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考查在语文考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语言积累与运用怎么考?怎样的试题才能考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的试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这些都值得命题者思考。笔者就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在语文考试中已占据了重要的部分。笔者就这一命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下面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一、试题应设置语言情境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结合语境考查语文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例如:1.每逢佳节,身在他乡的人们格外思念家乡的亲人,诗句“,”是对思念家乡的人们最好的写照。2.在小草纤弱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那么强大的生命力!难怪诗人感叹“:,。”3.小学即将毕业了,老师请每个同学用一诗句来表达你与同学的离别之情,你用的是:,。”4(.在横线上填成语)孩子们的儿童节终于到了…  相似文献   

3.
中考语文“积累与运用”,要求能识记基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这方面的考查要求,着眼于语言的识记和运用,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考名词术语。中考在即,怎样开拓思路,改进语文“积累与运用”的复习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中考语文命题以其广阔的视野、丰厚的积淀、典雅的文化引领着语文教师去拓宽语文复习的广度与深度,去挖掘语言运用的诗意与张力,去思考语文素养的温度与远度。还语文复习以本来面目,让学生跨过积累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三重门,必能使语文复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一重门:积累语言——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5.
学习语文要注重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综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试卷,语言积累的考核已成为考查的重点,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细细审视当前语文试卷中关于语言积累的试题,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值得思考的现象。现象:无用又无趣的积累运用1.写出4个含有一对反义词的成语。2《.推敲》讲的是朝的故事,赞扬了他的、精神。3.按课文内容填空。(每空一分。每错一字或标点扣0.5分,扣完为止)无用又无趣的积累!试题1要求写出一对反义词的成语,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积累有用吗?试问,…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考试成为课改的焦点问题:怎样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命题才能真正发挥考试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针对以上思考,笔者从两个方面来谈小学语文命题的原则与方法:一是语文考什么?二是语文怎样考?  相似文献   

7.
作为语言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担负着积累学生语言的任务,即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与运用。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教学承担着学生积累语言的任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如果不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又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呢?语言的贫乏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积累语言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必要前提。语言积累应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语法逻辑修辞等知识。语言积累的途径和方法各不相同,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开辟…  相似文献   

9.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有如下特点:1、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比例合理。有些人认为,多考课外知识,才能选拔到合格的新生。我认为这是片面的。课外的知识比重太大,学生必然对课本不感兴趣,不再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导致学生猜题、钻牛角尖。今年的课内知识占基础知识部分的百分之四十四强。这个比例有利于检查中学教学的情况,对引导学生平时重视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有好处。又由于题型出得好,知识与能力都得到检查。可见课内知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任务。怎样培养小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呢?一、指导学生掌握积累语言的方法(一)背诵法。"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所以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  相似文献   

11.
学习语文要注重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综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试卷,语言积累的考核已成为考查的重点,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细细审视当前语文试卷中关于语言积累的试题,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值得思考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积累能使学生掌握许多活生生的语言材料,感悟能使学生体味和理解语言的精妙,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逐步形成语感。在积累和感悟的基础上,结合读写训练,最后形成语言运用能力。一、积累与运用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言能力。”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轻能弊端的有力矫正。语文课是言语课,言意之间的转换是一切言语活动的本质。因为必要的知识积累是凸现语文能力的一个方面。能力从哪里来?来自于知识的…  相似文献   

13.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那么,该如何正确认识语文积累呢?目前它已成为人们对《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的重要内容。在此,笔者谈谈教学中对“语文积累”理解的几个误区。以语言积累代替语文积累,混淆了二者的区别。具体来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正是对语文“核心知识”、“核心知识课程”的确切描述。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见到老一辈专家学者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原因就是他们在记忆力旺盛的少儿时代,下过一番熟读和背诵的工夫,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艰巨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实,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但现实的情况是,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怎样让学生的语言积累有效高效,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和努力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陈巧云 《新教师》2019,(8):58-5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从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重字词教学,轻感悟语用;重知识方法分析,轻读写结合迁移训练.如此教学,将导致语言运用实践得不到训练,教学效率低下.那么,如何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落实语言运用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16.
一考牵动万人心。“今年的中考试题如何?“”我班学生会发挥得怎样?”最关心试题的,莫过于一线教师,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试题对本班学生是否有利,同时他们还关注着试题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如何。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试图从教师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解读过去的中考语文试题,给将要参加命题的专家提供一点思考,同时也期盼能给正在指导学生中考复习的教师提供一点借鉴。一、阳光:给予关爱,还以自信一套“阳光”试卷,总有一张生动活泼的脸,它总能给考生以温暖和信心。这是近年中考试题的一个共同特点,以2005年黄冈卷为例,第2题——读下面的语段…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是人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它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只有运用优美的语言教学才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更易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考试怎么考?如何命题才能真正地"考"出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试图就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试题应该追寻的方向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怎样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呢?实践告诉我们,积累是运用的前提,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现笔者根据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语言积累的体会.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可见,诵读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