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化形成性考核的发展性评价功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供发展性评价对个别化远程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形成性考核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阶段性教学评价,应当积极探索和试验有实效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充分发挥其发展性评价功能。这项改革将有助于增强学习的交互性和协同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环境的优化,促使辅导教师改变角色,同时也能全方位地促进教学资源建设。要强化形成性考核的发展性评价功能,必须对一系列考核及评价环节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特别要注意根据课程性质选择考核方法、保证评价过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根据考核内容确定评价结果呈现的方式、实行多主体评价等问题。“研究性作业评价”和“学习成果卷宗评价”作为发展性评价方法的两个实例,本文对此分别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一、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内容高中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视野,应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表现与绩效。为了切合地理学科特点、满足评价过程的简洁性,我们将反映高中地理学科素养的主要评价内容分为学习常规评价、课堂学习评价、融合式测验评价、探究性学习评价、突出表现5个方面。学习常规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勤、作业、订正等基本表现做出的;课堂学习评价不仅关注学生三基能力的发展,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发展;融合式测验评价是指与课堂学习过程一致的随堂练习和阶段性测验等;探究性学习评价在《地理》必修1~必修3中,主要是关注基本的地理读图绘图技能、自制  相似文献   

3.
<正>2022年版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提到:“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应依据各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广泛收集课堂关键表现、典型作业和阶段性测试等数据,体现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特点”,可见,在本质上,过程性评价关注的是“现在做得怎么样”“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4.
课程考核评价应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真正体现评价的实践性;应建立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增强评价的公平性、公开性、公正性;应建立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机制,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全面性;应建立任务性评价机制,体现考核的基础性.  相似文献   

5.
与单一的一次期末考试定胜负相比,过程性学习评价能更全面客观的考核学生的学习活动。我们对过程性学习评价中的作业环节进行研究,构建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作业批改系统,该系统在学生中使用验证后,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Java编程水平。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与其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不一致。其改革应力求过程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精确性评价与模糊性评价相结合;考核内容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倡导灵活多样的考核原则,考虑学生差异,注重学习和发展过程评价。  相似文献   

7.
形成性考核的优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成性考核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是对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是对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期末总结性考试评价相比,形成性考核具有目的明确、形式多样、真实可靠、激发兴趣、提高效果等优点。形成性考核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以生为本,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改革促进评价的功能由以往注重甄别、选拨转向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与个体差异。然而,在新课改的具体实践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呢?创建主观题作业在线评价系统,对信息技术新课程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小学中段语文课程评价的实施策略,要建立在对根本问题的分析之上。针对课堂教学评价中的“混为一谈”和“泛泛而谈”,针对作业评价中的“严重异化”和“严重窄化”,针对阶段性评价中的“无情境化”和“单一化”,笔者分别提出了实时式评价与嵌入式评价、教学视域作业与课程视域作业、情境性纸笔测试与综合性非纸笔测试,并举例说明其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侧重地体现在作业之中,作业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自我反思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掌握学情的途径。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用“√”“×”批改或只写“查”“阅”评价的单一形式,应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下面,笔者就对学生作业的评价,详细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正>“学业评价”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中出现的高频词之一。2022年版课标指出:“过程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应依据各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广泛收集课堂关键表现、典型作业和阶段性测试等数据,体现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教学模式应建立在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基础上,由导学、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教学效果的质量评价体系等四个主要教学过程构成,各过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动,相辅相成。导学包括对学习方式指导、课程内容指导和实践环节指导;在支持服务方面应做到“一个设计,两种保障”;同时,为学生创设基于网络条件下的自主学习环境,通过自我监督评价、形成性考核评价、课程考试评价、实践环节评价等机制,考察效果,督促学习。总之,“四过程”教学模式在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强调学习评价应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分为随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保证新课改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周静 《成人教育》2012,32(10):112-113
文章主要探讨中职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由过去终结性评价改变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学习习惯与行为表现、学习策略与方法、课堂练习与作业、阶段性小结与交流、终结性考试"这五项要素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5.
教学质量的改进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将专业理论教学、多媒体教学、专业实践有机结合,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班化教学和大班教学对比研究,强化学习及考核的"过程化",将日常课堂考勤、学生作业、阶段性测试、期末考试、综合评价等方式应用到专业课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过程中。结果表明,过程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评价手段,能够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效果,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6.
1问题的提出 学业成绩是学生评价的主要指标,但以往靠期中、期末考试,再加平时提问、作业量化考核来确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以下弊端:一是不能有效地体现评价主体的自主性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发挥其思维的独特性,因而缺乏人文关怀;二是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深入地反思,学生的学习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丧失了自主意识;三是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心理品质与个性心理特征,评价很难起到激励学生学习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当前老师考核与评价的负面影响提出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关注教师的主动建构,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工作目标;改进评价与谈话方法等措施,避免或减小学校的绩效管理中教师考核与评价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作业角度体现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作业的角度入手,通过对“作业与过程性评价”问卷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对平时作业以及过程性评价的认识与要求,并从中得出一些对我国学生学习评价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海丹 《考试周刊》2023,(29):150-153
基础课程改革必然带来对教育评价的重视,笔者通过新课程培训和教学实践之后,对现在的美术作业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美术学科评价应重视过程性、阶段性、交流性等具体系统的形成性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20.
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是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改革的方向,也是符合国际国内教育评价尤其是形成性评价的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对开放教育《金融学》形成性考核网上自测题库建设的研究,阐述了形成性考核网上自测题库的功能与特点、制作的要求与步骤等,重点对《金融学》形成性考核网上自测题库的初步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认为网上形成性考核比传统的“作业册”考核更能体现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更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受到了师生的普遍好评。网上形成性考核的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