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翼 《考试周刊》2014,(65):15-16
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1944—),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擅长描写农村妇女,偏重于对黑人和黑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刻画,歌颂主人公与逆境搏斗的精神。在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刻画了三个黑人女性,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如何传承及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沃克以被子为象征,反映了在强势文化下,黑人女性以一种隐性力量不断抗争的过程,表明了黑人文化和生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流浪是后殖民语境中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库切是后殖民语境下一位重要的流浪作家,其流浪有自身的特点——殖民者的流浪。库切通过对文化身份的关注与忧虑,对殖民话语的颠覆以及跨文化整合写作方式的尝试,展现了他对后殖民主义的揭示及批判,显示了他的流浪文学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3.
4.
电影《流浪地球》对原著小说的改编,显示了从原著到电影文化内核的置换与重构,并从三个维度体现:一是从解构人文传统的后人类主义到基于家国同构之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从后发现代性对科学的工具性价值追求到人类核心价值观的再确认;三是从末日科幻想象到“讲好中国故事”的民族元素书写。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这棵苍天大树,上下五千年,之所以枝繁而叶茂,主要是由于其根脉的深入和扎实,更由于有着无比丰厚的文化营养的滋润.而2011年12月由岳麓书社出版的《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就是孕育、滋养中国文化根脉的“营养钵”之一.具体体现在其营养成分的丰富性、多元性与互补性、规范性与发散性及再生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流浪的河流,所以能永生,在于其将生命融入大海;流浪的人类,所以寂灭,是因为人类总是淡漠整体的生存信念。万物,各有不同的生命形态。河流,选择流浪,是因为它向往整体的伟大,向往生命的壮丽。  相似文献   

7.
《根》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代表作,它完全以黑人为主人公,并以黑人的生活为主题,不仅反映了黑人作为奴隶的悲惨命运,还挖掘非洲文化之根。在小说中有众多关于黑人文化传统的描写,诸如:神话、成人训练、葬礼等,本文对小说《根》中体现的黑人文化传统加以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通过对七月派小说的整体研究,深人剖析七月派小说以"流浪意识"为核心的文学精神,探索七月派小说深层文化风格,总结它的现代性,探索它对中国小说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全文以七月派小说对五四文化启蒙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为切人点,重点探讨了七月派小说"流浪意识"对"原始强力"的超越及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再审视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戈迪默的短篇小说《幻想生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南非白人妇女生活的画卷,揭示出种族隔离制度下人性的变异。本文就性别、种族和文化几个方面来探讨小说主人翁芭芭拉的生活发生偏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流浪汉小说中的流浪模式基本有两种:生活流浪和精神流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为了寻找精神家园进行了痛苦的精神流浪。他的精神流浪经历了从模糊到明朗化的颇为曲折的变化过程,而且他的精神流浪具有自我放逐的意味,是一种个性的张扬和对生活的反抗。  相似文献   

11.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是一位在不断寻找身份中成长的黑人青年,以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出现的引路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极大影响着他对自我身份的追求。他经历了成年和成长的仪式,并从中获得了如何确认身份的顿悟,他的成长铺设在螺旋式结构和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中,这些充分说明小说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相似文献   

13.
内战后的美国社会,黑人们虽然取得了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和解放,但是种族主义仍然盛行,不平等现象随处可见.在这黑白文化的"大杂交"中,由于白人文化的主流地位及其霸权主义倾向,美国黑人及其文化时刻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美国黑人如何界定自己?如何在保存自身文化身份的同时,探求和展现自己的个性?这是每一个美国黑人无法逃避的现实.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在小说<无形人>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求.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的本质出发,对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新潮文学显现的多种新奇语言竞相喧哗状况的分析,结合本世纪中国文坛创作方方面面的多元化转向,旨在说明在网络文学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文学创作与文化研究之间关系的流变,从而寻找出文学在新时代的文化认同形式及其发展的新景象和新规律。  相似文献   

15.
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象征主义艺术表现形式的典范,在书中,作家埃里森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小说中人物的行动有着广泛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拉尔夫·爱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象征主义艺术表现形式的典范。通过意象、隐喻、烘托、渲染等象征手法和倒叙的叙事技巧,从主人公那充满美好希望的春天般的中学毕业演讲写起,到他色彩斑斓的大学时代的提前结束,再到他踏上社会的经验和教训,最后到他蛰居地洞进行“冬眠”,作者写出了主人公人生奋斗的四季变化,描述了一则现代人在经受外部世界的压迫后转向内心深处去探寻、发现自我的现代寓言。  相似文献   

17.
电影是再现政治的特殊形式。文化阅读方法考察电影深层文化结构与权力机制。文章通过对电影《刮痧》的文化阅读,超越文化差异的表层结构和文化冲突的传统理解,提供一种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选择与身份政治关系的全新诠释。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身份成了漂浮的能指符号,等待主体介入才具有意义。移民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主体意识被两种文化身份所分裂;美国文化本身的纯洁性也被“文化杂烩”形式所威胁,为“惧杂症”所困扰。刮痧冲突,在文化领域是美国东方主义意识与中国“汉化”思想的对抗,对于移民个体则更是文化记忆与认同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土耳其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长时段的历史使土耳其在文化认同上有着欧洲情节,这使土耳其成了伊斯兰教世界的异类。在西化浪潮和当前的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土耳其的文化认同成了特例,就是这种特殊性,土耳其成了近现代社会变革成功的典范,当代致力于入欧盟,积极争取完全"脱亚入欧"的历程。土耳其文化认同的双重性是由其长时段的历史决定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土耳其成为欧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又是伊斯兰文化的继承者,土耳其既是欧洲文明的遗产,又是奥斯曼帝国的遗产。是地理环境、长时段历史造就了土耳其文化的双重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在当今文明冲突的时代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无形资产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要增强无形资产意识 ,重视对无形资产的扶持 ,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  相似文献   

20.
丁易 《培训与研究》2008,25(3):11-13
从美国黑人作家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慈善的主题出发,运用礼物经济的原理分析小说中诺顿和玛丽等人物对主人公的慈善行为的不同性质,以及慈善概念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