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颖 《广西教育》2014,(48):16-16
正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对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适当降分录取的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的一种适应性教育,是一种为民族地区培养急需的各类人才而在高等学校设立的向本科过渡的特殊教育阶段和特殊办学形式。作为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预科学生接受本科教育的金色桥梁。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教育厅和全国各地各有关举办民族预科教育的高等院校等,对民族预科教育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扩大招生规模、增加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2.
1856年云南广大的回族人民,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清斗争.这次起义,虽然是以回族的农民大众为主体,但参加这次起义的还有广大的汉族及云南各兄弟民族的劳动人民,构成了一支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各族联合的革命队伍.广大的汉族及各兄弟民族的劳动人民之所以大量地参加这次回民起义,这固然与云南多民族聚居的地理环境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由于云南各族人民和清王朝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已达到了极点.故当回民揭起反清的大旗后,云南各族劳动人民便踊跃地参加了这次起义.  相似文献   

3.
我们新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居住地区,有着多种语言和文字,那么怎样才能在各民族之间无障碍的沟通呢?其答案就是使用一种最通用的语言一汉语,汉语是一种交际工具,最重要的是能提高民族素质,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经济复苏,能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4.
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外迁与东北女真人内聚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的迁徙明显有两大流向:一是中原汉族向边疆地区的外迁;一是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内聚。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大量北迁,而东北女真人则纷纷南迁。辽金时期北方各族人民的迁徙流动,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改变了我国北方各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提速,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解构和重塑着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这为各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与此同时,全球化又无情地侵占和挤压着民族国家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侵占和挤压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各民族国家又面临着认同危机。各民族国家既要持守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面向全球化;既要认同传统社会,又要不断重建新的认同。本刊特约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几位教师撰写了一组文章,他们分别从认同危机的涵义、人学视野中的共识及认同、文化认同的根源以及认同的未来重建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现发表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2002年6月8日下午,澜沧县民族小学的一节示范课引起了教师们的极大兴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自己收集整理的有关拉枯族的历史、生活习俗的资料,通过讲述、表演,分类展示给听课的教师。这节课是该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片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该校教师参加综合素质培训的成果。听课的是刚刚参加完“云南省民族贫困地区综合素质培训澜沧现场会”来自思茅各县的教育局领导、进修学校校长和师训管理干部,大家无不为能在澜沧这样一个贫困的边疆、民族县看到这样一节充满探究精神的精彩汇报课而感到高兴,为他们组织开展…  相似文献   

7.
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民族政策对新疆各民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元明清三代在新疆地区采取的一系列民族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顺应民情、推动社会前进的比较有效的措施。由于元明清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近现代新疆各民族的迁徙、融合以及最后形成的时期,民族政策始终影响着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存与发展,也影响新疆民族的发展变化。从各民族生存与发展来看,这些民族政策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加强了新疆各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内向力和凝聚力,从而也增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各民族的影响。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些民族政策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政策,为新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云南普洱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充分验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即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落后民族特殊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彻底解决各民族间社会发展不平衡,消灭历史上遗留下来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衡,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最佳途径。过去的58年,社会主义在边疆民族地区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已在云南普洱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准确定向定位 着力培养高素质民族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中国创办第一所民族学院起,我国民族高等院校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五十年来,我国民族高等院校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新的世纪,要进一步办好民族高等院校,我们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一、进一步提高办好民族高等院校重要意义的认识民族高等院校是我们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而创办的社会主义新型高等院校。创办初期,坚持以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为主、专业技术干部为辅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各民族的政治干部,为当时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权…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视野中,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并不是消融了各自的身份,走向一种完全的身份认同,恰恰相反,各民族、各地域文化越发显示了独特的风貌,民族文化所形成的不是大合唱,而是众声喧哗的局面。愈是片面追求全球化,则愈有可能失去本民族文化的个性身份,这一点可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片面追求现代性的失弊中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11.
大约在1931年~1945年期间,有相当一批外国知识分子奔赴中国各抗日战场.他们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精神传统,以独特的视角报道中国的抗日战争.他们的来访活动把中国的抗日战争展现在世界人民的眼中,他们用手中的笔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他们为此而写作的报道和文章架起了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抗日战争 ,对国共关系的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出于对“九一八”事变的错误认识 ,国共之间的敌对关系进一步强化和加深。然而正是抗日战争发展的需要 ,最终使国共两党从对立走向合作。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抗日战争的进程 ,影响和改变着国共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国共合作的走向 ,决定着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及命运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华侨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菲律宾华侨虽身在海外,但他们心系祖国.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菲律宾华侨除捐款支援祖国人民抗日外,还组织义勇军,奔赴抗日前线杀敌报国,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菲律宾华侨又在侨居地组织游击队,奋起抗击日寇,为菲律宾的抗日活动同样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菲律宾华侨的抗日救亡活动,在中国和菲律宾的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谱写了中国和菲律宾现代史上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教科书里的日本二战小说在历史认识上所存在的偏差和作为教材所起到的负面作用值得注意。在日本,它们对青年一代二战史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中国别导致对日本二战小说的误读,影响了从历史层面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5.
在亚洲冷战体制下,出现了中美苏三角关系的互动。当中苏结盟,中国与美国对抗时希望苏联的支持,与美国缓和时需要美国的诚意;当美苏缓和、中美、中苏关系紧张时,中国的外交就必然面临困境;当中美和解,中苏对抗时,美国则渔翁得利;而当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时,不再成为美苏冷战的筹码,中国终于摆脱冷战,导致了美苏冷战的终结。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和则三利,斗则俱伤。  相似文献   

16.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严峻的民族危机,中国各界有识之士表达了发展教育、富民强国、与列强抗争的强烈愿望,他们从教育地位与作用,师资建设,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论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着重研究分析冷战背景下中苏同盟建立过程中美国的反应及其应对,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直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美国一直致力于阻止中苏过于接近以防止新中国成为苏联扩张的工具,但是美国军方与援华集团则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仇视和偏见。随着中苏同盟的建立和1950年上半年中苏同盟关系的顺利发展,美国决策层内再次掀起了对中美关系的争论,争论的最终结果是争论双方达成一致并形成在中国大陆周边构建战略防御圈的对策。文章认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实际上在中美关系史和冷战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华政策的演变与之紧密相关,美国国内决策层对华政策的争论也与之有关,因此很值得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面对共同的敌人,美国迅速同中国建立了同盟关系,并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与支持。战争初期严峻的军事形势和美国“先欧后亚”的军事战略,决定了在战争前期“打击日本”这个军事目标是美国决策者对华政策的重心。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军事、经济、政治与外交上的政策与实践都体现了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太平洋战争前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是成功的,取得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民众动员的政策和策略,在陕甘宁边区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教育运动的方式,开展了声势浩大、卓有成效的民众动员运动,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广大民众所支持、认同和参与,这提高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共产党也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国立中央研究院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有系统的科学研究事业的开端。从其1928年正式成立到1949年迁台未果,在这20余年间,归国留学生为其做了大量工作。从最初的拟议、筹备到成立后初期的运行发展,蔡元培院长、杨铨和丁文江等总干事以及担任筹备委员的众多归国留学生积极为其出谋划策,使其在短时期内初具规模,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绩。抗战期间,留学生们更是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保护各研究所仪器设备的责任。抗战胜利后,以留学生为主体的评议员积极筹划第一届院士的选举,为其顺利进行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央研究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这为新中国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留学生们不仅把西方科学移植到中国,而且把西方研究科学的机构体制也移植到国内,对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