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韩偓不仅是唐末一位被清《四库全书》馆臣称为"内预秘谋,外争国是,屡触逆臣之锋,死生患难,百折不渝,晚节亦管宁之流亚,实为唐末完人"的忠臣,而且是唐末最后一名著名诗人。这是特为他编撰的诗文系年的简谱。  相似文献   

2.
唐末诗坛追慕之风盛行,多数诗人都是前一时期某家诗风的追随者,他们大抵可被归为学白居易的通俗浅易、学贾岛的清奇僻苦、学李商隐的艳典丽三个大的群体。通过对"贾岛格"诗人及其创作这一个案的分析,可以看出唐末诗人对前人的诗作因袭多,创新少;重形式的模仿,轻精神内蕴的传承,因而没有大的创获,只是在艺术细节上有所发展。追慕之风盛行是导致唐末诗坛既没有出现开宗立派的大家,也没有形成领导潮流的诗派,整体创作呈现衰退之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唐末乱世的文人们把政治追求的热情转移到了诗歌中,具有强烈的诗歌创新意识,唐末诗歌总体上走向议论化、通俗化,古体衰落,近体繁荣.最能代表唐末诗歌艺术创新和艺术水平的是七律和七绝两种诗体.唐末是全唐七律和七绝创作最为繁盛时期.七律艺术渊源及艺术风格呈现多样化,涌现罗隐、韩僵、韦庄、陆龟蒙等大家;唐末七律最富独创性的是写时事,且善于议论,代表人物是罗隐、杜荀鹤.唐末七绝已成一种全面普及的诗体,其主要创新表现在:体式上全面探索;构思新奇,讲求音乐美的效果;将议论讽刺艺术发展到极致;极富"造语成就";呈现"晚唐异味"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4.
<正>狼烟直上"烽火"是统名,分指烟及火。《墨子·号令篇》:"昼则举烽,夜则举火。"唐兵部《烽式》载:"每岁秋前,别采艾蒿、茎叶、苇条、草节,皆要相杂,为放烟之薪。"这是"狼烟"的主要材料,当然也可以加点狼粪调味。之所以叫狼烟,是因为唐末突厥(jué)、鲜卑这些民族崇拜狼,唐朝统治者也把他们比作狼,狼烟的意思就是狼来了。"狼烟"这个词唐末才在文献里出现。段成式说:"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戚  相似文献   

5.
荆浩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其在绘画创作和绘画理论方面均有很高造诣。作为荆浩绘画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笔墨"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其对"笔""墨"这两个概念作了严格意义上的界定,将两者融合为一,并提出"忘笔墨而有真景"的主张。如此,不仅丰富了唐末五代时期的绘画理论,也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分裂割据局势形成的原因"五代十国"在我国历史上虽然是一个短暂的时期,然而它却是由唐后期藩镇割据过渡到宋统一全国的重要阶段,时间虽只有五十多年,而内容却十分复杂.由于这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是紧接着唐末农民战争之后,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农民革命的"恶果".但只要我们深入去探索,自必会看出,唐末农民战争是在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局势下产生的.唐末农民群众的革命威力虽基本上摧毀了唐王朝,但对藩镇割据者的势力却没有能够彻底消灭,他们在唐政权亡后继续割据各个地区.五代十国的所谓君主绝大部分便是唐末的节度使,这些政权的建立实际上都是由于节度使之流的互相篡夺,互相攻击而造成的,因而此种局面应该看作是唐藩割据互争  相似文献   

7.
韦庄是晚唐一位重要的诗人,其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植物意象。通过梳理分析可知,韦庄诗中的植物意象在具体使用时呈现出颜色鲜明、拟人化以及结合他物构成意象群的特点,在情感方面其诗歌主要承载了诗人的国破家亡之痛、拯物济世之盼、羁旅怀乡之愁以及山林村居之闲。韦庄常用的一些植物意象虽与唐末诗人有共同之处,但这些意象在哀叹个人"小我"命运之余,又展现出体恤百姓,关心家国的"大我"情怀,有着传统儒家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也谈张淮深之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末沙州归义军主政人张淮深之死一案,向为学人所瞩目。学者们见仁见智,聚讼纷纭,至今仍莫衷一是。近来敦煌研究院李永宁先生发表《竖牛作孽,君主见欺——谈张淮深之死及唐末归义军执权者之更迭》一文,牢牢抓住《张淮深墓志铭》中“竖牛作孽,君主见欺”一语,追根溯源,掌握了问题的关键之所在,笔者受启迪,继续探讨,以期向史实靠近。  相似文献   

9.
<正>散文是一种篇幅比较短小、形式灵活、语言优美、取材广泛的文学体裁,它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都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强烈的抒情性是它突出的特点。它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直抒胸臆,总之都是作者从此境此景出发,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地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散文的这一特点,与我国唐末著名文学理论家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所谓"象外之象",即指由有限之象达到无限之象。这里的第一个"象",是指人们所具体接触到的有限的客观的人  相似文献   

10.
韦庄是唐末、五代文坛上一位诗、词兼擅的重要作家。他不仅在诗、词的创作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提出了自己明确的文学思想——清丽。韦庄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他的诗也具有清丽之美。他以清词丽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境界,在唐末诗坛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韦庄是唐末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诗作中存在大量的"风"意象。这些意象在形式上具有急、香、清的特点,在承载意义上多象征离愁别绪与思乡之情、怀古伤今和家国之痛,在表达时多节制有度,符合"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审美典范。深入了解韦诗中的"风"意象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韦庄其人其诗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唐末五代之际,干戈扰攘、国土分裂,素有"乱世"之称。在武夫称兵、悍将嗜杀的混乱时代,许多文人士人为了躲避战火摧残纷纷选择避地南迁,这些南迁士人以迁入江淮和巴蜀地区居多。唐末之际的巴蜀文坛主要以中原地区播迁而来的移民文人群体为主,这些身处特定时空地域和历史背景下的文人士子在流寓和侨居巴蜀地区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卓立挺出、特色鲜明的生成聚合态势和人格思想心态。  相似文献   

13.
唐末小品文简论刘朴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指出:“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认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泽丛书》里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  相似文献   

14.
唐末文论家司空图提出了"四外说"的意境理论,并大力标举王维。试图以"四外说"为理论框架,以解剖麻雀的方法分析《鸟鸣涧》的意境层次。司空图意境理论包含的象、景、韵、味的基本内涵,为后代文论家倡导的情、景、理之意境理论打开无数法门。  相似文献   

15.
唐末著名文论家司空图继承了先秦以来的理论研究成果,总结了唐代,特别是王、韦、柳诗歌创作的经验,对诗歌的"味"作了更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以"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为核心的"韵味说"理论,其影响深远。文章就从"韵味说"的意蕴内涵、"韵味说"的具体要求、"韵味说"的评析三个方面加以阐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6.
古代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绩溪旺川曹氏为唐末从山东迁徙而来的望族,历经千余年,子孙繁衍生息于斯,培育了一批俊杰之士,<旺川曹氏宗谱>记录了千年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陶瓷史的研究中,唐、五代时期,越窑瓷器有一种所谓秘色瓷。根据唐末徐寅《贡余秘色茶盏诗》、陆龟蒙《秘色越器诗》,都认为唐末越窑中一批精致的产品,统称为秘色瓷.究竟何种瓷器谓之秘色瓷,自宋代以来,各家说法迄未一致。北宋赵令畴《侯鲭录》中说:“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但有人认为秘色并非神秘之秘,也不是统治阶级所专有的意思,而是当时人们对青瓷色样之统称.犹晋代称青瓷为缥瓷.而日本的古陶瓷研究者认为秘色即翡色,秘与翡乃一音之转.陈万里  相似文献   

18.
香奁诗探微     
香奁诗探微袁曙霞香奁诗也称奁体、艳体,是唐末流行的一种诗风。其代表人物是唐末的韩,编有《香奁集》。严羽((浪诗话》说:“香奁体、韩之诗,皆据裙脂粉之语。”韩在《香奁集序》中也称:“遐思宫体、未降称庚信改文……柳巷青楼、未尝糠批、金闺绣户、始预风流。咀...  相似文献   

19.
在唐末动乱不堪的时局下,诗坛也呈现出颓丧凄凉的格调,被认为是“典型的衰世之音”。然而在司空图的诗歌中,我们却能看到一些突破时代局限、“不类衰末”的亮色。诗人通过清新灵动的意象、巧妙的意象组合和静中生动等方式,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机、涌动着生命活力的意境,在唐末诗坛上呈现出异样的风采,给人以希望和慰籍。  相似文献   

20.
<正>"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这首宋代黄庭坚写的绝句提到的"杨风子"是五代时期一位最著名的书法家杨凝式。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唐末到五代,短短的几十年,朝代数次更迭,战乱连年。这之中,他历仕五代,几次寻病辞官,又几次入朝为官,可以说动荡贯穿了杨凝式的一生,注定了他的生活起伏跌宕、波澜不尽。因他一度在洛阳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