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薛晓 《文学教育(上)》2014,(14):104-105
海明威著名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典型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笔者认为海明威向世人传达的并不是虚无主题,而是一种“桑地亚哥”式的硬汉精神.文章主要从老人自身的举止的描述和两位侍者言行的反衬中去探索老人形象,挖掘深藏在表面虚无之下的硬汉精神主题.  相似文献   

2.
童心丹 《考试周刊》2014,(53):19-20
海明威在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用短短一千多字,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空虚寂寞与信仰缺失的世界。本文通过分析海明威这篇小说中的整体文风、叙事视角、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等文体特征,使读者在欣赏海明威特有的文体风格和高超的文体技巧的同时,了解海明威悲观虚无又充满生存信念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著名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受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唯意志主义悲观思想的影响。他对“虚无缥缈”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认识。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正是表达了海明威对理想幻灭的绝望之情。本文通过分析该篇小说的主题,对海明威的虚无主义思想进行了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尽管情节简单,但美学意义深刻。它以小见大,用简洁的词语和简短的对话,描绘出生活在虚无中的现代人的孤寂无助,使读者在细读之后,在悲凉的情绪体验中不断反思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从而体会作者的创作初衷,领略作品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5.
评海明威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明威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三个人物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虚无主义、死亡意识、英雄主义是海明威作品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沈爱玲 《文教资料》2011,(12):48-49
本文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理论和语域理论出发,通过对海明威的著名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人际功能的语气和情态;语篇功能的主位结构和衔接的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与语境的三个变项即语场、基调和方式相联系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新批评的方法,从小说的要素出发,对海明威的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冲突进行了分析,从而阐释了小说中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并发现这部小说中的冲突贯穿始终,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8.
依据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对话中的人物语言进行言语行为的分析和研究,以帮助读者更透彻地理解小说揭示的主题。言语行为分析结果表明人物的简约语言之下蕴含着丰富的表意行为,在对人物言语行为进行剖析和理解的基础上,读者可以逐层深入地领悟出小说深刻的中心思想,这恰好也是海明威的"冰山风格"想要带给读者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9.
功能语言学的系统功能理论认为可以通过语气系统来分析文本的"意义潜势"。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功能理论,通过对小说《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中人物对话进行人际功能语气分析,揭示语气功能在帮助深入分析作品人物关系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意义层次的作用,有助于深入地理解作者海明威的特色语言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0.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海明威最成功的短篇小说之一。它情节简洁干净却不乏深度,发人深省,历来是评论家和文学爱好者讨论的热点。该篇的虚无主题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深切关怀。本文将从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出发,探讨它对生活在荒原之上的现代人的启迪,思考面对终极的虚无我们所应抱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与习语的翻译,该文对《药》的两个译本(分别为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和威廉·莱尔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两个译本在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和文化传播上都有其利弊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一国两制”的实践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的理论探索史。16年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因此,对“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认识与评价,必须从国情与时代的发展中来探寻演进的逻辑。它的成功体现了我党在处理国家内部问题时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适应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用实践丰富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当代论域。  相似文献   

13.
《枕草子》开创了日本文学史上"草子"这一新的文学样式,其文体特征鲜明,体裁上属于随笔散文,可以将驳杂的内容和灵活的形式融为一体;在使用假名作为创作符号时,表现出了个性化的色彩;体裁特色及作者个人的创作个性又赋予了作品自由、高雅的风格特征。作为平安文学的双璧之一,其独特的文体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语历史文法》是研究汉语历史语法的的重要著作。但其中也有可商榷或补充之处。书中说,近代汉语中没有“ABAB”型后带“儿”的现象,其实,《金瓶梅词话》中有4例,虽然数量很少,但却有这种语法现象;书中又说,近代汉语中动词重叠带“儿”尾后后面没有带宾语,事实也确实是如此,但现代汉语方言(如山西,陕西)中有这种现象,这可补太田先生此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围绕冯其庸先生的《瓜饭楼丛稿》的出版展开访谈,重点对冯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做了梳理。  相似文献   

16.
"儿化"现象是普通话和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对其研究的文章很多,有共时的研究,也有历时的思考,主要有三方面:普通话的"儿化"现象研究、方言"儿化"现象研究和对其演变的研究。总观这些研究,其中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方言与共同语的结合、共时与历时的结合、多方言的综合比较研究等还做得不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金学”研究成果斐然,然而其小说版本却一直模糊不清。由于金庸小说版本众多,情况复杂,需要仔细梳理辨析。金庸小说的旧版分为正版与盗版两大类,正版又分为旧版连载版和旧版书本版。旧版书本版分为“三育”系统和“邝拾记”系统。盗版则比较混乱,所盗不仅含“旧版连载版”和“旧版书本版”,甚至永明出版社同时盗取两个版本的内容。为打击盗版,“邝拾记”又推出了普及本和单行本(合订本),此外,出于利益考虑,“邝拾记”也出版过盗版书。由于盗版猖獗,在进行金庸小说研究时,旧版连载版与时人记述应是最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给我X”构式中的“给”不同于引出与事成分的“给”,其中,“我”一般不能换成其他人称,也不能换成复数,“我”并不是事件的参与者,而是要求、命令的传达者。“给我”所表达“要求、命令”义是虚灵的,不是本身所固有的概念义而是一种“意义潜力”被激活,是其所在的构式与语境赋予的。  相似文献   

19.
张国光高举“当代红学”大旗,目的在总结六十多年来红学界的是非功过。“两种《红楼梦》,两个薛宝钗”,是他的“当代红学的宣言书”。他猛烈批判红学两个“凡是”派的代表周汝昌,深入论述高鹗的巨大贡献;批判周汝昌支持的红学丑闻“震惊人类的发现”,捍卫中国红学和中国学术的荣誉;与欧阳健论战,肯定胡适新红学和脂评本发现的重大意义,这一切都是为了中国“红学”健康地迈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20.
作为120回抄本,蒙府本《石头记》一直受到红学界的重视,关于其配抄部分底本问题,学界一般认为应属程甲本系统。通过蒙府本与各翻印本文本比对,论述蒙府本配抄部分文本系据程甲本系统而来,确切地说:卷首程序乃抄自藤花榭本,而非程甲本;配补正文部分(第57回-62回、第81回-120回)则抄自程甲本和程甲本翻印本,而非另一种“底本是脂本和程本之外的抄本”蒙府本乃是一部脂本和程甲本翻印本的配装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