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史教学》2005第1期刊登了刘俊利先生《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对于研究性学习主阵地在“课堂”;“标准”下的“多元”;灵魂是“问题”等认识,本人原则上认同。但有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不敢苟同,如“体验式学习不能归属研究性学习范畴,它与探究式(研究性)学习、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一起构成当前中学历史学习的三大主要学习方式。”我认为至少在认识上有以下三个误区:  相似文献   

2.
《楚辞章句》的“序文”,向以为王逸作。近有异议者,然对其提出的“序文之间”、“注”“序”之间的“自相矛盾”,“注”对“序”的“深到语”无“相应之诠发”,“序”中所写有异代所不能想象者,《离骚》《天问》各自之前后序不协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异议未能动摇传统之说。另外,对“序文”刘向作说的几大理由进行考辨,得出:这些理由,均不能成立。全文的结论认为:这些“序文”全是王逸作的。  相似文献   

3.
清代是贞节观念发展到极致的时期,新出现的慈善组织——恤嫠会或清节堂,旨在救济或收养那些贫苦无依的年轻寡妇。江西在清代共设立了4个清节堂,且最早的清节堂创立于1872年,在管理上是以官督民办为主,但官府并不直接参与清节堂事务的管理。清节堂有三种社会功能:收养贫困的贞女、节妇,保护自愿守节的孀贞,以及帮助入堂节妇抚孤养老。  相似文献   

4.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并非梁国祥先生所认为的互文句式,《阿房宫赋》的主旨也没必要上升到人性的高度。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持有语境解读的意识,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等语境解读手法来理解文本,不要做脱离语境的解读,以免"游离文本",与文本本义背道相驰。  相似文献   

5.
<关于"普世价值"的随想>一文的作者在反驳对方观点时有主观强加、歪曲等不公正的做法,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又存在着笼统空乏、避实就虚等问题,因而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6.
在关于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探讨过程中,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古代可能不存在职业技术教育,至于"兴盛"的质疑更大。然而大量的文献记载和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是长期存在并繁荣兴盛且成果辉煌,对于推动历史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系阅读陈庆元君《江淹“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Tiao”辨》一后有感而发。笔认为钟嵘《诗品》中的“成就于谢Tiao”的“就”应解释为“接近”,而不应解释为高于。从作品来看,江淹在创作五言诗时也具有内容扼要、含意深切、间调婉转、语言清丽等接近谢诗风的特征,而陈庆元君的误解与其引用吴丕绩《江淹年谱·自序》中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借荆州”问题是三国时代的一个事件,它使孙刘间的同盟关系复杂化,导致了荆州争夺战的发生,最后以孙吴全据荆州的长江中下游部分而告终。而孙权借荆州与刘备,被史学界一致认为是对曹魏的巨大威胁。岳玉玺先生“曹操不忧反喜”的论断是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新结论,本文拟结合史料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9.
《楚辞章句》的“序文”,向以为王逸作。近有异议者,然对其提出的“序文之间”、“注”“序”之间的“自相矛盾”,“注”对“序”的“深到语”无“相应之诠发”,“序、中所写有异代所不能想象者,《离骚》《天问》各自之前后序不协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异议未能动摇传统之说。另外,对“序文”刘向作说的几大理由进行考辨,得出:这些理由,均不能成立。全文的结论认为:这些“序文”全是王逸作的。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洋务运动”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有的研究者对“洋务”一词的界定还存在片面性。“洋务”一词盼含义应包括列强的入侵、清廷对待外敌入侵的回应(如抵抗、谈判、签定条约、对外交涉等)及其引申。  相似文献   

11.
从对联与桃符的现实意义出发,探求其潜存的文化内蕴。认为对联与桃符各自具备不同的文化特质,充分把握二者各自的构成要素和使用意义,将有助于现代生活中对联艺术的发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向来不乏炒作事.其中有一种很常见,即通过对权威的适当"撞击"、以达到自我闪光目的.用闻一多在一封信中的话说:"非挑衅不可…….要一鸣惊人则当挑战,否则包罗各派人物亦足轰动一时",①闻一多之"挑衅",所指为当年的创造社.其实不仅创造社如此,整个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似乎都有这么一种传统,非挑衅不足以解决问题.那时的文坛不单停留在"挑衅"程度上,实际要严重得多,唯"骂"之一法亦流传甚广②.杨光祖先生的文章,情况当然好多了,没有那种"骂"之话语,不过,"挑"味还是不少.杨先生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针对南海先生提出的“中国成人教育之‘根’:社区成人教育”,本文提出质疑。笔者认为原文在概念厘定、宏观把握、未来预测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遗憾,特与作者商榷,以推动学术进步。  相似文献   

14.
李建平、张显成先生的《汉语量词语法化动因研究》一文,认为双音化是量词产生的根本动因,我们认为,其观点和论证值得商榷。首先,双音词与双音化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其次,个体量词产生的外因是社会发展产生的计量需求,内因是容器量词和集体量词的类推;最后,不同种类的量词因计量需求不同产生的时间也不一样。同时,我们认为,“普通重音”的要求也是“数+量”结构前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阅读陈庆元君《江淹“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辨》一文后有感而发。笔者认为钟嵘《诗品》中的“成就于谢”的“就”应解释为“接近”,而不应解释为高于”。从作品来看,江淹在创作五言诗时也具有内容扼要、含意深切、音调婉转、语言清丽等接近谢诗风的特征,而陈庆元君的误解与其引用吴丕绩《江淹年谱·自序》中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和把握剥削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以商榷的形式指出不能轻易否定原来的定义和标准 ,轻率地提出新标准可能会造成混乱  相似文献   

17.
“意象”这一古老的关学范畴在当代文艺理论中又成为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一个时期以来,在对意象的探讨中出现了不少颇有影响的理论,同时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现象。“意象”与“意境”有联系而又有区别;“意象”与“抽象”其含义相距甚远,不可同日而语;“意象”并非仅仅指艺术形象或心理意象。“意象”与“意境”、“典型”同为文艺理论中鼎足而居、相辅相成的审美范畴,三者均代表着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向来不乏炒作事。其中有一种很常见,即通过对权威的适当"撞击",以达到自我闪光目的。用闻一多在一封信中的话说:"非挑衅不可……。要一鸣惊人则当挑战,否则包罗各派人物亦足轰动一时",①闻一多之"挑衅",所指为当年的创造社。其实不仅创造社如此,整个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似乎都有这么一种传统,非挑衅不足以解决问题。那时的文坛不单停留在"挑衅"程度上,实际要严重得多,唯"骂"之一法亦流传甚广②。杨光祖先生的文章,情况当然好多了,没有那种"骂"之话语,不过,"挑"味还是不少。杨先生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他的《醉翁亭记》的第三自然段中,叙述“滁人之乐”.一节,十分精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仅三十字多,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纷繁场面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如果说,其电负  相似文献   

20.
朱岩 《文教资料》2009,(18):74-77
鲁迅一生中不停地追随时代,与时俱进,以至引领时代,这是鲁迅思想最显著的特点.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产生强烈的不满,对劳动人民具有强烈的感情,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这是鲁迅思想发展的起点:在严酷的阶级斗争与思想斗争中学习、研究、接受马克思主义是鲁迅思想产生新的飞跃的关键之点.本文以此与王富仁先生在<鲁迅的生平和创作>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