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元旦刚过,一位朋友来电话报喜,说他从网上看到,《新民晚报》“林放杯”杂奖揭晓,我的《论“走过场”一在获奖名单上,朋友说这可是个大奖,奖金3000元呢:我为这个消息高兴,但首先想到的是,这笔奖金我无权独享,因为真正该受奖励的是一位编辑,是他玉成了——甚至可以说是“挽救”了这篇最终获奖的杂,而这位编辑并不在新民晚报社供职,他是《汇报》“笔会”版的编辑朱大路同志。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时代梁武帝的太子萧统,算得上是一位古代编辑。当然罗,他既不是报纸编辑,也不是专职编辑,而是“业余”的书籍编辑。萧统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编了一部《文选》,收录了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间一百三十个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多篇。这位太子寿命不长,只活了三十岁,死后谥昭明,所以,他编的这部《文选》又称《昭明文选》。这部书后来影响很大。“《文选》烂,秀才半。”一个书生,如果能把一部《昭明文选》读得滚瓜烂熟,那末,他就等于弄到了半个秀才。唐代的大诗人杜甫,也曾经写诗叮嘱他的  相似文献   

3.
一位老编辑为培养一个业余作者,前前后后曾给对方写去100多封信。一位中年编辑以这位编辑前辈为榜样,同样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去扶植和引导着文学新人。在飞鸿的往返和稿件的传递中,双方的事业与友谊俱增。这,就是《真情尽在信稿中——“我与作者”之一》所要告诉我们的。  相似文献   

4.
偶读《编者与作者之间》,感触良多。 《编者与作者之间》的主人公叫萨克斯·康明斯,美国兰多姆出版社的著名编辑。 有一次,萨克斯应邀出席鸡尾酒会,他厌恶闹哄哄、醉醺醺的人们,独自站在角落里。一位女士端着酒盅飘然而来,问:“干嘛要站在角落里,是作家吗?”萨克斯答:“不。”“那么,你是干什么工作的?”萨克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做清洁维修工作。” 萨克斯的玩笑话,一语道出了他对编辑工作的认识。他认为:“书是集体努力的产物,一般人并不充分了解这一点。一本书的质量,它对读者所产生的影响,常常取决于编辑的‘清洁维修’工作做得如何。”  相似文献   

5.
也谈“衣食父母”魏世弟【武汉】读《出版科学》杂志,一位学者因自己的专著稿无法出版,求售无门,后来一位编辑慧眼识金,终于使之变为铅字,变为沉甸甸的书本,于是这位作者感慨系之,叹道:“编辑真是作者的衣食父母!”时隔不久,又一期《出版科学》上,登出了一位编...  相似文献   

6.
离它远点好     
据台湾《雷声》周刊刊载的一篇文章透露,在国民党《中央日报》担任过半年“代理总编辑”的朱宗轲,动不动就要修改下属编辑的标题,以显示他“有学问”,但常常改错,以致弄得人啼笑皆非。有一次,大约是1980年10月10日,一位编辑拟了这样一个标题:《国庆活动高潮迭起》,到了这位“代总编辑”手里,大毛一挥,把原来的标题改成《国庆庆典活动/高潮不断迭起》,“国庆活动”中间还要加上“庆典”,  相似文献   

7.
先解题——本文副题中的“两结合”,指的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两者相结合。七年前,一个出版过自己杂文集的某杂文刊物编辑,在某地参加高等学校的自学考试中,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考题:杂文的定义答案:杂文是文艺性的评论批分:0 这位杂文编辑兼杂文作者的答案,为什么得了“0”分呢?因为,阅卷的标准答案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综合。”他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样,所以就吃了个“大鸭蛋”。  相似文献   

8.
1911年,一位名叫海德门的英国社会党人出版了一本名为《危险生活记事》的书。这本书出版后不久,列宁即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因为这位自称社会主义者的作者对马克思的回忆只写了一种东西——轶事。列宁在《海德门谈马克思》一文中批评指出:海德门几乎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猎奇方面”,而不是政治方面。读了他的传记,只知道马克思的“轶事”,而不知道“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民日报国际部“海外记事”征文的编辑,对于《啊,鼓岭!》一文(刊登于本报1992年4月8日第7版)获得一等奖并不感到意外,但对它引起的一些反响,却是始料不及的。由于本报所起的桥梁作用,这篇文章记载的动人故事得以延伸,续写出美丽的篇章。《啊,鼓岭!》的作者钟翰是位留美学生。他在与嘎登勒太太的交往中,了解到这位英国老太太同他  相似文献   

10.
抗战初期,1938年6月,我在汉口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遇到一位笔名“老百姓”的青年,他原名徐师梁,江苏人,在汉口帮助朋友编《大众报》七日刊。他外表温文儒雅,但胸怀大志。他看到河南一带,自我军徐州突围之后,大军云集,而当地报纸奇缺,消息闭塞,就在7月份,毅然离汉北上。临别,我们问他:“你单身去前方,凭什么来办报?”他慨然回答:“我只带一支铁笔,一块钢板足矣!”他进入中原战场,初在当地游击队中奔走,然后找到同伴三人,即开始编辑发行油印的《大众报》,从印几百份开始,逐步发行推销,最多时竟达到一万份左右,这真是战时力、油印报的一大奇迹! 这位“老百姓”记者,不仅精通编辑、采访业务,  相似文献   

11.
金近同志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而且是一位儿童读物的老编辑。他从1935年在上海一家《儿童日报》报馆做助理编辑开始,几十年来,在儿童文学的园地里,倾注了不少心血。如今,拿他自己的话说,已经是“须发花白的老园丁”了。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登门拜访了这位培育祖国花朵的“老园丁”,请他谈谈做好儿童读物编辑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12.
风仪兼师友     
40年前,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一篇介绍《保卫和平》杂志中文版的书评,那时我正在学写书评,被这篇观点鲜明,引证巧妙和文笔优美的文章深深吸引住,一口气读了几遍,留下难忘的印象。书评作者署名“郁进”。原来这位“郁进”就是我们出版社的戴文葆。他从上海《大公报》调到人民出版社前后,他的学识才思和编辑功力,早就在  相似文献   

13.
在《风雨编辑窗》这部长篇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篇相形见绌的作品压了两期了。有的编辑声言“替作者考虑”,主张将这篇作品发掉。有位领导立即对“替作者考虑”说给予  相似文献   

14.
瞧,作家孟伟哉正在他的书房读书。他读的是一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又一个早晨》.书的作者是青海省藏族青年作家多杰才旦.孟伟哉,这位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审、副总编辑,喜欢这位青年作家,更喜欢作者笔下所表现的青海牧区。因为,孟伟哉对青海是很有感情的,在他的长篇小说《昨天的战争》里,就已经充满激情地写到了祖国的大西北。  相似文献   

15.
英年早逝的杨贤江是中共建党初期的党员,也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一位杰出的杂志编辑家。1921年,曾和恽代英一起做过少年中国学会负责人的杨贤江,辞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职不久,由一位叫朱元善的老商务人介绍,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辑他在学生时代就常向其投稿的《学生杂志》,由作者而成了这个杂志的编者。这个杂志的主编就是介绍他入商务的朱姓编辑。在初始他只是协助这位朱姓编辑主编杂志,朱是一位思想僵化的旧式编辑,并没有太多的编辑思想,结果把杂志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在有关中国编辑史的研究中,不少学者指出,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编辑家。本期与下期连续刊载的《论“述而不作”——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史论之二》一文,即是侧重于编辑工作的角度,对这位中国“编辑工作者第一祖”(戴文葆先生语)的著名的“述而不作”思想的研究。作者稽考钩玄,探幽索微,系统分析了古今学者的有关阐述与评价,并由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出版自由”,最初是作为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的一个口号提出来的。在当时,它的进步性体现于“资产阶级反对  相似文献   

17.
在广州街头,每逢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就会有人想到打电话给“76887”。这个号码是《读者今天来电》专栏的专用电话。这个专栏是怎样办起来的呢? 去年年底的一天,羊城晚报一版的一位编辑,接到读者的一个电话,反映他的住所被脏水浸泡了,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位编辑放下电  相似文献   

18.
编辑异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前,一位著名作家提出了“作家学者化”的高见,引起文学界的重视。前些天,一位不著名的编辑提出了“编辑学者化”的动议,引起出版界有关方面的注意,认为提出了新问题,值得研究。如果只看字面,很容易误解后者是从前者“化”来的,依葫芦画瓢,算不得什么新主意。可是,当我同这位编辑朋友深谈以后,方知不是东施效颦。我说这位编辑不著名,是近几年来广大读者争购他负责编辑出版的《明末清初小说选刊》丛书,而却不大注意他的名字。又因为  相似文献   

19.
在南极的冰雪中,在北极的荒原上,在中国南海的热风里,在塔克拉玛干的大漠深处……从海外异域到神州大地,都曾留下他采访的足迹。他是一位“老总”———在人民日报副总编的位子上一干就是16年半,他认为“总编辑”就应该总是在做编辑;他又是一位“老记”———总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在《东西南北中》、《大江东去》的大型系列报道采访中,在人大、政协“两会”的会场内外,在悉尼和盐湖城奥运会的赛场上,都有他不倦的身影。他就是《我在现场》一书的作者李仁臣。他认为当“老总”和当“老记”并不矛盾,主张“红笔蓝笔”兼…  相似文献   

20.
随着2004年新年钟声的敲响,巴金这座不灭的灯塔,已经101岁了。众所周知,巴金是“中国伟大的作家”(金庸语),但有相当多的人不知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编辑出版家,究其原因,大概以他在文坛的光辉掩盖了他本来也光亮的另一面有关。就此,我曾撰文《巴金的另一面》①来拾补此事。事实上,巴金在编辑出版方面的资历积累,异彩纷呈,厚重如山。从他1921年在成都编辑第一个刊物《半月》算起,至今已历84年,参与编辑或主编的大小刊物不下20个,其中主编《收获》长达46年,这是一份惊人的成就。举目当今编辑出版界,有谁堪比?。回顾巴金的这段茫长的编辑经历,值得咀嚼的地方很多很多,但我觉得,他甘当伯乐,对有潜力青年作者大力提携的做法,尤为可圈可点,值得做编辑的回味借鉴。在此,我愿撷取巴金在1979年重任《收获》后,就他对新作者及其作品的发掘进行探索。“多出人,多出作品”的办刊方针《收获》创办于1957年,是享誉国内外文坛的大型刊物。在创刊之始,巴金就确立了“多出人,多出作品”办刊宗旨,在发刊词中,主编巴金、靳以就说:“我们愿意以‘收获’作为作家和读者的桥梁,让读者表示对作品的意见,让作者倾听读者对作品的意见……,使他的作品更成为人民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