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同素异序词是指构词语素与普通话相同,但语素顺序与普通话相异的词。《李十三十大本》属清代陕西著名剧作家李芳桂的皮影戏剧本集,其中保留了大量的近代汉语异序词,这些异序词的形成原因主要有:1.古汉语同素异序词的继承。2.双音词凝固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3.方言的影响。4.照顾韵脚的需要。探讨这些异序词的形成原因,对词汇史研究、训诂学、文献整理、修辞学等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代乾嘉时期陕西省著名的碗碗腔剧作家李芳桂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了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是研究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份十分难得的珍贵材料。以渭南市临渭区文体局印刷之《李十三十大本》为底本,对"着"字的用法展开讨论,揭示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些语法特点。《李十三十大本》中"着"字有三种用法:动词,表示感受、打击、达到目的、使役;动态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语气助词,表示祈使和假设。"的"用如"着"的现象也附带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河西方言中的助词“价”的用法及其作用进行了描述,并将其与近代汉语中的助词“价”进行了比较,认为河西方言里的助词“价”是近代汉语助词“价”的继承,同时又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4.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陕西省著名的碗碗腔剧作家李芳桂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了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是研究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份十分难得的珍贵材料。《李十三十大本》中关中方言词语数量较多,文章将其逐条记下,举其他白话著作或关中方言用法为例并释义。  相似文献   

5.
新绛方言属河东方言绛州小片。普通话无将来时制助词,但新绛方言中的“家”字可作将来时制助词,其用在动词(动词短语)后表示将来时态,且和进行时态助词“着”过去时态助词“过”“了”整齐排列,形成新绛方言完备的时制系统。此外,新绛方言的“家”字受整个句子声调影响在疑问句后音变为“间”,祈使句后音变为“价”。这是一种共时现象,而非其他专家所说的历时现象。  相似文献   

6.
唐山方言中,有一个特殊的虚词"时的"(读轻声shìdi),它附着于表示时间的词或短语之后,构成句修饰语,为主句提供一个时间参照,表示主句所表述的事件发生在过去。它可以与主句结合,主要构成三种时制系统:先事──过去时、当事──过去时、后事──过去时。  相似文献   

7.
在东干语,汉语乌鲁木齐方言中,助词“下”可以用于动词后表示“完成一已成事实”的体貌意义。也可以用于形容词后,多见于“形 下 哩”、“形 下 底”的结构中表示动态结果的静态持续。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晋语中的动态助词“得”,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可用于动词后表示进行态和持续态,亦可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性状的持续。二者的分布情况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9.
本首先论述了“来着”的分布状况,然后讨论“来着”语义意义,通过对时制助词”的”的比较,揭示“来着”一词的个性特征,最后分析了语气词“来着2”的功用以及与“来着1”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读《李十三十大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清代关中方言的研究材料相对较少,学者或直接从唐宋西北方音下推今关中方言,或以今关中方言直接上接唐宋西北方音。明清时期关中方言的特征大都是缺失的一环。戏曲语言对研究汉语方言具有重要意义。清代碗碗腔剧作家李十三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着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是研究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李十三十大本》中“才”的使用频率极高,并且语意丰富。本文通过对文本中近百条“才”字句的分析,揭示“才”在近代汉语中的各种用法。  相似文献   

12.
惠红军 《现代语文》2013,(5):68-71,2
陕西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ti]"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用作体助词,用来标记存现体、持续体、伴随体、实现体等体范畴,它与普通话中的"着""得""了"等体助词所反映的体范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又不完全相同;二是用作结构助词,用来标记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构成一种"底"字结构。在本质上,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是一个同音形词。  相似文献   

13.
《李十三十大本》中"才"的使用频率极高,并且语意丰富。本文通过对文本中近百条"才"字句的分析,揭示"才"在近代汉语中的各种用法。  相似文献   

14.
祁东县东区话里有一个"格",基本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可以作结构助词、时制助词,并在句尾表示语气。  相似文献   

15.
完成体的意义比较宽泛,有的表示动作、行为、事件成为"现实",有的表示状态发生了变化。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中,表示完成的体貌助词是"咧",相当于普通话的完成体助词"了",本文将对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中的表"完成"的体貌助词"咧"做一描写。  相似文献   

16.
普通话的"下"有动词、趋向动词的用法,但没有进一步虚化为体貌助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的"下"可以作动词、趋向动词,也可以是表示"完成—已成事实"意义的体貌助词。  相似文献   

17.
语音形式上,乐陵方言"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咧",一个是"溜",均读作轻声。句类方面,"咧"与"溜"均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除此之外,"咧"也可用于感叹句,而"溜"不能。在句法位置上,"咧"与"溜"最大的区别是,不管表达何种语法意义,"咧"只能置于句尾,"溜"则没有这种限制。在句法功能上,"咧"属实现体,"溜"属完成体。乐陵方言"了"在与语气词的共现中还产生了一些语音变体,如"喽""嘹"等,语音变体不同,其语用价值也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语音形式上,乐陵方言"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咧",一个是"溜",均读作轻声。句类方面,"咧"与"溜"均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除此之外,"咧"也可用于感叹句,而"溜"不能。在句法位置上,"咧"与"溜"最大的区别是,不管表达何种语法意义,"咧"只能置于句尾,"溜"则没有这种限制。在句法功能上,"咧"属实现体,"溜"属完成体。乐陵方言"了"在与语气词的共现中还产生了一些语音变体,如"喽""嘹"等,语音变体不同,其语用价值也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庆阳方言中的"上",既可以和普通话中的"上"一样做方位词,趋向动词,又有它独特的用法,做体貌助词和语气助词。做体貌助词时可以表示起始体、持续体、进行体和经历体等,做语气词时,表示轻松的语气。同时,文章还简要地辨别了"上"做趋向补语与做体貌助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河南平顶山方言中的"哩"和"那"都有做结构助词的功能。其中"哩"做结构助词时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而"那"做结构助词时与"的"用法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笔者通过对"哩"和"那"做结构助词时的用法对比,总结出二者异同点,虽然未能对二者可替换情况的原因做出系统的解释,但可以从中发现"那"做结构助词这一用法可能与其指示功能的弱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