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光地用仁义礼智的理学思想评价古人,强调文道兼备的性格,即是"知人";他强调格物致知,穷理即为格物,格物即为知本,注重把古人置于当时所处的气运、朝代之大背景,即是"论世";他还将"知人论世"观运用于选文,符合其"知人论世"观的文章后选存。  相似文献   

2.
从言意关系看文学意义的生成,它应该包括作者赋义、文本传意、读者和批评家释义三个阶段。就作者赋义而言,中国古人持"语言工具论",所以"言不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持"语言本体论",所以"意义生成于自身"。就文本传意而言,中国古人借"象"来传意,即"取象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在语言自身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中寻求意义,凸显了文本自身的意义传承功能。就读者和批评家释义而言,中国古人认为意在言外,即"义生文外";而现代西方人则认为意义产生于作者、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中。总之,我们古人把这三个阶段统一成整体;而现代西方人则将它们推向了深入。  相似文献   

3.
卵和蛋是一回事吗我们的古人把自然界的动物分为两大类:牛、羊、狮、虎等需要哺乳长大的,称之为"胎生";鸡、鸭、鹅、鸟等不必哺乳长大的,称之为"卵生"。"卵"不属于形声的字,而是象形兼会意的  相似文献   

4.
编者推荐:从"早"的角度写屈原,编者所见,本文作者是第一人!卒章上升到"不孤单"的高度,立足现实评说古人。此文还可锦上添花:第一,材料还要更具个性,补充屈原"先知先觉"的独特细节。第二,语句还要仔细斟酌——第四自然段中的"即使"应改为"虽然";第八自然段中的"花朵"宜改为"早梅";第九自然段中的"不久"应改为"后来";第十自然段中的问号宜改为叹号,并删除"吗"字。  相似文献   

5.
《甘肃教育》2012,(7):67
"学富五车"是形容学识渊博的。我国古人已开始用竹片或木片作为信息载体。用以书写的竹片叫做"简",又称"策";用于书写的木片,叫做"方",又称"犊"。"学富五车"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篇:"惠施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作者所写的"景"、所咏的"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在中国文学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解读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文、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古人爱玩的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诗词中的游戏借着只言片语流传今日,、留下无限遐想。.摔跤在古代不止叫"角抵",还叫"蚩尤戏";下围棋的棋盘也不仅叫"玉盘",还叫"方亭侯" 。斗草放风筝,观棋听琴曲,都是人间乐事。你能透过这些别称,识别出游戏的真面目吗?  相似文献   

8.
古人对教师多有论述,如"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师者,人之模范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教育家徐特立也曾指出,教育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师对国家人才的培养,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下一代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愿驾叶小舟,沿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只为看一看古人之痴,享受其美……我看李白酒痴之美。他,一个潇潇洒洒、为酒痴狂的男子,宛如一朵青莲立于诗的池塘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挥袖之间,酒香弥散,痴了……独坐亭台,他便"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仕途不顺,他则"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愤懑之时,他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相似文献   

10.
古人把知识称之为"学问",意思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学又要问。"学""问"并行,是古往今来,中外的学者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曾要求弟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荀子面对知识学习时就曾说过"不知则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英国人培根谈及做学问的方法时说"多问必多闻";我国现代学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学问"。由这些可知,学习的过程就应是不断产生疑问的过程,是对知识疑问不断探索,解决疑问的过程。从教学角度出发,"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出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是真正地给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方。  相似文献   

11.
古人爱玩的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诗词中的游戏借着只言片语流传今日,留下无限遐想.摔跤在古代不止叫"角抵",还叫"蚩尤戏";下围棋的棋盘也不仅叫"玉盘",还叫"方亭侯".斗草放风筝,观棋听琴曲,都是人间乐事. 你能透过这些别称,识别出游戏的真面目吗?  相似文献   

12.
古诗词是人类文化艺术长廊中的明珠,也是人类美好情感的结晶。学好古诗词,对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在此,笔者就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一、反复诵读,品味古诗词中的音韵美古人对"读"有着经典性的概括和诠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13.
我们穿行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林,有多少次,我们怦然心动,"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多少次,我们目迷五色,"误入藕花深处";多少次,我们为古人的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为谁而生?理解为谁进行?不同的阅读者会持有不同的阅读理念。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主张:"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当代学者钱理群则强调:"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当代作家马原倡导说:"读书要有慧根……读书是读‘表’与读‘里’的合一。"为什么这些年来语文教育界提倡"一千个读者眼里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理解的方式?难道千差万别的阅读理解的方式背后没有普遍共通的规律吗?笔者试图探讨阅读理解的方式,不当之处恳请同人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正>笔是文房四宝之一,许多文化行为的名称都和笔相关。提笔撰文、写诗、作画叫"命笔""涉笔";文章的开头叫"起笔";自己写成的文字叫"亲笔";受人之托写的文字叫"嘱笔";集体讨论,由一人或数人动手写的叫"执笔";写作时中断或停止叫"辍笔";文章的韵味和风格叫"文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尝试性的写作叫"试笔";模仿别人的字画叫"仿笔";特别精彩的文字叫"神笔""妙笔";杰出的写作叫  相似文献   

16.
《辅导员》2011,(Z2):115
一、因诗人的性格或创作风格而起李白诗飘逸,人称"诗仙";杜甫诗以典雅著称,被誉为"诗圣";李贺诗奇崛冷怪,人称"诗鬼";白居易吟诗成癖,如同着魔,自称"诗魔";孟郊、贾岛苦吟成性,人称"诗囚";刘禹锡性情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局面,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新理念,不断地探索研究,不断地总结反思。借此,我把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探讨,以此共勉。一、以读为本: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  相似文献   

18.
<正>一、鹤文化及先唐咏鹤文学鹤属鹤形目,除南美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鹤类中形态最美丽者为丹顶鹤,外形显著特征为朱顶露眼、雪翅修趾,形貌潇洒、飘逸脱俗,鸣中律、舞应节,古人称之为"仙人之骐骥";国人对鹤类习惯称呼为"仙鹤",原型也正是丹顶鹤。从这些美誉中可以看出古人对鹤的喜爱,因此在我国古代文化中随处可见鹤的身影。更由于仙鹤高洁的形象,被人们赋予了极多的内涵,或象征君子,或表达离意,或隐喻神仙,或征兆祥富,形成了十分  相似文献   

19.
继伟 《小学生》2013,(5):18
纠错:"锋力"应改为"锋利"。分析:"力"有5个义项:①物体相互之间的作用,如"力气";②力量,如"脑力";③特指体力,如"大力士";④尽力,如"努力";⑤姓。"利"有6个义项:①锋利、锐利,如"利刃";②顺利,如"便利";③利益,如"利弊";④利润或利息,如"暴利";⑤使有利,如"毫不利己";⑥姓。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参加了苏州市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在可以称得上语文教师"基本功"的几项考查中,分值最大的一项就是"文言文断句及翻译"。在大赛的组委会看来,语文教师的"断句"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查点,它已然成为衡量一个语文老师基本功是否"扎实"的重要考查环节了。一、断句的重要性1.断句是古人的"必修课"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人读书都先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结尾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