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阅兵,这是中国第14次、也是新世纪的第一次阅兵。 自1949年以来,中国先后举行了13次国庆阅兵,最近的两次分别是1984年的35周年阅兵及1999年的50周年阅兵。这13次阅兵,有哪些让人难忘的瞬间?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阅兵,这是中国第14次、也是新世纪的第一次阅兵.自1949年以来,中国先后举行了13次国庆阅兵,最近的两次分别是1984年的35周年阅兵及1999年的50周年阅兵.这13次阅兵,有哪些让人难忘的瞬间?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任中央军委主席后,进行过两次大的阅兵,第一次是1981年秋,在华北某地观看军事演习后检阅演习部队;第二次是1984年国庆35周年时举行的盛大阅兵庆典。我有幸参加了这两次重大阅兵活动的摄影采访,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也留下一些遗憾。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4.
何立波 《档案天地》2009,(7):28-30,39
阅兵,是一项极其隆重的军事盛典.也是党和国家举行重大节日庆典的一种隆重仪式.在相当程度上集中体现了一个政党或国家的威势和军事实力、一个民族的浩然气。新中国建立以来共举行过13次国庆阅兵.其中从1949年到1959年11年间每年都举行国庆阅兵。  相似文献   

5.
顾育豹 《档案天地》2009,(9):20-22,40
新中国历史上,运用广播电视手段对四次大阅兵的实况转播,其历程艰辛而辉煌,令人难忘! 新中国建立以来共举行过13次国庆阅兵.其中影响较大且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开国大典、建国10周年、35周年和50周年的4次大阅兵。  相似文献   

6.
易文 《新闻传播》2010,(2):22-23
本文选取了去年和10年前的国庆阅兵中的徒方队作为分析对象,分别从镜头数量、景别、长镜头等进统计,从中比较出这两次阅兵电视构图的优劣。  相似文献   

7.
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庆之日,届时我国将举行盛大的国庆阅兵式。这次阅兵涉及陆、海、空、二炮各军兵种部队,反映这些年军队武器装备建设的成果;同时,注重选择具有光荣传统和参与完成重大任务的部队,安排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典型个人参阅。阅兵历来被认为是展国威、扬军威的最佳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举行过13次国庆阅兵,  相似文献   

8.
<正>国庆阅兵是军队向祖国和人民的一次汇报,阅兵也是一扇窗口,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军事力量和凝聚力,进一步提振民族信心,展现国家维护和平的决心。在和平年代,阅兵更多地被赋予了仪式和外交意义。本期"影像",特刊登建国初期国庆阅兵的部分照片,以铭记历史,启示未来。  相似文献   

9.
戴旭 《航空档案》2009,(4):75-77
历史不能割断。迄今为止.媒体和一般的文献.都将新中国的阅兵式以国庆阅兵为准计算为13次.这是不准确,至少是不全面的。新中国不是从1949年10月1号那一天从天而降的,18年前还有一个“小新中国”。那不仅是新中国历史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看做是新中国的襁褓。  相似文献   

10.
刘思扬 《传媒》2020,(2):13-14
2019年以来,新华社和相关机构合作,采集处理卫星遥感大数据,同时融合地面、无人机拍摄画面,打造了“60万米高空看中国”系列短视频,多层次、多角度捕捉中国各个省份的自然景观、人文特点和发展变化,透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成就,引发广泛关注。在2019年国庆报道中,新华社独家推出“60万米高空瞰阅兵”系列融媒体报道,以太空视角、最高机位呈现阅兵盛况,引发强烈反响。“太空瞰阅兵”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使用卫星拍摄正在发生的重大现场新闻,也是中国卫星应用史上第一次对阅兵现场进行实时成像。下一步,新华社将在空间大数据采集、加工和媒体应用方面持续探索,构建空、天、地、海信息一体化融合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引发了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本文以仪式学为理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庆阅兵的仪式体系及其象征意义进行分析,希望能更好地解读国庆阅兵的仪式文化。  相似文献   

12.
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庆之日,届时我国将举行盛大的国庆阅兵式.这次阅兵涉及陆、海、空、二炮各军兵种部队,反映这些年军队武器装备建设的成果;同时,注重选择具有光荣传统和参与完成重大任务的部队,安排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典型个人参阅.阅兵历来被认为是展国威、扬军威的最佳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举行过13次国庆阅兵,其中影响较大且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5周年、10周年、35周年和50周年庆典的5次大阅兵.  相似文献   

13.
周猛  王通化 《传媒》2015,(18):22-24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国军队又一次进入"阅兵时间". 一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盛大阅兵仪式,成为世界媒体报道的焦点、角逐的舞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主题举行的阅兵.如何吹响胜利的号角,宣示我国和平发展的决心、展示捍卫和平的能力,是这次阅兵宣传的首要课题;如何全面展现在强军目标召唤下三军将士的新风采、我军建设发展的新成果,是这次阅兵宣传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15年前建国35周年的庆典。 1984年10月1日,参与国庆庆典报道的新华社记者王新庆负责拍摄小平同志阅兵的照片。那一年的阅兵仪式上,检阅车前有两辆先导车,一辆载着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另一辆车上是新华社记者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制人员。他们是历史的记录者。而车上唯一的新华社记者,也是车上唯一的摄影记者王新庆,肩负着真实地反映阅兵,为历史瞬间定格的重任。 肩上的担子真的很重,43岁的王新庆事前做了许多专业准备与研究:用多长的镜头、几个胶卷、将快门  相似文献   

15.
胡菡 《北京档案》2015,(9):8-11
2015年9月3日,举世瞩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在北京举行,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集团)旗下的BJ40越野车,作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礼炮牵引车军方唯一指定用车”,担当起护送“国之礼器--礼炮”的使命。这是北汽车辆再一次与祖国共同经历重要历史时刻。从1966年毛泽东主席站在BJ212车上阅兵,到1984年BJ212亮相国庆35周年阅兵,又到国庆50周年BJ2020驶过天安门广场,再到国庆60周年“北汽勇士”荣耀亮相,北汽集团一直凭借旗下最优秀的产品,参与新中国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在这份殊荣的背后,北汽人也深感责任重大!究竟是什么推动北汽在民族汽车产业中脱颖而出?带着几分敬意与好奇,本刊记者于近日走访了北汽集团档案工作管理部门,通过对其档案工作发展历程的深入了解,探寻着心中的答案……  相似文献   

16.
戴旭 《航空档案》2009,(5):89-93
1949:百战雄师盛装舞步 和其他阅兵不同,参加1949年开国阅兵的所有军队几乎都是刚从战场上走来的,人不卸甲马不解鞍,以至于所有的军人都不会仪仗化的正步,也没有时间编排标准的方队,而是以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的野战编制直接参加受阅。此举即使不为世界首创,也是解放军阅兵史上所独有,但这种朴实和真实,反而更体现了阅兵的本意和主旨。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进行过12次大阅兵.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下午3时开始,1.64万人参加检阅,受阅部队旁边两个排为前导,接着是步兵、炮兵、战车、骑兵,受阅空军飞机都是缴获敌人螺旋桨飞机,为防备敌人突然来袭,有四架是携弹飞行.首都30万军民参加开国大典.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首都阅兵,作为ZO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一幕,今天已凝固为历史,那些气势恢宏的场面,通过记者、通讯员的相机和文笔,永远地记录在共和国的历史宝库中。《解放军报》以从来没有过的规模进行了气势磅礴的多种形式的宣传,突破了以往12次国庆首都阅兵宣传的格局,在全国所有的报刊中可谓独树一帜,获得了军内外的赞誉。这次宣传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战役,从宣传策划、运筹、采访、写作到组织以及版面的安排、设计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体会。一、报社领导精心的策划和决心,从全局上把握了阅兵宣传的磅礴大势按照中宣…  相似文献   

19.
开国大典阅兵:"万国牌"武器大展示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受阅的武器装备都是在革命战争中缴获日本和国民党军队的,当时我军基本上没有军工企业,"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为了整齐划一,阅兵指挥部命令各部队,将缴获的新一点的武器都集中调配给受阅部队使  相似文献   

20.
马笑清 《传媒》2016,(17):61-63
2015年9月3日,备受关注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以下简称中国阅兵)在北京举行。新闻媒体在媒介事件面前往往都凸显出其职业性的敏锐感,国际主流媒体对此次阅兵争相报道。BBC、路透社、《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日本时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时代周刊》等媒体对阅兵传达的自信和平信号予以积极评价。而《华盛顿邮报》和《印度时报》等媒体坚持在意识形态框架内报道,“舆论一律”的专注于阅兵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和思考。笔者将《华盛顿邮报》对中国“9·3”阅兵和法国“7·14”阅兵(以下简称法国阅兵)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应对西方媒体“话语霸权”,提升我国媒体国际话语权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