半两钱而不是"荚钱".尽管当时已有榆荚大小的钱,但数量并不多."荚钱"的大量泛滥是刘邦以后的事情.刘邦进行货币改革,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废除秦朝已经过时、不合实际的货币制度,使当时社会中实际通行的"小半两钱"成为合乎法律的货币.同时改革废除了秦代中央集权的铸币政策,实行"令民铸钱",由民间自由铸造货币的措施,对争取民众支持、聚集力量,夺取楚汉战争的胜利是有意义的.另外,这次货币改革,对汉初社会经济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汉代前期货币制度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1927-1937年湖北田赋赋额是在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全省田赋额征的基础上,随银米折价变动及赋率调整而来的,且额征数在1936年以前明显低于北洋政府时期;同时该时期湖北田赋实征数量和征收成数同样低于北洋政府时期。究其原因,并有征收疲滞、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自然灾害及当时战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