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于丹 《中学文科》2007,(8):8-10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于丹 《中学文科》2007,(9):17-20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陈非又 《红领巾》2008,(9):40-41
刚拿到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时,我感觉高不可及,但通过认真阅读,我知道了《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和朴素的,还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想要的快乐生活。  相似文献   

4.
于丹 《中学文科》2007,(7):16-18
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现摘要发表,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于丹的《论语心得》在央视栏目《百家讲坛》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快,中华书局出版了该节目的讲稿,销量一个月内突破了80万册,估计最终将超过易中天的《品三国》(上)。  相似文献   

6.
孔子说:“古之学为己,今之学为人。”(《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除了要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说话和做事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一篇赏析文章,主要从立志修身、治学做人、饮食文化、论教、论士和论仁等方法,反映孔子的思想及《论语》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10.
于丹 《中学文科》2007,(10):17-20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笔者读《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根本无关乎对这本书本身的评价,而是一种在学习之后的自我感想而已,由安贫乐道想到教师的幸福问题,既而是相由心生和六经注我的人生联想。  相似文献   

12.
李零 《教育文汇》2007,(9):46-48
读《论语》,我的感受是两个宁:孤独。孔子很孤独。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  相似文献   

13.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叫做“仁”.后叫做“知(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闫学 《师道》2004,(2):44-45
展读《论语》,处处可以感受到孔子的儒雅和谦逊的君子作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小知人也”,夫子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却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表露的是一种以他人为上的可贵的谦逊。再如“吾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也”之句,作为一代大学问家,他把自己学识渊博的原因归结  相似文献   

15.
《于丹〈论语〉心得》之所以受到听众、读者的欢迎,是因为它让受众既受到心灵上的启迪,又获得美感上的享受。形式上的审美性、思想上的启迪性、风格上的灵活性,就是“心得”的语言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百科》2010,(9):30-32
直面生命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儒家经典,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它倡导敬畏天命,重生惜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它推行仁义礼智信,做事中庸,与他人和谐相处;它主张俭用节欲,寄情山水,完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开创生态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宽容能使学生内心受到感化,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设起心桥,促进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当然,宽容不是姑息放纵,作为教师应该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是非面前不糊涂。对于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尚未成熟却自以为是的另类学生,教师对他们多一些微笑,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关心,少一些约束,他们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信。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诗出现在20世纪初期,是一种迥异于古典诗歌的新的诗歌审美规范和创作实践。从时闻上看,指从1917年白话文运动开始到现在所有蹦现代汉语进行写作的诗歌。  相似文献   

20.
薛瑞萍 《师道》2003,(10):43-43
课程已经结束,离考试还有些日子,于是照例带学生“念经”。我是想起哪儿说哪儿,海阔天空,随兴所至;学生是能懂多少懂多少,全无负担。今天说的是《论语》。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贡曰:“师与商也孰愈?”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然则师愈与?”曰:“过犹不及。”一边听解,一边跟读,随着《论语》从容和谐的韵律,学生情不自禁地摇晃他们的身体或脑袋,彼此看见了,发出会心的愉悦的笑———这和我当年的情形是多么不同。作为上个世纪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