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里的树     
城市里的树,如蜗居于城市里的人,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静静地伫立在人们刻意的构架里,在一轮又一轮的寒来暑往中,迎送朝云暮霞,守候日月星辰。那些树太普通了,普通得让人们总是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当人们步履匆匆地穿行于大街小巷时,我们不知道会与  相似文献   

2.
目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主题聚焦于生命的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即生存教育。自我定义记忆是指个体生动、充满情感和更能准确定义“我是谁”的记忆,这些记忆与个体生活中未解决的冲突或持久的关注点密切相关,与生活目标和生命意义相连。将自我定义记忆融入生命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同时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生命教育的开展可以通过在现实生活中选取生命故事、主体性视角讲述自己生命故事、借助自我对话融合多重观点、通过测评衡量生命意义建构程度等,与自我同一性相结合,向具体化、可操作性和自主性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3.
旧日子     
时光流转,岁月更替。在匆忙的生活中,多少人发出光阴似箭、人生易老之感叹!将旧日子从墙面卸下,换上新的挂历,一年的旧时光就拎在手中,虽已不属于自己,还是不忍舍去。即便是将这份曾经的日子扔掉,那些刻在生命里的履痕谁能将它抹去?突然就感觉手中的这旧挂历沉重起来,那些曾经的欢  相似文献   

4.
树与柴火     
我家有两个小孩子,他们都喜欢"拣柴"。每当大风天,他们两个,一个姊姊,一个弟弟,真是像火一般的喜悦,要母亲拿篮子给他们到外面树林里去拾枯枝。一会儿都是满篮的柴回来了,这时乃是成绩报告的喜悦,指着自己的篮子问母亲道:"母亲,我拣的多不多?"  相似文献   

5.
<正>【活动理念】“生命树”(The tree of life)技术是由澳大利亚Cheryl White、David Denborough及南非的Ncazelo Ncube创立的,是一种适用于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群体的技术。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自己意象化为一棵树,对所画的生命树进行探索,不仅可以感知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看到自我的资源,激发生命的活力,而且可以从与他人所画的“生命树”对比中发现彼此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成长的风景     
生命是游历在时间里的一段旅程,风景变幻,人潮涌动,我们珍惜青春年华,行走于漫漫人生路。云记忆中曾拥有飘过蓝天的朵朵白云,那是童真的天空。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每到三月三,村庄上便会有人请了戏班,连唱三天。年年都是不同的戏班,却都是同样漂泊的戏子,生存和漂泊的艰难,磨掉了人的锐性,让他们专注于唱戏,对其他的事物再无兴趣和激情。记忆最深的,是那个清秀的女子。我看见她的时候,她正坐在井沿上,抚着孩子喂奶。极专注的表情,仿佛她凝视的是她的整个世  相似文献   

8.
那棵树睡去了,睡得那样裸露,睡在天地间。它睡去多少年了?我不知道。也许,没有任何人知道。现在,它就睡在天空下,那样的安静,那样的坦舒,四肢伸展着,婴儿一般,透着一种天真和娇憨。头顶上的天,是那样的蓝,蓝得水汪汪的,清洁明净,一尘不染。不过,也许是风起了,天空中,就飘过了一些云,白色的,一片片,一团团,白如乳。在蓝天的映衬下,云,就更白了,白成一个颤栗的梦,可总也遮不住那大片的蓝。云,是蓝底上开出的圣洁的花。那棵树,在睡着,睡在花的梦中。它的身下,是大地。大地,厚实而广袤,金灿灿的黄,  相似文献   

9.
刘平勇中篇小说集《天堂邂逅》中表现出了浓重的死亡意识,死亡意识在这部集子中体现的是一种生命关怀,作家借助对死亡的呈现,来思索深层次的复杂人性,生命价值,社会问题等,表现了作家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对个体生命深沉的凝视。  相似文献   

10.
死,大概算得上我们生命中需要面对的最真实的一件事,因为没有人能够逃脱生命的必然规律。死,大概又是我们生命中最难接受的一件事。斯人永逝,情何以堪。在现实中,有关死的话题却是我们文化长期以来的忌讳,如同咒语,在死亡潘多拉面前,众生心灵的苦痛和恐惧无以求告,难于解脱。  相似文献   

11.
王婷 《中国教师》2011,(12):55-56
价值教育作为完整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丰富他们的价值情感,激励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信念,并帮助他们将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以及价值信念有机地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价值教育最终必须走向实践,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凸显它的实践价值与学术价值。价值教育理念从提出到走向教育实践,刚刚接近两个年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敢于走向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勇气——理论与理论研究者的勇气。班级管理与课堂生活,应是最具体、最鲜活也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实践。只有在这样的教育实践中实施价值教育,价值教育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目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的教师们已自觉地在日常班级生活中有意识地实施着价值教育,并不断地从实践中获得着,思考着。  相似文献   

12.
感受拙政园     
细雨中,我细细品味拙政园,顿觉满口生香。深深地,我融入了那古朴典雅的画卷里。——题记总能说出十几处名胜古迹,总以为自己已经看过不少园林美景,然而,那些画卷似乎一直离我很远,在我记忆的边缘,构成一幅蒙眬的图。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景致从我记忆中滑落,直到我去  相似文献   

13.
谢谢曾经     
当一切都如同烟雨随风而去,我却依然沉浸在记忆的深渊里不能自拔。无论是你,或是我,还是他、她、它,都已物是人非。曾经的我们虽早已不复存在,过去的一切却在我们的内心留下了磨灭不掉的阴影。曾经的我,做你爱做的事,听你想听的歌,走你要走的路;曾经的我,有一颗爱你的心,有一个陪伴你的梦,有一种  相似文献   

14.
最是别离     
沉默的那暮黄昏/等待风起的寂寞/道声再见/泪蒙跫音仓皇/孤独背影渐行且远/带走谁的风尘依恋/生命华丽的错觉/演绎于邃长的命轮/无风的夜晚/唱起那首曾经的歌谣/泪  相似文献   

15.
我的故事     
在从过去到现在的蜕变旅程中,你的生命舞曲才真正开始。我从没想过我会自杀,但它恰恰成了一个很平常的状态,就像感冒一样。前一分钟你还感觉很好,下一分钟就病了。无论什么时候,当人们谈到自杀,我总会想:我绝不会那样做。为什么会有人想要做如此终结性的、愚蠢的事呢?  相似文献   

16.
她将自己的全部都置身于喜爱的文字里,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给自己一个丰盈的青春,渴望顺着流年的节奏,像快乐的精灵一样享受生命里的每一天。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笔头说话。”的确,写作是儿童对生活状态的表达,是对自身心灵的抒发,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对生命记忆的定格。追求童趣是写作的核心,作文是儿童“为心灵舞蹈,让文字绽放”的个性生命活动,它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倾诉和表达,更是一种生命的创生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最是读书滋味长。那悠长的回味,萦绕于眉间唇边,更倾注于字里行间。"《我们仨》问世四年后,九十六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也曾这样说:"人生是一本大书。"他要把自己的灵魂嵌在人生边上的文字中。斯人已去,而他生命的文学又从他夫人杨绛的生命中延续。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到人生边上》  相似文献   

19.
纵观60年来教育的变化,反思60年来教育的价值取向变迁,有以下特点。第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传统的应试教育,是精英教育,把培养少数能升学的“尖子生”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价值体现在学生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不能升学的学生的需要。精英教育是“手电筒”教育,其光亮只聚焦在有限的几个人身上,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在推行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人民需要的大众教育。它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  相似文献   

20.
散文的生命在于真实。这真实,是通过作者个人的记忆和表述来体现的。虽然也曾有过代表一个时代发出强音的散文,即所谓写"大我"的散文,但我以为,那很难成为真正的文学。我心目中的好散文,大多还是个人的记忆,同时又是真实的记录。所以,它同时也是历史,但那是一个人的历史。这里的两篇小散文都是写吃的,都是我生命中的真实故事。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淡忘了,为什么这两篇作品里的事却忘不了呢?我想,因为这里有文学的真生命在。它们在我心中,是刻下深深的烙印的;而同时,通过我的经历和我的眼睛,从中即小见大,也能看到一个时代的侧影。在写散文时,我很注意将一些细小的东西,和一个时代结合起来写;也注意将看似无甚大意义的细节,和自己后来的人生经历融合在一起。这是因为我坚信:散文就是历史——当然,是一个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