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德育生活化:德育主体性释放的应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使人的主体性得以产生、展示和完善,当代德育在主题、目标、内容和过程几方面疏离了生活,因而抑制德育主体性释放。德育生活化是释放德育主体性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生活德育:走出学校德育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基于学校案例的分析,透视学校德育困境现状,认为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脱离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是因为追求功利主义价值观,以道德知识传授为中心,同时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脱节,从而导致学生面对多元价值选择的困惑和行为的失范,遮蔽了人的生命价值。本文提出建构生活德育理论以走出困境,生活德育追求个人的多元化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和谐统一,以活动为支点,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从而培养德性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德育是当今德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对受教育者实施主体性德育,有利于德育的有效开展。本文分别从主体性德育提出的原因、主体性德育的内涵、特征和实施来进行论述,以期对当前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开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德育是当代德育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性德育是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产物。它注重通过引导、启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德育要求,调动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培养主体性人格是当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它将引发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等一系列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陈祥春 《教育导刊》2008,(11):58-59
传统的学校德育,较为关注学生对规范的熟悉、接受与遵守,因而在教育中主要使用“灌输式”。当代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单一使用“灌输式”来进行德育已显得无力与低效,对学校德育进行改革是必然的应对策略。我们认为,实施主体性德育也许是解决德育困境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弘扬主体性德育浅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人们逐渐由依附走向独立,现代学校德育应以培养人的独立自主意识,弘扬人的主体性为主题,树立科学德育观,创新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德育评估作为主体性德育的管理手段,对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激发、导向、调控、强化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改善现有的德育评估方式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使德育评估的作用得到发挥,目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当代德育在社会长期转型过程中出现被边缘化、泛政治化、缺乏社会基础等一系列的困境引人深思。德育应该是兼顾育德性和育德行相协调一致的社会化活动。走出德育困境需要以社会环境为基础和支撑,将道德教育的任务不自觉的转移到专门的德育主体身上,由学校单方面担任德育主体角色,从而忽视非专门德育主体应负有的德育责任是不应该的。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德育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主体性德育体现了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它从学生本位的角度确立德育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高校德育的改进和实效性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欧盛端 《教育探索》2005,3(6):101-104
传统的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导致德育效果不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呼唤主体性德育的实施。在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德育过程的优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个体的内在需要,是指向自我的生存,更是自我自由与自律的确证。道德的主体性特征要求我们转变德育观念,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意义。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当与学生建立对话交流关系,增强课堂的现实感与生活感,  相似文献   

12.
德育教育是人操索、认识、肯定、发展和创造自己的一种积极手段。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在教育中必然要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反观当前一些学校的德育教育还存在的误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德育主体性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传统德育的突出问题是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方法上,单一的道德灌输,抑制了个人主体性;实践中,德育与生活世界阻隔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期,因此,要匡正学生德育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建立交往德育新模式;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与教学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体性道德教育应注重唤起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在教学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个性化原则,注重启发式原则,强调激励性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5.
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对人的物化的抗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得以确立和运行的最基本的社会前提是市场经济主体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和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主体性道德人格确立的前提便是存在着自主决断、自由选择的权利,因为个体道德总是表现为一种良心导向的行为选择,这是市场经济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提供可能性的一面,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即对人的物化的诱迫,则体现着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对人格教育对人的物化抗拒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提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是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而互动式教学使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在德育上得以实现。互动式教学中的多媒体案例分析、情景模拟、问题辩论、专题讲座等方法是在德育课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无视或忽视主体性有直接的关联,其中突出的表现就是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高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必须进行系统的主体性诊断,明确改革动因,科学判断发展趋势,并选择适当的化解策略。  相似文献   

18.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依托现实生活世界,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自觉进行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思考、体验和践行。“双向主体性德育模式”力求在“教师-学生”的双向主体性关系中,通过实践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道德实践和法律实践,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针对德育的重要性,此文作者从学校德育、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途径.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配合搞好学生德育的可行性,从而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性道德教育与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道德教育论与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分别从社会性和主体性角度揭示道德教育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二者又都存在着严重缺陷,割裂了道德教育中社会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片面地将其一方视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实质上,主体性道德教育与社会性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主体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主体性需要方面确认道德教育;社会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社会性需要方面把握道德教育;我们应当超越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和社会性道德教育论的狭隘性和片面性理解,站在更高的视点和更广的视野中去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