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婷 《云南教育》2008,(22):24-24
“三生教育”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的生命得到健康发展,就是让学生的身与心得到健康发展。但现行教育状况离这个目标有很大一段距离,距离存在的根源是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对教育的价值观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同时这些差异又与“三生教育”的核心理念有着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等职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应实行淘汰教育,而应实行成功教育.泰州职业教育中心校的办学理念和矢志不渝追求的办学目标就是"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为此,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内涵发展,使学校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取向。在高校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落实以学生为本,这是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实现路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其健康人格,让所有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健康、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向课堂要质量,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要让班上的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而且要遵循"优秀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弱势生吃得了"的基本原则,这实际是对现行的教育提出了一个关键的要求,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与发展,从根本上诠释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指导学生分层探索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生命之间就一定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无视这些生命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就等于无视这些生命的存在。在传统教学中,有一个最大的缺憾就是教师盲目  相似文献   

5.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理念的重大突破,意义十分重大。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三个重要内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使每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三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他们在性格、兴趣、能力和认知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我校历来秉持"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引领,先进的学校文化渗透,关爱、尊重每一位学生,面向全体,有教无类,全面发展,差异发展,个性发展。因此,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我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正学校的发展,关键是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但其中心是学生的发展。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山东省济南中学提出了"实施阳光教育,培养阳光学子"的发展思路。"阳光"的基本内涵就是"温暖"和"健康"。用一颗温暖的心去呵护学生健康地成长;用爱心滋养爱心,用尊重播撒尊重,用智慧启迪智慧。阳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会学习、会做事、会关爱、会生存的和谐的阳光学子,让学校成为充满阳光的学校。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取向。在高校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落实以学生为本,这是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实现路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其健康人格,让所有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健康、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和成为最好的自己。差异发展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规范+选择",实现"合格+特长"的目标,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实现发展的前提下,关注差异,张扬个性,释放潜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发展。一、明确目标,办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是非常必要的。学校要以学生为本,尊重  相似文献   

9.
更新教育理念转换教师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小琴 《吉林教育》2006,(10):47-47
由于学生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而教育的理想,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教师的教,一定要针对不同差异学生的学,教学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有所区别;教学过程要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不断鼓励学生向高一级目标前进。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区别出学生的不同层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梯,让他们循循渐进地攀登。  相似文献   

10.
<正>"三生教育"是含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系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通过实施"三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使素质教育能够健康、科学、有效的发展。教师在这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中,要有效地实现"三生教育"的目标,让受教育者朝着期待的方向顺利发展,取得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搞好语文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社会发展给中学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新一轮体育教育课程改革所构建的新课程体系,无论是在课程的理念、目标,还是在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比之前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要求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必须立足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打破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习式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了学校体育应当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首先,要重新调整当教师的心态,摆正位置。  相似文献   

13.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他认识到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存在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所谓分层教学,即存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活力,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质.分层教学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更符合新课程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但是我们也发现,分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受到太多教师的欢迎.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0):F0004-F0004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不断探索与完善中,研磨出"三全模式"——全员参与、全程跟进、全方位实施,"三健模式"——健康班级、健康课堂、健康家庭。学校通过心理教育课程、学科渗透、心育活动、生涯教育等方式努力实现"做真教育,做大教育,做强教育"的办学宗旨,以"追求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完善人的发展"为教育核心价值,以"学习文化、反思文化、合作文化、和谐文化"浸注学校,积极实现"培养学生争做'八种人'、健全人格的育人目标,以及"让教育改变人生"的共同愿景。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教育教学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我们的体育课堂,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要力争使学生愉快地、积极地体验体育的乐趣,同时让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所以,利用体育课教学加强素质教育是我们教学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教育系统大规模新课程改革下,无论是课程模式、基本理念目标,还是学习内容方式与评价,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体育课改称为体育健康课。体育健康学习的思想就是健康第一,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感受到快乐,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身心上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加强感情教育是提高体育健康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落实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重视感情教育不仅能提高体育健康学习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也是很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7.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最全面的发展.要求教师: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共同的发展.二、主导、主体结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三、落实目标,减轻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程红兵 《辅导员》2011,(3):32-35
教育思想办学目的: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期望目标:让每一个建平学生的名字都充满神圣和庄严;让每一个建平教职员工拥有归属感和幸福感。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和领袖气质"的一代新人。教育理解: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  相似文献   

19.
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语文,理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肥沃土壤"。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实践活动,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大胆开放文本,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呵护学生的心灵之花,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第二高峰"旺盛时期,新课程标准提出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进一步阐明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也为学校体育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性的依据,"心理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保护措施。心理教育是根据心理辅导理论,设置相应的情景,让学生亲临其境体验感受,从而使学生得到感悟和启示,使他们的心理承受力、适应性、创造性得到改善和提高,使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