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借东风”,当然是虚妄之谈。不过,赤壁大战时,确有东南风。此风从何而来呢?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5万兵力大破曹军20多万,东南风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三国演义》上说,谋士程昱曾向曹操进谏:“船皆连锁,同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曹操笑道:“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曹操率几十万大军进攻江南,孙权派周瑜率3万人御敌.曹操人多势众,如何破敌呢?周瑜和诸葛亮一合计,决定用火攻.然而时值冬季,刮的是西北风,若用火攻,只能引火烧身,怎么办呢?一筹莫展的周瑜急得病倒在床.诸葛亮前去探望,周瑜叹道:"人有旦夕福,谁能保住不生病呢?"诸葛亮答道:"天有不测风云,人又怎么能料得定呢?"周瑜听他说中自己的心病,忙请教有何良策.后来诸葛亮巧施法术借来东风,孙刘联军用火攻大破曹军.后人遂将"天有不测风云"作为成语,用来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  相似文献   

3.
周明 《文教资料》2006,(5):28-29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写的是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大败曹军,曹操率残兵败将狼狈逃至山高林密路窄峰险的华容道,被早已埋伏在此的关羽截住。关羽见曹军人困马乏,衣衫不整,人心惶惶,皆欲垂泪,动了恻隐之心;又想起曹操昔日许多恩义与过五关斩六将之事,更觉于心不忍,于是长叹一声,并皆放去,终使曹操脱难华容……这一回的描写相当精彩,情节曲折生动,人物个性鲜明。有人慨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又有人慨叹关云长的义重如山,但慨叹敬佩之余又生出一丝遗憾:诸葛亮既然知道关云长不会杀掉曹操,为何偏要让他去守华容…  相似文献   

4.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冬,孙权和刘备的孙刘联军借助风势,动用火攻,一把火葬送了曹操二十六万兵马,乘胜追到南郡,曹操率残部北归邺城。这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就是赤壁之战。  相似文献   

5.
火烧赤壁     
宋明明 《小朋友》2004,(4):2004
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权、刘备之间的一场大决战。当时,曹操的二十万兵马,号称八十万,驻守在赤壁。而孙权只给了周瑜三万水军。曹军都是北方人,为了使军士们不晕船,曹操下令把船用铁索连在一起,这样船就平稳多了。这一秘密被周瑜的部将黄盖知道了,就向周瑜献计,说:“敌人兵多,我们兵少,拖延时间对我们不利。现在曹军把战船连接在一起,我看可以用火攻打败敌人。”周瑜用了黄盖的计谋,并指使黄盖派人送一封信给曹操,表示要投降曹操,曹操看完信后,一点也没有起疑心。黄盖叫士兵偷偷准备好十艘大船,每艘船上都装满枯枝,浇足鱼油,外面盖着厚布,插上…  相似文献   

6.
<正>东汉末年,那个群雄并起,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场举足轻重的战役——赤壁之战,奠定了曹刘孙三分天下的大势。战役中孙刘联军以弱胜强,为后人们津津乐道,并成为后世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而对于赤壁之战,大多数人的认识来自于电视剧《三国演义》。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又和《三国演义》中又有哪些不同呢?刘表引发蝴蝶效应说到赤壁之战,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曹操军队南下进攻,孙刘联军抵抗,双方在长江两岸摆开阵势隔江对垒。然而,曹军南下,最初的军事目标,真的是刘备与孙权吗?  相似文献   

7.
《败走华客》选自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曹操在赤壁被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八十三万人马损失殆尽,他引百余骑在火林中仓皇逃窜,败走乌林。他在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三次“仰面大笑”,笑诸葛亮、周瑜无谋,不在这三处设伏兵,而每次都在他笑声未止,杀出对  相似文献   

8.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曹操亲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与刘备结成联军抗击曹军,联军统帅周瑜利用曹军不善水战之短,令部将黄盖诈降,趁机以火攻破曹军。其时东南风急,“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  相似文献   

9.
周郎赤壁,古称石头关。东汉末年,孙刘联军在这里运用火攻之计大败曹军。周瑜在得胜宴上把酒庆功,酒醉之余边舞边歌:“临赤壁兮,败曹公。安汉室兮,定江东。此山水兮,千古颂。刻二字兮,纪战功。”歌罢,望着被冲天火光映得通红的峭壁,拔剑刻下“赤壁”二字。赤壁由此得名并名扬天下,后人来此凭吊、游览者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华美诗篇。  相似文献   

10.
王林玉 《语文知识》2006,(12):11-12
周郎赤壁,古称石头关。东汉末年,孙刘联军在这里运用火攻之计大败曹军。周瑜在得胜宴上把酒庆功,酒醉之余边舞边歌:“临赤壁兮,败曹公。安汉室兮,定江东。此山水兮.千古颂。刻二字兮,纪战功。”歌罢.望着被;中天火光映得通红的峭壁,拔剑刻下“赤壁”二字。赤壁由此得名并名扬天下.后人来此凭吊、游览者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华美诗篇。  相似文献   

11.
《赤壁之战》记周瑜部将黄盖言:“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此句,一般随文释义,不作深解.其实,这“方连船舰,首尾相接”8字所言正是曹军战船列阵情形.不过,此种阵式,不是“一字长蛇阵”,而是机动性差且忌火攻之庞大方阵.  相似文献   

12.
《火烧赤壁》(七册)一课中关于“连船”问题有三处:“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我看他们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把船连在一起”:“曹操的战船被铁索连着”。曹操的战船究竟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呢?是用铁索采取“串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的。它生动地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针对曹军的弱点,采用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教学中,可采用“依文绘画”的方法导学,让学生把握战争经过,归纳故事内容,分析胜败原因。  相似文献   

14.
伍紫姿 《小学科学》2011,(11):16-17
火攻连环,三国鼎立形势成——赤壁之战 时间:公元208年 地点: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 参战双方:A.曹军 B.孙、刘联军 主要指挥官:A.曹操 B.周瑜、刘备  相似文献   

15.
《赤壁之战》是小学语文第九册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选自《三国演义》中第45—50回的部分内容。描写了公元208年的冬天,在赤壁(现湖北省嘉鱼县东北,周瑜、黄盖充分发挥自已优势,利用曹军的弱点,采取火攻,设计火烧战船,大败曹军。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结合五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应指  相似文献   

16.
课本第84页:“孙刘联军胜,形成三国鼎立局面。”表述不准确。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胜,只是为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220~222年魏蜀吴三国先后建立,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课本第77页有明确表述。另据《小学历史教师手册》第61页“赤壁之战”条:“……基本形成了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说失诸简单$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17.
《赤壁之战》(五年制七册21课、六年制九册6课)写的是东汉末年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在今湖北省境内赤壁附近的江面上,利用火攻大败曹军的故事。这次战役决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它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这次战役的主要特点是,在众寡悬殊情况下,周瑜抓住曹操的弱点,在长江上利用火攻,打败了曹操,扭转了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8.
《曹孟德横望赋诗》一文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此文虽是《三国演义》第四十几回的一段文字,但却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洗炼,人物形象突出,自成小说的典型格局,充分体现了小说美的生动内涵。一、结构美赤壁之战前夜,南北对峙之时,孙刘联合抗曹,积极筹划赤壁决战,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庞统献连环计,正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曹操为解北兵不习水战之嫌,用庞统连环计,将战船以铁环连锁,自以为得计,却不明战事的许多精细变化。此文开头点出故事发生的时间:“自遣徐庶去后”(徐庶洞察赤壁之战全局,胜败…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曹操率几十万大军进攻江南,孙权派周瑜率3万人御敌。曹操人多势众,如何破敌呢?周瑜和诸葛亮一合计,决定用火攻。然而时值冬季,刮的是西北风,若用火攻,只能引火烧身,怎么办呢?一筹莫展的周瑜急得  相似文献   

20.
《赤壁之战》(小学语文第十册)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针对曹军的弱点,选择有东南风的一天,采取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的事。教学要求是让学生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