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抓苍蝇     
小作者把捉苍蝇的整个过程写得活灵活现,我们仿佛也听到了那令人讨厌的“嗡嗡”声。小作者的用词也很风趣哦,“guest”“sang”“bad child”,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既生气又无奈的心情。小作者在作文中采用的拟人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哦。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五册,新增加一篇默涵的《说“小”》。本文从三个方面围绕“小”这一论题展开论述,号召人们切切实实做一点应当做的小事情。利用比喻论证是文章的一大特点。作者抓住人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小”的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我们有远大的理想,……可是,……假如没有许多切实的细小的工作来充实它,也只能是一个空洞的理想。”说明道理“大”是由“小”来构成的。接着作者又从正面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一切伟大的成  相似文献   

3.
低年级作文     
古代的荀子说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意思是说“言为心声”,好文章都是从心里流出来的。这一点在低年级小朋友的作文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张嘉晟的作文《我真高兴》叙述了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小作者吃饱了饭,看到酒店的铁栏杆很脏,就找来毛巾擦了起来,饭店工作人员发现后,奖励小作者一听可乐。得到意外的收获,小作者高兴得不得了,兴奋地喊道:“太好了!”小小一听可乐,在常人眼里,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却给小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小作者直抒胸臆,使得作文自始至终都洋溢着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訾烨的《贪吃的我》写的…  相似文献   

4.
<正>“人生是一份作业”,小作者对“作业”别具一格的理解令人眼前一亮。接下来,对“人生作业”的“题型”“做法”,小作者也做了精炼的阐述。“衣食住行,处处践行;粥饭碗筷,也有门道。”确实,如果我们把人自主的学习活动看作“作业”,那么,人生的一切学问都可称之为“作业”。  相似文献   

5.
和大多数科技小论文一样,本文也遵循着“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这一结构模式。但在“发现”部分,小作者较好地运用了记叙这一方法,把发现的过程写得生动而有情节过程,有了记叙文的生动性。在“解决”部分,小作者也较清楚地讲清了原理,让我们看懂了一个鸡蛋捏不碎、两个鸡蛋却捏碎了的道理。只是,这部分的叙述在条理上还有一点不足,如果能把“人们利用拱形的这一原理”的内容放在“两个核桃也能将它们捏碎”之后,就更好了。因为“一个鸡蛋……”和“两个鸡蛋……”是同一原理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叙述更恰当些。  相似文献   

6.
“生活需要掌声”,初看这个题目似乎有点不通。仔细阅读全文以后,才知是指生活中掌声的意义。掌声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倒也觉得妥帖了。这篇文章写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小作者听到的:老师的掌声“拯救”了一个女孩寂寞、自卑的灵魂。女孩在老师掌声的鼓励下,开朗了许多,最后还成了学校有名的“小小笛子演奏家”。另一个是小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爸爸的掌声给她自信,鼓励她战胜困难,最后她终于学会了溜冰。其中前一个故事是一段引子,是对后文的衬托;而后一个故事则是全文的主体,也是小作者叙述的重点。小作者把自己开始学习溜冰,其间的曲折、辛…  相似文献   

7.
《杜鹃枝上杜鹃啼》中作者在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杜鹃是“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从前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愁种子’”之后,忽然笔锋陡转,说“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有人认为这一句话说得没头没脑,因为作者一边明说自己“不知道它的词儿”,一边却十分肯定地“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这也太主观了,太武断了。其实,作者的料想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波兰民歌名字中的那个“小”字。“小”总是能给人一种活泼欢快的感觉,很多词语加上“小”字,整个词的感…  相似文献   

8.
我们仨     
小作者酷爱自行车,也因此带来烦恼,家里先后买过十多辆自行车,却被小偷偷走几辆,后来自己最新的一部变速自行车也被小偷偷走了。小作者当然心情不佳,不过妈妈的一番话及时地鼓舞了他。虽然自行车没了,但“走路也同样能找到快乐,还能锻炼身体”。小作者在习作中表达出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就是处变不惊.不因一点小事而影响自己的心情,诚如文中所说:“小偷虽然偷走了我的自行车,但偷不走我的快乐。”  相似文献   

9.
月亮害羞了     
在小作者童话般的世界里,月亮也会有“小情绪”:骄傲、攀比,就连月亮被云遮住,也在小作者的想像中,成了“害羞”,真是可爱极了。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三玉”——贾宝玉,林黛玉和妙玉,早已为读者所熟悉。但大观园里还有一“玉”——林红玉,却往往被人忽视。她是怡红院烧水扫地的丫头, “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便都把这个字隐起来,都叫她小红。”然早期脂评本的叙述中皆称为“红玉”,可见,她也是“玉”。她与林黛玉名字只一字之差,在作者的构思中,她与黛玉一定有着不解之缘。熟谙作者创作意图的脂砚斋在评语中曾指出这一点。在《红楼梦》二十四回“小红本姓林”一句旁,脂批:“又是个林。”“小  相似文献   

11.
今天有点热     
夏天的脚步一天天近了,天气也一天天热起来了。天一热,人就容易烦躁,看看本文小作者的描写,“身上像有盆火在烧,心怦怦地跳个厉害”。心烦意乱,事情也做不好,心不在焉,总是出差错,难怪小作者无奈地说道:“今天有点热,有点热。”  相似文献   

12.
    
陈捷逸 《新读写》2012,(1):22-22
雪对南方的孩子来说是“奢侈品”,所以哪怕一场小雪,也会带来“骚动”,引来回味。小作者很真实地写出了这场初雪所带来的惊喜与感悟,尽管感悟还不够深入,但是字里行间的小触动、小清新甚至小伤感还是让人遐思的。  相似文献   

13.
对童年的回忆是一种幸福,我们的小作者虽然还只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却也已经有过值得自豪的“童年的好时光”,尽情地享受着这样的幸福和权利了。读过叶似彤的《童年的好时光》,深感小作者是一个欢乐的小天使,幸福的小女孩。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的爸爸富有诗情画意,为她精心制作了一本《成长录》,把她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真实地记录下来。等她长大以后,这是一个多么珍贵的纪念品,这实在是一笔永恒的财富啊!小作者从《成长录》中撷取了最绚丽的一页。那是一张她6岁时参加电视台节目的照片。这张“靓照”勾起了小作者美好的回忆:国庆50…  相似文献   

14.
《给自己的一封信》的小作者在来稿中附有指导老师朱群的评语:“自己给自己写信,恐怕不多见。小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特殊的形式,剖析了自身存在的许多弱点。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小作者做到了,正是这种在对自我的不断认识中,人才可能不断进步。”老师最熟悉自己的学生,所以评语很贴切,很到位。小朋友在学习中粗心大意,不求上进,比如沉溺于电视而荒废了功课,贪睡过头差点误了期中考试,考试时未加思考也不检查,结果肯定被扣去许多冤枉分……小作者在文中写到的这些“常见病”,老师和家长不知批评、告诫过多少次了,但是它们不能代替小朋…  相似文献   

15.
《下一代》2005,(5)
2004年第12期《下一代》“自己的事故”栏目,刊登了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因小作者未在稿末注明自己的学 校、年、班及邮编,也未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时,编辑大 朋友只好在“代邮”中请小作者见刊后速来信联系。今年  相似文献   

16.
【总体阅读思考】一、小说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二、小说是如何构思故事情节的? 三、小说中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及主要特征是如何描写的? 四、小说的主要语言特色是什么? 五、对结尾的“大火在咆哮,噼啪声响彻天宇”一句应如何理解? 【阅读入门指津】第一题提示:小说标题含义有二:一是指代无姓无名的孤儿、雇工——小姑娘,她的卑微的地位和苦难的身世就像一只被同类遗弃的“小耗子”;二是实指躲藏在黑暗洞穴或角落里的也被同类抛弃的在黑夜中才敢出来寻找“一根臭骨头”充饥肠的动物小耗子。作者以她俩的共同的悲苦命运作连结点,巧将二者合二而一。第二题分析:在小说中作者以“小耗子”来构思故事情节.小姑娘变成“小耗子”(拟物);小耗子变成“人”(拟人),这两个小生命质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罪恶的资本主义制度把人变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写的是小作者学习认字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一个普普通通的“鹭”字.却被小作者写出了很多内容:“鹭”既是鸟的名称,又与小作者的家乡厦门有着密切的关联——厦门别称“鹭岛”:而“鹭”字上面的“路”,又让她联想到厦门的BRT快速公交车……  相似文献   

18.
幽默大转盘     
幽默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它对于成人来说,展现的是才识与智慧,而对小朋友而言,无疑是天真童心的流露。从本期“幽默大转盘”栏目中,我们再一次领略到来自小朋友那种天真、稚拙的童心美。徐昊天的作文《我的牙齿》所写事情不大,但从头到尾都有浓郁的幽默感。门牙“一枝独秀”,嘴巴成了“马桶盖”,被小伙伴称呼为“兔巴哥”,真令人烦恼。要让整排牙齿“全面发展”,就要做手术“动刀子”,小作者想想也怕,只好猛吃钙片“恶补”。三年过去了,花开花落,几度寒暑,牙齿却不能“破土而出”,我们的小作者眼巴巴期盼着“牙齿的春天”的到…  相似文献   

19.
红领巾风波     
钱佳慧 《新读写》2008,(12):40-41
老师一个小小的要求,搅得全家“鸡犬不宁”。小作者能抓住这样一极富戏剧性的事件,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将琪记录下来,成为真实有趣的文章,真是不错!想必从爸爸妈妈这一番忙碌中,小作者也体会到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了。  相似文献   

20.
修改与增删     
主持人:前不久,我受一家出版社的委托,为一本中学生作文集组织原作者改稿。稿子发下去后,竟有好些小作者感到无从下手。一位初二同学说“我写文章向来是一气呵成,一旦定了稿,就不愿再修修补补了!”还有同学反映:“改比写要难得多。”事实上,也有些小作者越改越不满意,最后只好仍用原稿。这说明“修改”这一重要环节,确实被许多同学忽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