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构建高效课堂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的口号响彻整个教坛,各地各校纷纷绞尽脑汁、想方设法,硬要构建出一套“有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对此,我颇为困惑:高效课堂一定要讲究什么模式吗?有一种“模式”适合每一册每一课课文吗?用同一种模式真能成就高效课堂吗?  相似文献   

2.
你喜欢听故事吗?如果给你讲的故事仅仅只有一句话:我今天去了公园,那里很好玩。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如果有人天天就给你讲这样的故事,一个又一个,你烦不烦?你还会觉得喜欢吗?是的,当我们喜欢一个故事时,总是因为有什么打动了我们,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感动。我们的心,也许会快乐地舞蹈,也许涌满了同情。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一种“味道”,一种用心品味才会知道的“味道”。你体会过什么叫做“味道”吗?当你的面前摆放着好多本红领巾2005.12书,却只能选择一本书时,当老师要你向朋友推荐一本最好的书时,你能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吗?你选择的那一本,…  相似文献   

3.
请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下列10个问题选择“A.是”、“B.答不上”、“C、不是”其中的一种回答。1.听课以后基本上能顺利完成作业吗?2.你对老师的提问能主动地回答吗?3.你上课时能记下老师讲课的要点吗?4.上课的时候能克服思想开小差的缺点吗?5.上课时有不明白的地方,你尽可能地提出来问老师吗?6.上课前你就已经初步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了吗?7.你对老师的讲课经常有评价吗?8.你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吗?9.课后你整理课堂笔记吗?10.你经常把老师的讲课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吗?以上10个问题,回答“A”得2分,回答“B”得1分,回答“C”得0分。把你…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近重读贵刊八三年第一期所载张国光同志的《“学记”译解》一文,遇到几个弄不懂的问题,特向你们请教: ①“发虑宪,求善良,可以誵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头两句有几种解释?怎样理解才合原意?“闻”当“声誉”讲吗?“动”呢?“远”当“寒士”讲吗? ②“念终始典于学”,张文译为“君主要自始至终重视学校教育”。“念”是当“君主”讲吗?“终始”是不是“自始至终”?这一句还有更科学的解释吗?  相似文献   

5.
大家好,我们在暑期里为你们打造了“奥秘专列”栏目,希望你能喜欢!大自然有许多奇妙的现象,你知道大自然的“火锅”是什么吗?你看见过下珍珠、下银币的怪雨吗?在动物王国里,“蛇没有翅膀也能飞”;动物界评出了“十大杀手”,生命本来就是一种奇迹,你知道“人体舒适的奥秘”吗?好了,不说了,你自己去看看吧!  相似文献   

6.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7.
很多中学生都有马虎的毛病,你怎样看待马虎呢?1.马虎,是一种生活“小节”吗?2.学习上最可怕的是“不会”,由于粗心大意没考好,算不了什么。3.“粗心大意”非改不可吗?4.自己“挺聪明的”,就是经常因为马虎出错,是这样吗?5.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和人生发展是反比例的关系吗?请你选择,答案为“是”或“不是”。看看你怎样选。  相似文献   

8.
晓静 《教育与职业》2003,(20):45-45
在大学生求职高峰来临之际,有不少应届女大学毕业生抱怨:求职时,为什么一定要问隐私呢?这些也许只是她们生活中小小的不愉快,但却反映了大家没留意到的一种意识,她们应该面对隐私“拷问”吗?“你有男朋友吗?”“你赞成婚外性行为吗?”“你跟异性同居过吗?”“如果客户对你提出性要求,你怎么回答?”“如果老板骚扰你,你怎么办?”用人单位在面试时触及隐私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有70%的女生在求职时被问到“有无男朋友”等与个人隐私有关的问题,大都觉得“有点儿难堪以及不太愉快”,只有个别人表示不介意回答这…  相似文献   

9.
你最近在报刊上看到过、或是在听大人们说起过“博士后”这个词汇吗?你可能想知道,这个“博土后”是高于“博士”的又一种学位吗?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论专家不断追问“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试图对教学进行最“真”的认识。如果我们再来诘问“教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一命题是否成立,结果将怎样呢?即“教学是科学吗?教学是艺术吗?”显然,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师生间的一种最主要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或实践活动。怎么能说一种认  相似文献   

11.
测评内容通过事例A、B,测评幼儿思维方式以及记忆、讲述能力。A 老师问幼儿:“你能用两只手发出声音来吗?”答:“不能。”老师双手对拍,再问:“发出声音了吗?”答:“是的。”老师又问:“你会用10种方法拍出声音吗?”答:“不会。”老师手心手背对拍,问:“这是另一种方法吗?”答:“是。”问:“现在,你能做到吗?”答:“可以!”幼儿做出手背相拍、不同的手指相敲等动作。“老师,再做100个也行!”幼儿激动地说。这就是给了孩子“出路”!B 请幼儿续编故事(测评方法)时,老师会使用几幅较抽象的图片,按故事顺序出示,提示幼儿讲述的顺序。这种帮助…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一个良好的学校集体氛围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可行的。 --艾里克· 斯盖普假如你是一个刚入学的新生,刚刚来到一个新学校,你的脑子里都想些什么呢?你是否会想:“我在这能交到朋友吗?大家会喜欢我吗?” 或者“老师会喜欢我吗?他们会关心我吗?” 或者“我能适应这的学习生活吗?我能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吗? ” 再或者你可能会考虑:“我在这里安全吗? 我会不会受到取笑?人们会不会讨厌我、羞辱我呢?”甚至你可能会想:“我会不会挨打呢?”这些问题反映了我们基本的心理需求——对情感及身体安全的需求,对一种亲密的、相互支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爸爸,我能进卫生间玩会吗?我能看看你包里装了些什么吗?”“妈妈,我能擦火柴吗?蜡烛的火能用手摸吗?”三岁的女儿经常向我们提出上述要求。三种处理方式,我们都尝试了,效果自然不一样: 最简单的方式是威严地直言相告“不行”。过一会,女儿又来哀求:“不擦火柴,玩打火机行吗?”  相似文献   

14.
一位老师上《怎样认识物体——土壤》一课,做查明土壤中有腐殖质的实验时,教师把晒干的土块放在铁丝网上用火烧,边操作边问学生“冒烟了吗?有气味了吗?”开始学生没什么反应,似乎在等待“冒烟”和“气味”的到来。紧接着老师又问“看见冒烟了吗?闻到糊味了吗?”  相似文献   

15.
在学校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问学生:“这个问题你们明白了吗?”学生们齐声回答:“明白了”.真的都明白了吗?不一定,可能有一部分学生顺了大流.这种顺大流的现象就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所谓“从众心理”就是一种顺从多数人意愿的心理活动,它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中,特别是在青少年学生中。此种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6.
黎洪 《学语文》2002,(3):43-43
有一位中学生问我一道数学题:“A与B的2倍的和”如何列代数式。乍一看,我觉得挺简单,不就是“A+2B”吗?转念一想,似乎还可以作另一种理解。“A与B的2倍”不就是A的2倍与B的2倍吗,即2A与2B吗?那么“A与B的2倍的和”不也可以表示为“2A+2B”吗?到底是“A+2B”,是“2A+2B”,还是两个都对呢?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2015,(7):50-55
2014年11月18日,《初中生》编辑部联合湖南省教育厅图工委办公室及安化县教育局,在安化县东坪中学主办了一场主题为《我的中国梦·我的科学梦》初中生演讲比赛.作为科普编辑,我更多地关注选手在台上演讲时的情绪,“你紧张吗?”“你有什么好方法克服紧张情绪吗?”“你觉得演讲时的紧张是一种坏情绪吗?”  相似文献   

18.
一次周末的傍晚,一所知名大学的新校区,一隅空荡的角落,一个孤独的身影。上前搭话。“是住读生吗?”学生戒备地看着我,“不是。”“大几了?“大二。”“在等人吗?”“没有。”“等女朋友?”学生开始不耐烦:“哪有时间!还有很多书要看呢。”记者表明了身份,究根问底:“学校离家很远吗?”“还可以,一个小时车程。”“这么晚了怎么不回家?”被如此直  相似文献   

19.
“您的孩子有激情吗?”一位教育工作者问一位初中学生的家长。“这很重要吗?”那位家长反问道。这位教育工作者又问:“作为家长,您有激情吗?”“没有”。家长如实回答。接下来,他们就进行了探讨和论证。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说要认识某一事物、某一现象,必须亲身接触、亲眼所见方能相信。这种不盲目轻信的态度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反映了人们的自信、成熟和智慧。然而,“眼见”一定“为实”吗?自己的眼光一定靠得住吗?自己绝对不会受自己的骗吗?人们的自信一定是理性和智慧的吗?未必!不信,请读一读史铁生的短篇小说《第一人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