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老子的天道思想,是中国谈论"形上天"的始祖。荀子对"天"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天论》之中。透过对老子、荀子天道观的比较,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一、皆认为"天"是一个理序、规律性的"形上天",没有意愿性。二、"天"都能够产生万物,而且皆不干涉万物的生长。相异之处在于:一、老子的"天"还包含了"人格天"("意志天")的成份,所以实际上是有两个层面,与荀子不同。二、老子认为人要遵循上天自然的法则,而荀子则提出"人为"的重要性,明白指出"天人之分",要制天和知天,善加利用,符合现代科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荀子的思想的形成,受到了管子思想多方面影响。荀子的自然天道观是在吸收了管仲自然观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荀子的勘天思想是对管子“人君天地”思想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灵魂,而老子的天道观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之源头.在具体阐释天道观思想渊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思想蕴含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人性论"中最有特色的两种观点——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并力求以辩证、客观地分析比较,从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理论中归纳出他们思想中相同点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唐丽红)2012年10月17日第2版以《"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学术研讨会召开——学者提议基于荀子思想重建早期儒学谱系》为题报道了由邯郸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协办的"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邯郸召开的情况。全文1600多字,分为  相似文献   

6.
"隆礼重法"与王霸兼用——荀子政治思想研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师。他生于礼制社会结构已经解体、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起来的战国时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诸侯异政、烽烟四起的政治现实,荀子进行了较为理性的思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取先秦诸子百家之精华,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这一思想以“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性恶论”与“化性起伪”人性改造说、“明分使群”的社会控制论为理论基础,以“隆礼重法”的治国方略、尚贤任能的政治主张、重民尊君的王霸理念以及“天下一统”的政治目标为内容。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哲学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天人关系"学说受到了历朝历代思想家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以先秦时期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天人关系"理论为研究对象,从"天道自然"、"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深刻剖析了荀子的自然观的哲学内涵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于超 《学科教育》2013,(4):114-121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荀子、孟子在天道观本体论的最高层面具有一致性,即在终极层面的“礼”中,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的“礼”处,荀、孟走到了一起。但是,孟子主张教化为先,强调内省。用伦理道德来教化被统治阶级;荀子却主张礼在法先,强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礼法并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天道观中,道家天道观具有重要的地位。《淮南子》作为汉代道家的集大成者,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淮南子》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的天道观,形成了丰富的天道自然论思想,成为汉代道家的典型特征。道家天道观所具有的自然意蕴对汉代神学目的论的冲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分析《淮南子》的天道自然论的理论渊源及其丰富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家天道观在汉初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荀子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现实的,自然界依律而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共存共荣,爱护和保护大自然乃“圣王之制”。这一伟大的“自然观”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比较中西的美学、诗学观念过程中,许多学人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认识,认为中国人对待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态度,而西方人对待自然则是"天人对抗"的观念。由此观念出发,中国人对待"自然美"是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与追求,而西方人则是"征服"与"对抗"。对此观点,本文进行了辨析与反驳,认为不能简单地这样看待中西美学、诗学中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3.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而两者的人性论思想都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两者蕴含的德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两者都肯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分别提出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总体上来说,道家、医家都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哲学思路。但以《内经》为元典的传统医学中的天人合一是合于天、人的共同运作规律,即医学之道主要是生命之道,也是气之道,这为王充等唯物主义的元气论哲学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医家之境主要是生命气化之境,属认识论之本质、规律之境。中医境界主要包括三方面:气化之境、人道之境和生命之境;显然,它不是一个静止的存在,而是处于永无止境的变化之中,即生命的绵延。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质"问题,不仅是马克思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更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前探讨以人为本的问题,更需要从文本研究的角度弄清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信奉黑格尔、用黑格尔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到信奉费尔巴哈、用费尔巴哈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再到形成自己唯物史观思想、用唯物史观范畴——"现实的人"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政治现实,当时的思想家开始重新反思“天人合一”的政治合法性问题。老子在反思的基础上,以自然之“道”取代传统之“天”,提出了“天人合道”的政治思维方式,并由此推出“道法自然”的政治合法性的形上依据,以及无为而治的人类社会的政治模式。老子由此开创了以“道”论治的先河。相对于儒家的以“仁”论治,法家的以“法”论治,老子的以“道”论治具有更大的原创性、批判性、包容性、适应性和智慧性,对中国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已经到来的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的规定规范遭遇严重冲击,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文化面临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重点阐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双重矛盾关系时的现代文化身份,进而就中国文化跨世纪重建的基本路径可能及前景作出乐观描述。  相似文献   

18.
文化源于人类对严酷生存环境的挑战的回应,文化是人类面临生存威胁和压迫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文化生成和演进的过程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哲学问题,即如何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协调,反对天人关系割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根本的观念,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天人关系为线索,阐述了国人自古以来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以及与这一过程相对应的对自然的态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所走的和谐、矛盾、再和谐和持续发展的艰难道路,论证了"天人舍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它对于解决当代生态危机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它同时又具有其内在的理论困境。以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念为基础,对“天人合一”的固有结构进行改造,才是传统"天人合一"发挥当代意义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