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审美教育都必须以形象来感人.因此,语文课的教学必须突出文学形象。这些形象常常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富有强大的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美学价值。所以语文美育可以借助课文中的形象,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思想为指导,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化形象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他们的美好人格,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
高校文学教育危机重重,既有历史因素的强力影响,也有社会发展等时代因素的冲击,更有文学学科定位模糊、设置随意、教学滞后等方面的问题。思想性和审美性是文学共生共在的属性,必须坚持二者的统一。因此,文学教育自是一种整体教育、整合教育,由文学作品感知与解读切入对文学史观的认知,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涵养其审美精神与健全人格,方是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3.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儿童文学研究的蓬勃发展,面向少年儿童的文学作品质高量多。而要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效应和价值功能,必须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解读文学作品,教师要善于引导。要熟知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把握少年儿童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认知发展规律,紧紧抓住文学的语言、情感和形象这三个基本要素,进一步的启发、引导,帮助他们提高感知生活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少年儿童在文学解读中增长知识,扩展视野,丰富人生体验,对文学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的把握,最终给予审美的观照。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学习要重视其工具性作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能力,但是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亦不可忽视。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能力。由此,语文教学中要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重视文学教育,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本文从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法、多元解读作品、鼓励课外阅读等方面,探讨了高中语文学习中文学教育如何提高高中生文学素养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金海燕 《现代语文》2005,(8):100-101
随着新教材中文学作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学教育业已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热点.中学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6.
文学教育,以经典文本为教学对象,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中,基本上以文本解读、赏析为主要教学内容,强调的是对文学作品的认知、理解和审美。然而,文学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和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其他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所学文本进行相关地拓展性阅读,借助文学来把握、认知整个社会文化、历史,是具有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7.
廖学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80+82-80,82
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急切呼唤培养学生的文学启蒙教育,因为文学是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最鲜活的智慧。实施文学启蒙教育是提升初中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初中阶段的文学启蒙教育需要教师立体介绍作家作品,需要师生全面多堆地解读文学形象,利用多媒体创设恰当的文学体验情境,并为广大学生提供文学阅读和创作的平台。文学启蒙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开展有效的文学作品读写活动,从而启迪学生的思想,丰富他们的情意。这要求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文学教育观,井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是以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基础,加以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提升文化素养。另外,文学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深层次的值做以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笔者近年来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青少年的文学解读现状不容乐观.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审美效应和价值功能在解读中不能充分展现。归纳起来.文学解读中大致存在五种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10.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具有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所以通过文学鉴赏 ,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 ,加深对大千世界的形象认识 ,而且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同时 ,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 ,教师自身应在文学鉴赏方面下一番工夫 ,那种“字词句章 +段落大意 +主题思想 +写作特点”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必须予以改革。应该给学生以极大的空间 ,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上下功夫。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不能只局限在教材上指定的文学…  相似文献   

11.
借助文学作品的阅读品鉴达成个性化审美体验,结合语文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以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为例,引导学生感知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初步形成审美意识;体会作品意蕴、情感和多样的美学意境,确立丰富正确的审美观念;发现作品的美学价值和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2.
作为基础理论课程,文学概论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洗礼,而审美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长期以来,在文学概论教学中对审美教育的忽视导致了一些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在文学概论教学中结合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具有可行性的.审美教育可以树立起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陈凯 《中学文科》2009,(1):16-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实现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文学形象进行艺术审美,让学生对作品中的文学形象进行非自觉的审美体验活动,从中引发对人生的思考,领悟人生哲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发展各种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引导学生开展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4.
文学欣赏是一个对原有文学作品及文学活动进行解读、剖析、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以文学形象为审美对象所进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审美活动。文学欣赏的效果如何,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情感体验、知识储备、文化素养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培养审美趣味,提高文化素养是欣赏者进行文学欣赏活动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5.
在谈到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时,人们总习惯于认同这样的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意思是说,每个人因为各自的家庭环境、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审美修养、人生经验不一样,对同一文学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就会大不相同。阅读教学,特别是阅读带有文学色彩的课文,虽然不能等同于文学欣赏,但同样也有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问题,而且这种感受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在这里,其实涉及到的是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林璇 《天津教育》2023,(9):152-154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由此可知,语文课堂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要实施审美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审美教育被严重忽视,导致语文教学实质上的审美教育匮乏。  相似文献   

17.
张金坤 《文教资料》2005,(34):136-137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主动性直接相关。因此语文教学的同时应该是文学审美教育,应把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不断地获取和增强美感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水平。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这里淡一些浅见:一、借助作品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优美的形象和意境。如万里长城的雄伟…  相似文献   

18.
文学欣赏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中发现部分理工科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比较低,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往往只是看个热闹,感悟不到作品的思想美和艺术美。本文从引导学生以文学的眼光欣赏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去感悟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鉴赏文学作品四个方面讨论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学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确立了崭新的定位:“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与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美语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高品位、高素质人才,语文教育势必要加强文学课教学。“文学即人学”,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塑造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严少卫 《江苏教育》2013,(10):13-15
审美,应是文学教育的主体坚守。在散文教学中应当以"形象的直觉感知美"、"情感的融合体验美"、"联想和想象再造美"为三个基点,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审美对象的情感,再造审美对象形象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