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爱情诗歌,表达的是男子对女子追求的决心和对女子的眷恋之情。本文试通过研究《诗经》中《关雎》和《蒹葭》之间的互文性,希望能更加了解这两首诗的主题、表现手法及人物。  相似文献   

2.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诗经·秦风·蒹葭》的解题如下:本篇抒写怀人之情,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但其追求的对象为谁,迄今尚无定论。《诗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郑笺》说同,谓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朱熹不信《序》说,斥为穿凿,今人或以为是怀念恋人之作。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的《秦风·蒹葭》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朦胧诗.对其主题,古往今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蒹葭》一诗,既不是一般的怀人之作,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诗,更不是所谓的“刺襄公” 之作.它所写的实际上就是一段心理活动,即诗人的一个有关爱情的白日梦.  相似文献   

4.
《蒹葭》作为《诗经》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旨学界主要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招贤说”,其三是“求爱说”.而大家普遍认可“求爱说”. “蒹葭”、“伊人”、“白露”、“水”是诗中的主要意象,其中“伊人”、“白露”、“水”这三个意象学人论述得已十分充分,而对“蒹葭”这一核心意象,我们认为仍有探讨的空间.若以《蒹葭》诗的主旨是“求爱说”为基础,结合“蒹葭”这一意象的物理特性,以及该诗的比兴意蕴,对“蒹葭”这一意象进行关照,我们认为, “蒹葭”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自喻.  相似文献   

5.
在《诗经·秦风》多充满粗犷奔放,同仇敌忾,充满了杀伐气氛,然而《蒹葭》以其高逸出尘、婉转缠绵而独树一帜,最得风人深致。《蒹葭》虽然情节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创作年代久远,社会大背景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且作者不知是谁,身份不明,创作意图不明等原因,历代对于《蒹葭》的主旨,存在许多争论和不同的诠释。本文从"刺诗"说,"情诗"说,以及祭祀水神的"镇魂歌"说,等不同角度对诗旨进行了解读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待对读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不朽之范本,名篇《蒹葭》更是美丽异常。原诗如下:  相似文献   

7.
《诗经》被分为"风","雅","颂",其中"风"的释义采宋人郑樵之说为"风土之音曰风"。秦地人勇武善战,秦风亦多激昂豪放之语,但《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幽婉朦胧有别,是秦风中的"异类"。而正因此,《蒹葭》题旨值得更多的关注与辨考。本文将《蒹葭》还原到"秦风"的大风格之下,对《蒹葭》题旨的"祭歌说"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8.
含蓄性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人们常说古代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含蓄蕴藉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往往被推为诗艺的极致。《蒹葭》是诗经中的抒情名篇之一,是《诗经·秦风》里的代表作。秦诗中多是慷慨悲壮、粗犷质朴的作品,由此清新柔美《蒹葭》在《秦风》中显得尤为特出,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本文主要从艺术表现和审美欣赏的角度来阐述《蒹葭》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9.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洄从之,道阻且长, 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中的《秦风·蒹葭》一诗写得委婉回旋,怀人之情在情景交融的词句之间被反复吟唱。   这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但无意间问起《蒹葭》中“伊人”所指何人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美丽的女子。”原因是琼瑶的《在水一方》主题曲中便有“绿草青青,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琼瑶的这首风靡一时的歌确实依自《蒹葭》,歌词中的“佳人”当然指的是美丽的女子,但由于模拟的成分太多,导致一般人都将《蒹葭》中的“伊人”…  相似文献   

10.
《诗经·国风》中占最多数的是属于恋爱和婚姻的诗歌,而《蒹葭》更是写尽相思之苦。文章以《诗经》中的爱情诗为切入点,以详实文献为依据,首先对《蒹葭》进行了文本分析,进而重点讨论了抒情主人公苦苦追寻的"伊人"形象和那个可望难即的"在水一方"的含蓄朦胧的意境。  相似文献   

11.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我们很难想象,在秦国这个粗犷尚武之邦,竞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清代王运在《湘漪楼说诗》中甚至说它是“千古伤心之作”,它是如此细腻含蓄悠远空灵,以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头甚至盖过诗经首篇《关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作为民间流传的文学,《诗经·秦风·蒹葭》很少有雕琢的痕迹,显得清新自然又朴拙感人,深得意境之神韵。本文简要谈谈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诗经》作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我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开源的作用,以其经典、文质兼美的特性被列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必读书目。在2017年教育部统一编写的语文教材中,《诗经·蒹葭》被选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本文将从《诗经·蒹葭》的含蓄文辞、哀婉曲调、朦胧意境、真挚感情等角度出发,去探寻隐含在其中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4.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蒹葭》是一首情诗,它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清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有位恋者在蒹葭露白的曲水之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人——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仿佛置身于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及,如何更好地欣赏这首诗,我认为重点是透过诗的语言和意境,把握诗的主题,从而增加内涵量。我们知道,诗是一种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诗歌所包蕴的极为丰富有成效的内容,往往依靠精炼和谐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蒹葭》可…  相似文献   

15.
<正>《诗经·国风·秦风》为秦地汉族民歌,多为粗犷奔放、同仇敌忾之词,充满杀伐之气,然独《蒹葭》缠绵婉致、高渺出尘,令人称奇。该诗神秘难测,颇有些象征意味,其主题含蓄多义,叫人遐想,历来争议不断。就《蒹葭》而言,对"伊人"的准确定位是解读其主题的关键。为此,我们可以对该诗的旨意进行层递式地读解。把"伊人"看作是抒情主体的爱恋之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诗经》的研究历来受到关注。《蒹葭》是其中代表性的一篇,它所创设出的优美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一直让人百读不厌,评论解得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以《蒹葭》为范,来解读其中艺术魅力,从而说出《诗经》中这种说不清的美。  相似文献   

17.
关于《蒹葭》的诗歌主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根据《诗经》时代民风淳朴的特点以及诗歌里面"伊人"终而为现的情形,可以推断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单相思者,且是一名多情的男子。  相似文献   

18.
《蒹葭》是我国千古悲秋之母题,多次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其中所暗涵的美学思想,诗篇的创作文风,对于我们后人的教育意义是不可言喻的,但是《蒹葭》的教学主旨往往局限于男女思慕之情,即使现在的教学中将"伊人"的定位提升了一个高度,但其依旧多停留于企慕情境之中,王国维先生所提及的"风人深致"一说在课堂教学之中的体现少之又少,《蒹葭》所体现出的"风人深致"对于中学生了解《蒹葭》以外的周代人民的生活以及培养学生正确鉴赏不同时代的作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将从"风人深致"角度探讨《蒹葭》中别样的语文教学主旨。  相似文献   

19.
《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早期对《诗经》的阐释往往通过政治比附,后来虽然注重到原始时期男女之情但是分歧也很大。综合各个历史时期对这首诗的观点,并分别进行评判,最终可发现该诗是一女子婉拒无礼之辞得作品,回归本诗爱情主旨。  相似文献   

20.
学情分析策略东北师大附中是全国名校,学生整体素质高,自主学习习惯好。吉林省初中学校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选了《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学生已经对《诗经》有所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也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