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姜锋  刘碧玉 《江西教育》2023,(18):50-53
<正>课标是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深刻理解课标精神,抓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积累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父爱之舟》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以及“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要以“新课标”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文中找细节、悟父爱,随即有感而发,诉父爱。  相似文献   

2.
在2005年第6期《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上,我发表了《评语文“课标”的缺陷》一文,因篇幅所限有很多话远没有说完。文章发表后,许多老师发表意见,一方面支持我的批评,另一方面表示惋惜,认为错过“课标”讨论的时机,现在木已成舟,颇有些无可奈何之感。我以为这种情绪是不对的。现在批评新“课标”正是好时机。因为我不是对抗“课标”,不是抵制“课标”。目前“课标”由试点开始转向更大面积推广的时候,我呼吁语文界要能够以理性的头脑、批判的眼光去解读“课标”,去实践“课标”,而不是唯“课标”是从,把它当成“圣经”。只有这样才能完善“课…  相似文献   

3.
一、解读新课标、化解新课标 各版本教材的《化学反应原理》都是围绕课标内容而精心编写的.因此,课标是教材的中心、灵魂及统帅.用课标和各版本《化学反应原理》对比,我们可以体会到各版本《化学反应原理》充分地展现了课标的内容和旨意.但这并不是说教授《化学反应原理》时可以不再看课标了.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课标在各个方面都提出要将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到语文课程中去,并对整合做出了许多要求。但是细读《语文新课标》发现,却没有具体阐明两者整合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发挥着什么作用?将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有哪些行之有...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为《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里,《课标》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阐述得清清楚楚,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服务于学习主体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然而,传统教学活动却将这种关系颠倒了,出现了严重的教与学错位的现象: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是不可侵犯甚至不可怀疑的权威,而学生都成了学习的奴隶,完全处于被服从的地位。这种现象,在语文课讲读教学中尤为严重。教师往往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和阐释者,在课堂上喋…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文章以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为例,重点从“《课标》解读、典例分析、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对全国高考语文命题导向与高中语文教学策略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7.
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重要理念之一。只要认真地研读《课标》,我们不难发现,“体验”一词,在文中先后出现了15次,与其基本同义的“感受”一词,出现13次,尤其是在《课标》的每一部分均有重要表述,可见《课标》对学生独特体验的高度重视。“独特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8.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中学语文教师在自身的定位上就必须体现出明显的学科特色。在传统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往往充当知识传声筒的角色。而在新“课标”环境下,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和共建,是师生“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所以,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视角的转变就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以下简称“课标”)过程中 ,不少教师对“课标”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很是不解。笔者认为 ,“课标”的提法是很有道理的 ,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 :一、语文的实践性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交往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而作为一门课程 ,它无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个特点决定了语文知识完全可以在实践中获取。显而易见 ,有些语文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靠个人的感悟 ,而不是靠教师系统、抽象的理论传授。比如说作文能力 ,为什么一些专门教写作知识的教师 ,作文水平不一定很高 ,而一些对写…  相似文献   

10.
<正>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全新解读,是新时代语文育人标准和育人要求的集中体现,也是距离一线语文教师最近、最具指导性的教育文件。新课标中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主要体现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和内容载体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决定育人方向和基本方式,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学”主要体现为基于教师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决定育人效果;“评”主要发挥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作用,为促教、促学提供参考和依据,要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评”应该发生在日常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李茜 《陕西教育》2008,(7):58-58
一、让学生充分活动 新的《语文课程标;隹》与旧的《语文教学大纲》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课标》强调“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进而提出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各种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的理论。就教学评价而言,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发展的过程评价,而不是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  相似文献   

12.
课标对教学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语文教师需要在理解课标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有的教师将其中的“运用”解读为“应用”.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从概念内涵、教学研究的内容两个方面探讨了二者的区别,又从语文学习整体角度分析了语言应用与运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谈谈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所以选这个话题,因为可以结合我的专业,同时也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进行解读,帮助老师们理解和使用好新课标实验教材。一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要实现脚踏实地而且是卓有成效的改革,面临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问题。我们语文教师缺少的不是方法,不是教学技术,而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文学素养。语文界曾经有两个口号,一个是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以前,什么东西都政治化,语文也吃够了这个苦头。因此,当时提出“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突出语文课的工具性。但接着又来了一句口号:…  相似文献   

14.
综观近两年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仍然是探宏与析微并进的状况。从宏观上解读的主要内容是新课标的特点、创新之处、意义、联系、存在问题等,比如潘涌的《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第7期)、张国生的《〈语文课程标准〉与“大语文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2期)、李秀菊的《浅谈布卢姆的教学论对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影响》(《现代语文》2004年第2期)、陈黎明的《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检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史绍典的《高中语文新课标离我们究竟有多远?》(《语文教学通讯·高中…  相似文献   

15.
丁志云 《教师》2014,(3):26-26
正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较少的时间、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我们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那么在当今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使自己所上的每一节课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有效性呢?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反思。下面就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木兰从军》一课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为《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里,《课标》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阐述得清清楚楚,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服务于学习主体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然而,传统教学活动却将这种关系颠倒了,出现了严重的教与学错位的现象: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是不可侵犯甚至不可怀疑的权威,而学生都成了学习的奴隶,完全处于被服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牛树超 《江苏教育》2022,(91):63-64
<正>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最为关键的能力之一,它决定了语文教师课堂的高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这对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当前初中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教学还存在交际目的解读缺位、语境情境分析缺失、评价审美剖析缺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菊  杨晓燕 《江苏教育》2022,(52):21-27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指导方案》解读课标,指向课改,旨在成为帮助一线教师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规范要求的良师益友。研制体系按课程标准要义、课程目标逻辑、教学实施案例、教学评价指标进行设计,具有“纲目并举、整体布局,课标解读、力求通透,案例设计、有效引导,学习评价、落地生根”等特点。结合“中外文学选读专题”,针对调研中教师的主要关切,对指导方案中“课标特点”“专题教学”“评价策略”三项内容进行解析和示范。  相似文献   

19.
邓鸿娟 《江西教育》2022,(31):77-78
<正>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密切关联,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而言,设计作业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其中,作业内容与形式的设计是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标”要求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20.
<正>关于“认识负数”这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较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发生了较大变化。2011年版课标的相关描述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而在新课标中,明确把“认识负数”移到了第四学段(初中),但在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综合与实践”板块中增加了与负数相关的“主题活动1:如何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该内容的教学要求是:在真实情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