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将大禹治水与治水中的群龙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解绎,认为禹治水神话中的群龙实是指洪水河川本身。洪水河川是龙诞生的生态起点和自然基础,是群龙之形的最原始的基形。群龙的动物类性状特征是以洪水河川中之蛇蟒蜥鳄为具象载体。禹治水时的龙蛇尚不是夏部族的图腾。禹命名为“擒蛇”或“擒龙”,禹逐杀龙蛇状的共工、相繇,治水中“黄龙曳尾”等等原始事象均是以神话变形的方式涵藏或再现着群龙与自然洪水河川间的真切关联,是用神话语言认真而曲折地叙述着禹疏川导滞治平洪水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2.
因势利导与沁人心脾李淑湘相传上古时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特大洪水使百姓生存受到威胁,禹的父亲鲧奉命治水,他认为洪水之所以暴虐,是因为没有受到阻挡的缘故.所以决定用堵塞即筑堤防水的方法治水。但是,由于洪水受堵没有去路,便以更迅猛的力量冲破堤坝,再次造成...  相似文献   

3.
大禹治水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洪水肆虐,人民无法生活。舜帝决心治理洪水,大臣们一致推荐禹担任治水的头领。  相似文献   

4.
相传远古时代,洪水泛滥,舜帝派鲧治水,鲧一味去"堵",结果,洪水不仅没减退,反而愈堵愈烈。后来,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采取"疏"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终于使水灾平息。鲧禹治水, 方法不同,结果两样。可见治水宜疏不宜堵。宜疏不宜堵的道理,不仅适用于治水,也适用于教人, 班主任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同样重在引导,而不是强制命令。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疏导六法胡德星(浮梁县鹅湖镇京山小学)相传远古时期曾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鲧受命治水,但由于方法不妥,始终没有制服洪水。他的儿子禹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堵"为"疏",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治水如此,...  相似文献   

6.
传说古时候,雨下个不停,大地洪水泛滥,民众苦不堪言,舜派鲧前往治水。鲧到了灾区,调动大批人力物力,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东堵西塌,越是堵,洪水闹得越大,危害越来越大,鲧失败归来,被舜杀了。鲧死后,舜再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堵塞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引洪水人海,终于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7.
传说上古时代,整个大地洪水泛滥成灾,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玉帝派鲧去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的办法,结果洪水没有制服,灾情愈演愈烈。由于鲧的严重失职,玉帝最终将其斩首示众。鲧死后。玉帝又委派他的儿子禹来继承父业治理洪水。禹的治水方案与其父鲧截然不同,他采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洪水。经过禹的精心治理,不仅彻底制服了洪水,而且还将许许多多的水害变成了水利。  相似文献   

8.
覃先球 《中学文科》2009,(15):142-142
传说古时候,雨下个不停,大地洪水泛滥,民众苦不堪言,舜派鲧前往治水。鲧到了灾区,调动大批人力物力,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东堵西塌,越是堵,洪水闹得越大,危害越来越大,鲧失败归来,被舜杀了。鲧死后,舜再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堵塞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引洪水人海,终于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9.
禹是黄帝的后裔,因封国在夏,又称夏禹,人们为了纪念他治水有功,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相传在尧的时代,洪水泛滥,人们生活情况凄惨可怕。于是,尧派鲧(音滚)去治理洪水。鲧用堵塞洪水的办法,治了九年没有成功。尧让位给舜后,舜改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接受了他父亲用土堵塞洪水失败的教训,到各地去调查和测量,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使大水顺着已疏通的河川流入大海,解除了水患,还建起了排灌系统。禹又把稻种发给人们,组织人们生产劳动,度过了洪水之后的灾荒,使农业有了发展。禹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他身带工具,亲自参加劳动,大腿累得没了肉,小腿上磨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两父子治水——鲧和禹。父亲鲧治水几十年没有结果,而其子禹则只用几年就使洪水驯服,治理卓有成效。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二人治理方法不同。水看似柔弱实则刚猛,鲧用“堵”只能使洪水平静一时,而不能治其本,最终还带来更大的灾难。而禹深入了解水的本性,对症下药,疏而不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治水大有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
张文成 《班主任》2000,(6):16-17
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人人皆知。传说禹的父亲鲧治水时采用的方法是“堵”,结果洪水四流,到处泛滥,鲧也因此掉了头。当治水任务落到禹的头上时,禹改变了其父“堵”的治水策略,而是采用“堵”、“导”结合的方式——在堵的同时,因势利导,终使成千上万条涓涓溪流汇成滔滔大河流人海洋,从而解决了纵横恣肆的水患,使人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2.
梳子和篦子     
1.传说,当年人禹接替了父亲的职务之后,领着人们继续治水,日夜疏通河道,终于把洪水治住了,可大禹的身上却生了许多虱子。  相似文献   

13.
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人民中广泛地传颂着。这一方面是为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所感动,一方面是对禹能掌握水的规律,恰当地采用“导”的方法治服洪水的敬佩。相反,禹的父亲鲧单纯采取“堵”的方法,治水九年而水患不息,是鲧没有治水的愿望吗?不是,问题在于方法不对头。  相似文献   

14.
相传远古时代,洪水泛滥,舜帝派鲧治水。鲧一味去“堵”,结果,洪水并无减退,反而愈害愈烈。后来,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采取“疏”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于是水灾平息,万民安康。  相似文献   

15.
一、对比治水方法,领悟禹的智慧 课文主要是讲禹是怎样治水的,同时也讲了他的父亲鲧是怎样治水的.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很快就勾画出了写禹和鲧怎样治水的语句: 见到人们受苦,鲧心里很着急,就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简单、笼统地说说他们治水方法的不同就进行下一个环节了.然而,我并未浅尝辄止,而是趁机提问: 比较一下,禹和鲧的治水方法有什么不同? 如果分别用一个四字词概括他们的治水方法,可以怎么说?  相似文献   

16.
正传说在中国古代鲧和禹父子俩都治理过洪水,但由于两人使用的方法不同,效果截然相反。鲧在治理洪水时采用的是堵塞的方法,洪水来就填土加堤,水越积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堤垮水泻,淹没村庄和田地,百姓遭殃,国家堪忧;其子大禹深究父亲治水之法,发现用堵塞之法治理洪水甚为不妥,于是反其道而行之,采用疏导之法挖渠引水,  相似文献   

17.
禹治洪水并非战国时期托古言事的产物,是有据可循有理可依的史实。禹其人及其事自西周始,不仅见于传世文献,亦保存于青铜器铭文和简帛中。其所处时代发生洪水的可能性大,治水方法可操作性强是禹治洪水广为流布的重要原因。敢于担当,锐意创新,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大禹精神,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8.
(一)中华文化与水 胡敬君   水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一直都是极高的.中华古代的文化命题差不多就是从“水“开始的.譬如说,中国法律的起源就与水有着至为紧密的关系.“法“字中的“水“旁在“法“中的意义是“平之如水“的象征.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起源,“从文献与考古结合考察,洪水与治水传说是至关重要的“.鲧禹治水的故事,技术层面上是肯定禹“导流“的思路,精神层面上是推祟鲧的反抗精神和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风亮节,更深层的含义则是表述中华民族在治水过程中已经开始形成本民族的宇宙观,那就是“以柔克刚“、“顺势而为“的思想和性情.……  相似文献   

19.
新学期伊始,笔者接下了班主任的工作,此时,有人向我传授治班之道:新官上任三把火,要镇住学生,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听了这话,笔者却不敢苟同.记得小时候听过关于"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故事."鲧"采取"堵"的办法,洪水不仅没能堵住却更加泛滥,而"大禹"开河、修渠、疏通水系,最终成功治水.教育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相似文献   

20.
传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受灾。鲧受命治水,花了九年时间修坝筑堤,壅塞百川,结果水未堵住,使百姓遭受更大损失。舜继而命鲧之子禹继续治水。禹总结了经验教训,变“壅塞”为“疏导”,治服了洪水,为百姓解了忧。我们在进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时,是否能从这个传说中得到一点启示呢?常见有这种情况。某同学骂了人就被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一顿;某同学因上课看小说,被老师当场没收撕毁……这样不讲清道理,不注意引导的粗暴做法,不仅不能使学生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