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甘蔗、木薯产业是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广西大学农学专业是广西唯一农学本科专业,围绕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研联合,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建设农学特色专业,为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尤其是技术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术型人才。在教学工作中实行学校和企业联合的教学模式,是提高高校学生培养质量,使培养的学生更适合企业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运用校企合作新理论,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构建基于技术推广的校企合作双赢模式,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白金山 《考试周刊》2011,(5):219-219
提高中等职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企业的需要,更是中职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目标。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文章就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生综合素质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陈良 《高教论坛》2015,(2):120-121,129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试点推行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学生与企业技师、学校教师签订师徒协议,以师父为引领,坚持校企融合,坚持师父传授技能立足于岗位,做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提升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应对LED产业发展中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现状,我校组建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LED新型电光源方向)。在培养模式中,该专业采用外延生长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实训基地,特别是光电学院,由LED企业技术专家组和学校双师型教师组联合挖掘产业中技术技能型人才所要求具备的相应知识、技术与技能,以此研究出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举措,让学生能在学校和企业双平台上,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辅导下,培养成为LED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具有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研究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内涵,总结其特征,明确实施的意义.探讨实施的方法,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的策略.可以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根据调研对广西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进行需求分析,提出要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完善保障机制,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以深化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8.
校企联合可以加强中等职校的教学实习活动.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利用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形式,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人才和设备等资源优势,也可直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修订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设置,使学生学以致用,毕业后企业愿意接受,较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大量的人才,有效地调动企业对办学的积极性,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从而保证实训基地建设的长期稳定发展。 1.校企联合办学,共建实训基地 2002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青岛市的产业优势,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海尔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顶岗实践相结合,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一、校企联合,优势互补人才培养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虽具有理论和科研的教学优势,但它还不能全面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一些特殊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全体投资的主体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学校与…  相似文献   

11.
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优势互补、共赢未来,进一步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用"合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创建了CNOOC-CUP海洋能源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以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下的创新型课程建设以及专业实践实习教学,满足企业对于创新型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创意人才培养的经验,湖南高校在艺术类专业创意人才教育中应转变以技能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人文教育;在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划分的基础上,以跨学科的"课题制"方式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强调设计实践中高校如何与企业建立合作,打造"工作室"制度的共同研究机构;整合、利用网络共享的教育资源,打造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合作教学与课程网络平台,从而促进教育的互动发展,为培养创意人才提供良好的教育支持。  相似文献   

13.
夏冰  刘茂媛 《成人教育》2022,42(1):46-51
在我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进入高校深造过程中,出现生源总量调控不均衡、主观上存在畏难情绪、软硬件建设投入不足、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专业产业联系不紧密等诸多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应从完善招生制度、化解生源数量供需矛盾;创新教学管理手段、破除人才培养体制壁垒;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破解深造学习经济困境;强化产教深度融合、打造特色证书制度体系;发挥产业布局优势、迎合差异化知识需求等五个方面探寻解决路径,着力破解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困境与难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国家政策力推教育优先发展,要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应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厂中校”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模式。探讨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玉器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分析“厂中校”模式,总结在“厂中校”实践中获得的启示,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以及“厂中校”教学提供了可参考的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校企合作达到产教融合是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对应用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应用型大学应作为毕业生和行业及企业之间的桥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文章对高校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近几年山东交通学院开展直通就业的企业实践、企业里的教师工作室等机制进行了研究,为应用型大学探索符合实际需求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对策。  相似文献   

16.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注重实践的教学体系、宽口径的入学条件、实践导向的师资队伍、经费的保障、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以及校企合作的保障,为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人才的培养,应明确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定位、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深化校企合作、加强行业企业指导、健全评估机制并发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地矿油行业特色高校是我国能源行业的重要人才供给方,现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于国家资源保障不足,生源质量下降,人才培养体系与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以及学科交叉融合低等方面,严重制约了其高质量发展。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行业从业人员待遇,加强行业企业正面宣传力度,出台行业实习实训制度以及校企师资互培、互聘指导意见,完善高校理事会制度,加大行业企业参与高校治理力度等建议,以推进地矿油行业特色高校的高质量发展进程,为我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8.
校企联合培养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是指由企业全面参与学生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达到进企业直接上岗的就业要求。此目标可通过企业参与指导创新人才定位、培养方案制定、实验和实践教学、就业指导等活动来实现。实践证明,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的实施,可以带来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深化校企合作,有助于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从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但由于传统教育行政管理偏重于单一的行政思维,使得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对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和利益协调不够,对学生、政府、企业、学生家庭的利益主张关注不够。在校企合作中,存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组织冲突,学生与学校、企业的价值冲突。推动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和高水平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学校与企业的组织协调,学生个人与学校、企业的价值整合,促进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期望满足,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从而推动合作的深入化和持久化。  相似文献   

20.
“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校际合作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既满足在大陆台企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又体现了两岸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了两岸教育的合作共赢。由福建高校、台湾高校、台资企业三方联合开展的“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实践,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借鉴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