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值此世纪之交和我国进入老龄社会的时候,邬沧萍教授主编的《社会者年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翻阅着这本五十多万字的青苔,觉得这是老年学研究中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是认识和解决我国人n老龄化问题的一次理论升华。这本著作的问世,与我有一定的渊源。因为我曾  相似文献   

2.
现在,所谓“网络文学”一词炒得很厉害,我手头上这本《网络文学概论》(欧阳友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的封面上介绍,“这是我国第一部普通高校网络文学课程的原始教材”。阅读之后,我有以下的疑惑,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3.
由邱沛(?)、唐小强同志主编的《报业通论》正式出版了。这是我国报业研究中一项可喜的成果。我对这本著作的问世表示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业发展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满足了广大读者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  相似文献   

4.
老实说,我订阅《新闻通讯》,最初只是图便宜,全年订费刚够买一盒“茶花”烟,并没有希望能从这本薄薄的杂志中获取多少知识。但是通过这近一年的订阅,这本杂志类中最便宜的小刊物(指价格),却使我在新闻采写中受益非浅,大有长进。我是一个基层业余通讯员,在酒泉市180多名  相似文献   

5.
靠语言存活     
我是《大家》编辑部的一名编辑,我喜欢这本用黑颜色装帧成册的刊物。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喜欢它是因为有众多的用汉语写作的人会填满它里面每一页空白。另外,我还喜欢生活的空间和事物的  相似文献   

6.
<正>我新近拜读郑奕博士《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一书后很有感触。这本40多万字的著作,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教授称之为"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专著"(该书序言)。因此,这本著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博物馆起源于人们的收藏。早期博物馆只不过是奇珍异宝的储存库。1789年法国大革命在文化领域的重要成果,便是现代公共博物馆的诞生。博物馆的公共性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公众的参与其中。公  相似文献   

7.
《英汉多功能词典》应该是一本好词典。当我从外文书店那密密匝匝的书架上,抽出这本词典的时候,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个中缘故,并不仅因为我所熟知的一些英语专家们对这本词典颇有誉美之词,而且我十分看中外研社。这家出版社人才济济,曾向读书界推出了不少优质图书。现在学英语的人很多,大多数人手中都有《新英汉词典》,或《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或《朗曼当代英语词典》,我想,如果没有十二分的把握,是不会重拳推出《英汉多功能词典》的。果然,我随手翻翻,便感到这本词典“很个性”。它的“十二创意”就是其他词典所没有…  相似文献   

8.
这本手册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用不着我多加介绍 ,看看本书编著者的名单就会有个认定。编著者的学识和经验是令人信服的。有人也许怀疑他们不过是挂名而已。我要说 ,不是。他们不是挂名 ,像现在流行的那样 ;而是实干 ,这几位一直都是干实事的。这本手册为什么以作者和编辑为对象  相似文献   

9.
费士廷 《军事记者》2005,(11):50-50
以前,虽然在部队干过新闻干事,但仅仅是比着葫芦画个瓢而已,从来没认真想一想:什么是新闻?新闻怎样写?年初,我在书店买到这本《穆青论新闻》,越读越想读,越读越解渴。作为我国新闻宣传战线杰出的领导、当代名的新闻记,穆青这本由85篇新闻理论章和工作总结结集而成的书籍,无疑是我入门和学习的教科书。这本书给我的启迪和触动是多方面的,但觉得读书笔记还是要集中一些为好,就把穆青有关记与调查研究的论述梳理了一下。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当我第一天来到闸北区档案局报到,翻开同事递给我的《上海档案》的时候,心中便涌起一种很特别的感觉:这份薄薄的《上海档案》瞬间拉近了我与档案的距离,使我体会到了一种令人感动的亲近。那字里行间辐射出的是一种行业的诱惑和魅力,是档案文化的博大和辽远……正是这本杂志引领我跨入了档案的门槛,使我在较短的时间里熟悉并理解了档案和档案工作,有机会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博览众生。档案竟是如此的奇妙!后来,当我与这本杂志的办刊人及众多作者一一结识的时候,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在内心升腾。可以说,《上海档案》给了我一个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头,…  相似文献   

11.
1987年暮春3月,我访问了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殷勤好客的主人听说我是一位词典工作者,特地送我一本新出版的《美国地区英语词典》第一卷(全书共四卷)。我手捧这本装帧精美、图文并  相似文献   

12.
知道《网络传播》是在去年底,一位网友在我的博客留言,建议我有时间看看这本杂志,认为“是本很值得一看的刊物”。  相似文献   

13.
读9月23日《参考消息》,知道美国最畅销的词典是《美国传统词典》,优点很多,并附有三千多幅照片和插图。我没有看过这本词典,但那“三千多幅照片和插图”的借大数字,使我感到惊奇。我国也出版了不少辞源字典之类,都没有一幅插图。拿我书架上的《中国文学家辞典》、《民国人物传》来说,竟然是白纸黑字,没有一幅照片或绘像。还有我买到的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都找不到一幅插图,令人感到遗憾。  相似文献   

14.
李锦老师的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本以调查研究为主题的人物传记.作为70后的我,我的成长和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基本同步.第一次拿到李锦老师的书稿,多少有些喜悦,因为这是我亲历平参与的30年中国.这本《深度——惊心动魄30年国运家事纪实》有我藏在内心的期许,不仅仅停留在赞誉中,应该有更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很久没有一本书让我如此感动了。也许因为时下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出版物中,难以觅得一本源自内心深处、抒写性灵的真情之作,也许是因了自己网于喧嚣的尘世中,终日为生计奔波,一颗浮躁而疲惫的心难以平静,无暇去细细欣赏、品味一本佳作的妙处。然而,在这样一个月明风清、万籁俱寂的夜晚,在柔和的灯光下,我的心却浸润在久违了的“阅读的感动”中。这本令我心动的书,就是2005年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朗润思语》。此前,我久仰季羡林先生大名,知道他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界泰斗,我国东方学研究的奠基人,但对于季先生的散文拜读不多,而案上这本设计精美、装帧典雅的《朗润思语》,却以其坦诚真挚的情感、朴素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我。  相似文献   

16.
<咬文嚼字>的同志向我组稿,我慨然应允.一是我太喜欢这本小刊物了,它刊载的文章生动有趣,尖锐泼辣;二是我太感谢这本小刊物了,它勇敢地担负起咬文嚼字的任务,为扭转"无错不成书"的现象,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尽着自己的一份责任.  相似文献   

17.
石湾 《传媒》2001,(5):15-16
一天傍晚,我到同楼的一位年前才退休的朋友家去串门,恰好见他的女儿从一楼门卫室取回当天的晚报和邮件。这本是件寻常的小事。但令我感到不寻常的是,那份邮件竟是他所在杂志社给他寄来的当期杂志。因我所在的出版社和这家杂志社是兄弟单位,在同一座大楼里办公,互  相似文献   

18.
尚杰 《网络传播》2006,(1):78-79
我面前这本新书《美国:超级传媒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引起我两个兴奋点,一是书名本身,二是我对美国这个“超级文化大国”的评价,我称它为“没有文化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1988年夏,一位高中同窗来找我,临走时,把一本印刷不太精美的《新闻爱好者》留给了我。没想到,这本刊物成了我走向成功的“无言良师”。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本《美国文摘》。这是一本在美国公开发行的中文杂志,发行的主要对象是华人,内容可以用一个“杂字来概括。这本杂志被我在一个疲倦的时刻很不经意地翻了一下,然后我就将卧姿改成了坐姿,然后我就好像不知疲倦了。我开始了认真的阅读,开始留意这本来自域外的中国文化刊物。倒不是因为它是一本美国的杂志就能让我肃然起敬,我想自己好歹也是在泱泱大国的古老文化中长大的后人,虽然会在某些局部领域崇洋但绝不会在自己的本土文化上媚外。吸引我并且让我起敬的是,同样一本综合性的刊物,在充满了十分“杂而俗’的内容以后还可以做到高雅,可以做到有品位,做到能够让你集中精力读它。这是不容易的。相较而言,即使是在我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