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坚瓠集》是清初小说家褚人穫一部重要的文言小说集,现存常见的有《笔记小说大观》本、《清代笔记丛刊》本以及柏香书屋本,而《坚瓠集》的最早版本四雪草堂本由于没有影印和整理出版,反而不为人知.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四雪草堂本《坚瓠集》,通过这几个版本的比对,可以发现有诸多不同.四雪草堂本对于了解本书的成书、刊刻过程以及诸人穫的身世交游都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明遗民画家”是明代灭亡后仍存活于清朝,但心存故国,不与统治者合作的一批画家。明遗民画家字号繁多,而且他们在明清易代之际纷纷改字、更号或者另添别号,这在中国美术史上堪称一大奇观;讨论明遗民画家的字号的变更,其中往往牵涉到国家、社会、家族或者其本人思想中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他们对故国的怀恋和对生死的选择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明遗民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应当区别并辨析明遗民内在的差异。明遗民典范虽为数不多,但对谈论明遗民问题,其最具说服力。明遗民典范所代表的明遗民内涵是:正气是明遗民的立身根本;文化贡献是明遗民的本业;贞节修行是明遗民的生活态度;重儒容教(佛与道)是明遗民的世界观。为了凸现明遗民论题的现实意义,还可以申论明遗民的警世意义:士之为士,规范自尊;士民不分,百业可从;是非分明,不失操守。  相似文献   

4.
空间的历史即人的空间经验的历史。明末清初,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翻开明遗民的文集,可以读到大量记述他们的空间经验的文字。文章以顾炎武的文章为个案,从空间角度切人十七世纪中叶的中国,考察作为空间现象的明遗民群体。试图说明,明遗民虽然积极地参与了空间之自然维度与文化维度的重建,但是却被传统的士大夫伦理禁锢于前明的时间维度中,这正是其生存困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科第背景造就了部分明末士人的遗民身份选择,遗民身份包含政治属性、社会成分两种要素,基于政治立场的科第拒斥成为明遗民身份认同的重要一环;这一选择为明遗民群体既带来了呈现并深化士人"以道自任"价值意义的机会,同时也造成了现实实践途径的缺失。随着时间流逝,政治身份认同的淡漠,科第作为强力国家制度,士人谋生及价值实现桥梁,愈发具有吸引力,最终吞噬了明遗民群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明遗民是明代朝鲜半岛移民中最有影响的一支,他们保持着崇祀明皇的政治信仰和"皇朝人"的生活特色。朝鲜王朝实行的关心和照顾一些明遗民或其后裔的政治、经济生活以及鼓励明遗民参与官方主导的崇明祭祀活动的政策,体现了对明遗民的种种优待。深深反映出朝鲜对儒家义理的吸收和认可,体现了其"尊周思明"的"小中华"意识。  相似文献   

7.
正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变革最为激烈的一个时期,天灾、战争不断,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集中爆发,社会剧烈动荡,由此也使思想文化获得空前解放,成为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文化、艺术空前活跃的时期。在书画艺术领域,更是流派纷呈,名家巨匠纷纷出现。南京作为晚明时期的文化中心和明遗民最为活跃的地区,聚集了大批书画艺术家,董其昌、王铎、黄道周、倪  相似文献   

8.
明遗民是一群游离在主流社会边缘的特殊群体。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危殆,使他们理想受挫,身心受创。在艰难的处境中,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历史,试图在往圣先贤那里寻得慰藉和力量,屈原就是其中最受关注的对象。明遗民出于现实的需要,他们美化屈原形象,笺注屈原作品,继承楚辞技法进行文学创作,掀起了一股接受屈原的风潮。探究明遗民对屈原的接受情况,不仅对明遗民的精神状态、文化创造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对屈原接受史的发展流变也具有更深刻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遗民画家多为士人且身怀画艺,常被认为是儒雅而文弱的。但明末乱世以及朝代更替间的刀兵之祸给画家的身世抹上了惨烈的一笔,除了坚持遗民思想之外,不少画家表现出了任侠尚武的一面;更有明朝名臣、名将之子弟,随从父兄经历了沙场洗礼。明遗民画家的抗清斗争无疑都最终失败了。但是,抗清斗争的举动是遗民画家人格表现的重要部分,是探索遗民画家生平经历、性格特征以及艺术风格变迁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0.
华夷之辨和君臣之义是清初文化论争的核心议题,雍正时期的曾静案和《大义觉迷录》的颁布就是一个典型缩影。明遗民将明清易代视为篡逆之举,以华夷之辨和君臣之义作为否定清廷正统性与合法性的思想武器,以此寻求自身在文化秩序中的主导权。而以雍正为代表的清廷则着力以“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为基础,以“尊君亲上之念”为维系,以承认清廷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为旨归,力图消除明遗民的文化抵抗,建立自己主导的政治和文化秩序。两种不同的秩序诉求所引发的文化论争反映了清初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而其走向则使清初文化更具解释力和包容性,有效消解了易代所带来的社会和文化动荡,为清初政治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朝鲜诗家对清初明遗民诗的积极接受与评论源于其尊周思明的文化心态。朝鲜诗家辑录了大量的明遗民诗,对其主题、风格、成就持赞赏态度,并以诗歌创作相呼应,为全面了解、研究明遗民诗提供了域外视角。  相似文献   

12.
黄宗羲是明遗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亲自参加抗清斗争,断然拒绝清廷征召,不断著书立说,探究明亡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政治观、史学观、诗学观、教育观等思想观念,可以说,遗民身份对黄宗羲思想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战国楚之屈原以其孤高的气节,采用象征迷离的手法创作《楚辞》,被一代又一代文人传承和接受,直至明遗民达到集大成的同时又赋予新的内涵。本文选择四位有代表性的明遗民——钱澄之、陆时雍、周拱辰、王夫之,试从他们的生平遭遇、著书立说等方面来反映其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从而展现明遗民这一类人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博学鸿儒科是康熙帝笼络明遗民的一项政治策略。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这次特科考试在笼络明遗民这一目的上并未取得显著效果,但以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为转折,明遗民对清朝政权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明遗民心态的变化,使得大明江山丢失了最后的"领土",清朝最终统一了中国。  相似文献   

15.
从历履交游、政活理想、文学思想、经史观点、遗民心态几个方面分析明遗民钱澄之《田间文集》体现的思想内容,及其文所具有的情真、明晓、自然、气畅"的艺术特色,试图以公正的态度评价钱澄之在清初文坛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张岱是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其生活在易代之际,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明遗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文中从张岱与陶渊明、张岱与郑思肖、张岱与古今英雄、张岱与西湖四个方面,来考察明清易代之际明遗民艰难辛酸的生活和哀痛、屈辱、复杂的心曲。  相似文献   

17.
初中二年級植物学“栽培植物”一章有很多節課可以在实驗園地上進行。由於季節性的限制,例如:講玉蜀黍、棉花、大豆等課时,实驗園地上的作物已經收穫,不能再到園地去上課了,但为了使学生通过直观、通过生產实际掌握栽培作物理論和爭取丰產的培育方法,我們利用了过去指導学生在实驗園地上的实际活动的結果來配合講課。以下就是我們怎样利用生物实驗園地的材料來講玉蜀黍这一課的。根据教学計划的進度,我們預計到講玉蜀黍时,園地的作物已經收穫。於是我們有計划的准备了从播种玉蜀黍到收穫过程的一系列材料——組織学生收穫玉蜀黍,並計算產量,進行田间选种,由米丘林生物学小組搜集了根、莖、叶齐全和帶有雄花和果穗的植株作为标本;准备了採粉盤和授粉筒;搜集了經过人工  相似文献   

18.
根據我們所瞭解的天津市六所高等學校政治課教學的一些情況,可以看出他們是有些較好的做法和初步收穫的。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注意,現在提出來供大家研究和參考。一初步的收穫和一些較好的做法政治課教學的初步收穫表現在多數學生學到一些馬列主義的基本知識,對革命和建設的基本問題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其中一部分學生能從基本理論的學習中聯繫黨的政策而有新的體會;並能聯繫自己觀察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  相似文献   

19.
明遗民以救亡为己任,投身复明运动本为其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但是,明王朝在它腐朽衰败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凝聚力,南明各朝廷实为名利争夺之地。无论是自负有能力经营政局的张岱,还是对君臣伦理原则持绝对信仰的王夫之,抑或怀抱热切进取之志的钱秉镫,都不得不带着失落最终退出政治参与。这些典型个案无不表明:明遗民们虽然有志匡济,这一途径却无法安顿他们的身心。  相似文献   

20.
《甲行日注》是明遗民叶绍袁人生最后四年的日记,生动而细微地展现了东南遗民的悲怆生活;文风清新流丽,富有韵致,为明季小品文的重要作品。文章从分析晚明吴江叶氏家族的文学世家背景及叶绍袁的生平思想入手,把握叶绍袁于《甲行日注》体现的爱国忧生的遗民情怀及其简丽文风和幽美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