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同学们在课外阅读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关年龄的称谓,不少同学对此不甚了解,现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3.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发:古时儿童未成年时。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束发:指青少年。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及笄:指女子15岁。破瓜:指女子16岁(64岁也称破…  相似文献   

4.
问:我在阅读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些古代的称谓。对它们的含义我是一知半解,很多时候会造成误解。你能告诉我一些常见称谓的意思吗?  相似文献   

5.
赤子 初生的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鉴赏》2004,(6):56-56
麻衣即布衣,但词义有所不同。古代读书求官的士人一般都穿麻衣,所以,古时候把“麻衣”作为赴试求官的人的代称。  相似文献   

7.
先秦秦汉的年龄分层与年龄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示年龄分层的年龄称谓在先秦时已经出现,年龄分层此时已经初步形成。秦汉时期年龄分层和年龄称谓承先启后,一方面其渐趋细致和准确;另一方面,奠定了魏晋以后丁中制的基础,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以<论语><礼记>等为主要线索形成了结构完备、内涵丰富的年龄称谓体系.各主要来源内部年龄称谓大致完整,总体上遵循从低龄到高龄、先<论语>后<礼记>、同一年龄的称谓由男及女的顺序;多数称谓恰当贴切、耐人寻味,具有深广的古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书生 读书人的通称。《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注云:“(赵)咨曰:‘吴王……虽有余闲博览书传,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白面书生”指年轻、阅历浅的文弱书生。  相似文献   

10.
襁褓,本意指婴儿的被子,后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指女子十五岁,古代指已成年。及笄,古代男孩十五岁被看作成童;到了这个年龄就把头发盘成髻。后来就把“束发”作为成童的代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年龄是现代人的一种隐私,特别是直接问女士的年龄,史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其实,古人对年龄也常采取一些隐蔽的方式,不直接说出自己或某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代替。  相似文献   

12.
生活或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年龄的代称.理解起来有些麻烦。现将常见的年龄称谓收集并解释如下,供各位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语文课中“古代年龄称谓”的一般现象 ,归纳全面、简练 ,对古文教学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郭健敏 《现代语文》2007,(1):126-127
阅读古代诗文,常常会被古人众多的称谓所困扰,本文就古代诗文中常用的称谓进行辨析,以减少阅读障碍。古人的称谓较复杂,而这些称谓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如能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会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古代诗文。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的陶罐笔记;李贺的布袋笔记;任末的衣服笔记;陶宗仪的树叶笔记;龚自珍的竹簏笔记;  相似文献   

17.
友谊是古今中外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古代,人们尤其重视交友。笔者在阅读时发现,古人交友时对朋友有些专称,如素友、胜友、畏友、诗友等。这些称谓或高雅或纯朴,都具有特殊的含义,有的沿用至今。了解它们对阅读和理解古文很有必要,对今人交友也有着启迪意义。现择其主要的解说如  相似文献   

18.
<古人名字解诂>一书,是至今为止解说古人名字最为完备的一部工具书.它共收人名一万有余,并广征典籍博采群书加以解说,其中大量运用了文字训诂手法.这不仅使得原本晦涩的古人名字关系变得清晰明了起来,也无形中提高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在此笔者不揣固陋,将从<古人名字解诂>的功用、文字训诂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之加以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9.
称谓与人生     
在我国古代,人的称谓形式多样,而称谓本身是一个社会化符号,往往包含着许多信息,认真分析,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一、称谓与职业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常在其名字前面加上一个表示其职业的词。如:  相似文献   

20.
对联,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学形式,深深植根于民间,它语言特别精练,被称为“诗中之诗”,内涵深广,格律严谨,音韵铿锵,表现手段丰富多彩,集中代表了汉语字组合变化运用的特色,曲尽其妙,而且应用广泛流布久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